王永誠
【摘 要】朱熹的讀書法不只是純粹的學習方法,它是一個內在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體現了認知因素及非認知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反映和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特點和普遍規律。本文主要介紹朱熹讀書法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的實踐及運用。
【關鍵詞】讀書法;思品課教學;實踐及運用
思想品德課,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直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良好品格,提高他們的道德及法律意識,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然而,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思想品德課不斷地被邊緣化,知識的“理論性”、內容的“枯燥性”幾乎成了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刻板印象。隨著近年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思品科采取開卷考,所占分值低,更是加劇了學生對思品科的漠視,認為開卷考試就是抄書,分值這么低不值花精力,理科多做一題就夠了,學習積極性更是一落千丈。作為一名思品教師,要改變這一現狀,應重新定位師生角色,讓學生對思品學習的重要性有新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探索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創新思維。在此方面,朱熹讀書法非常值得借鑒,下面,筆者圍繞四個方面論述其讀書法在初中思品課中的實踐及運用。
一、自家為學——提升興趣
朱熹很重視學習的自主性,他曾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干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又說:“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分體察,自去涵養。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學習主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以積極的態度去獲取知識。針對當前思品課現狀,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活動的開展和成果的取得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枯燥的行為,就會主動去學,從而愛上學習。
因此,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把故事介紹、視頻播放、詩詞朗誦等方法來引入課堂,激發學習興趣;可創設情境或用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喚起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去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上七年級下冊《善于用法律保護自己》時,以校廣播站“新聞求真”欄目播報新聞方式導入新課。主持人萌萌進行采訪后提出“小明坐老師的摩托車回家,從摩托車上摔下,落下殘疾,對此誰應該負責任?”在學生一一闡述觀點后,接著提出“請你幫小明想想辦法,他怎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導課以新聞報道形式出現引出“打官司”這一維權方式,用學生熟悉的方式,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在課堂展現出來,貼近生活實際,極易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有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深入課堂,學習也會更加主動。
二、循序漸進——提升信心
朱熹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稱:“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后傳以遠者大者。”學習的過程應當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確定次序,由淺入深,由小及大。因此,老師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可根據課標要求,圍繞本課重難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
在教學《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一節時,可設計這樣問題:①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有幾部?最重要的哪一部是什么?②作為消費者享有哪些合法權益?③消費者在維護合法權益,最基本要求是什么?④組織討論:說一說你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有沒有遇到過侵權行為?如果有,侵犯了你的哪些權利?你是如何解決的?這樣,學生就能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能得到最好的開發、個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真正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三、熟讀精思——提升能力
中考思品科開卷考試,絕不是考試簡單化,相反題型更靈活,對學生能力要求更高。縱觀近幾年中考思品試題,難見那純理論知識點或純時政的題目,試題答案在同一課也不多。學生只有對書中的知識相當熟悉且充分理解,才能在短時間內順利找到知識點并組織好語言作答。正如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說書要讀到不僅能背熟,對書中的內容要了如指掌,而且在說出書中的內容時,就像是發自自己內心所說一樣。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思品時必須深入探究感悟。然而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時,往往花三五分鐘把書看一遍就草草了事,既不動筆,也不動腦,光用眼,不思考,對問題一知半解,反正老師會講,學生就抱這樣態度學習。甚至想,反正是拿著書本抄答案,花時間去學習做什么,這樣的思想肯定達不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思品成績也就可想而知。
朱熹還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要求書要多讀多看,“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還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學習的真諦。還有朱熹強調讀書必須有虛心的態度,他說:“觀書但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讀書要邊讀邊思考,反復揣摩,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四、切己體察——提升運用
“存天理,滅人欲”,并落實到自身,這是讀書的最終目的。朱熹指出:“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他強調“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讀書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探求真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身實際行動上,提高自身修養。切己體察,就是指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自身的生活體驗來領悟書中的深意。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并強調“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這就說思想品德課學習要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挖掘生活,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的生活化典型事例,老師上課要靈活加以運用,適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思品課來緣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善于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組織教學,同時,學生也要學以致用,用學到的知識引導自己的行動,促使自己健康成長。如講解《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一節中的第④問,可組織討論:說一說你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有沒有遇到過侵權行為?如果有,侵犯了你的哪些權利?你是如何解決的?這樣,就能讓枯燥無味的思品知識與豐富的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抽象、深奧的知識變為形象、簡單,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主動去學,進而提升能力,真正落實思品課的實踐性: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是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讀書法中所體現的教育教學理論科學而正確,對當代的教育理論研究及當前的教學實踐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價值。我們應當繼承其教育思想之精華,與現代教學理論相結合,并將其運用到當前初中思品課教學中的實踐中來,從而實現思品課應有的價值及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子語類》.《朱子文集》.
[2]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