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一直飽受詬病,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從理論的角度對相關的幾個概念進行明晰。明晰了理論概念,才能更好的在實踐中知道我們的教學。本文試從四個概念入手,分析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因素,希望能夠達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
【關鍵詞】高效語文課堂;課程性質;主要角色;課內與課外的關系;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
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最基本途徑,幾千年來默默地為知識的傳承、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諸多的知識學科中,語文基礎學科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時至今天,語文課堂卻飽受詬病,大眾的不滿主要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這個問題上。要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我們就必須明確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個概念之間的辯證關系,用正確的教學思想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
一、明確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
從建國以后歷次語文大綱的變更來看,我們對語文性質的認識一直像鐘擺一樣,不是晃到“工具說”,就是晃到“人文說”,總是處于一種較為極端的狀態。雖然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嘗試將二者進行和諧的統一,但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現在還是很難做到,并且出現了一些誤解兩個概念的現象。
如高考試卷中設置了一些人文味較強的題目,這些題型試圖引導平時教學注重“人文關懷”,降低應試的味道。但針對這些題目的復習,教學雙方所關注的,還是通過何種角度或方法得出較為接近參考答案的文字,這種做法不但沒有起到引導作用,反而會導致現實中出現將教學重點放在應試方法上的做法。這種做法誤解與背離了“工具性”的概念,其實質是應試教育。鑒于此,有些教師又高舉“人文性”大旗進行教改,在教學中極力從文化角度解讀課文,拋棄“雙基”知識,著重于教學形式的創新,這其實是對“人文性”概念的極端理解。
語文的“工具性”概念簡而言之就是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具備溝通交流所必需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人文性”就是文學作品中傳承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觀的熏陶作用。高效的語文教學,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過分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語文教學要么走向靜態的死水,喪失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要么就追求形式創新,忽視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學習,這又將語文帶入一個新的誤區。高效的語文教學,絕不能以喪失學生的雙基為代價,應該二者兼顧,避免過猶不及的情況出現。
二、明確語文課堂的主要角色
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是主角。新課程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變成主角。教師用“小組合作”“討論式”等教學形式來完成這種轉變,但這也導致了諸多不良后果的出現。
其一便是頻繁使用低效的討論法。討論法確實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而教師此時作為一個旁觀者居多,即使作為一個平等的角色參與進去,也只能是在參與一個小組的全程討論過程還是參與多個小組的討論“點”之間徘徊取舍。同時,討論法也導致了一些學生淪為旁聽者的角色。另外,由于缺乏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一些討論也會缺乏廣度和深度。其二是評價的模糊性。為了促進學生發展,積極的評價被廣泛應用于學習之中,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現在的評價多是采取模糊性的評價,無論什么答案,教師都可能以“你回答得很好”這一類話語作為評價,至于好在哪里,教師很多時候都沒有指出,更嚴重的是面對學生的一些不夠完善的回答,教師也沒有引導其找出不足。激勵變得廉價泛濫,它的作用也會逐漸消失,甚至促使學生進行各種不負責任的標新立異的解讀。
因此,把課堂完全讓給學生,同樣是不可取的。我們所說的新課堂,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時,也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課堂。這種主導作用一是在學生學習有困難、認識膚淺時,教師能適時地加以引導和點撥,一是充分相信學生能夠在一定的引導下通過自我思考的形式,達到認識上的提升。另外在語文的閱讀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出來。由于學生的閱歷較淺,對事物的判斷有時失之偏頗,甚至出現是非不分的情況,此時更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時,如何評價荊軻這個人物形象,有的學生就會說荊軻所為與歷史潮流相悖的觀點,這就削弱甚至否定了荊軻身上反抗暴力的積極因素。面對這樣的評價,教師就不能為了體現人文性、多元性的理念,明知不妥也不進行引導辨析,導致教師話語權的丟失。
所以,高效語文課堂的師生關系,正如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所說的:教師是教授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的主體作用是逐漸隱蔽、逐漸減少的,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逐漸增強的。高效的語文課堂應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共同發揮的結果。
三、明確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的這句話,不但道明了詩歌創作的訣竅,而且也揭示了高效語文學習的秘密,那就是明確了課內與課外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應處理好課內文本與課外資源之間的關系和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語文學習之間的關系。
1.課內文本與課外資源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語文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讓語文教師扮演“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角色,這讓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材,或者充分引進課外資源豐富課堂教學。現在部分教師的語文學科教學,有的淡化了學科界限,一味搞課外延伸,使得學習目標泛化、模糊化;有的教師大量補充課外知識,使課堂變成了“資料展示廳”,這些過度的做法,使得教學主次不分,教學效率低下。
語文課外資源開發最重要的意識是:教科書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應當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不能讓非語文的知識學習耗費了原本屬于學生品味課文、品味語言的時間。課外資源的開發,不能拋開課內文本,不能過多、過早、過雜補充其他教學內容。只有把課外資源的開發和課內文本的品鑒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從教材走向無限的生活,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高效的語文教學。
2.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語文學習的關系
課內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文本為依托進行學習的學習形式;課外學習,是以學生的興趣和自身的需要來選擇學習內容的學習形式。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促進的關系。課內知識的學習可以帶動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渴求,課外知識可以反過來促進課內知識的掌握,二者結合,共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現在我們對課堂教學的重視毋庸贅言,但對課外語文學習不夠重視。課外語文學習因缺乏必要的指導,出現目的不明、組織不力等情形,花的時間多,但收獲卻不大,導致語文學習的低效。
作為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課外學習的有效指導,加強目的性和計劃性,樹立實效意識,讓課外學習有效的反哺課內學習,從而整體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四、明確接受性學習與發現性學習之間的關系
接受性學習是學生通過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形式,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過多的強調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尤其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這種學習方式遭到了諸多語文教師的忽略甚至拋棄,一味地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為主的發現性學習方式。
固然,發現性學習方式有它的許多優點,但語文科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這種方式。首先,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科學性學科,它含有大量的陳述性、實踐性的知識,這些知識凝聚了幾千年來人類文化的積累,如果一一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發現性學習方式去獲取,花的時間將是巨大的。其二,在教學中我們也會遇到學生通過自身能力解決不了的情況,這時就必須依靠教師的講解。好的講解同樣富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能夠促進學生把學習的內容內化,逐步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教學中出現的實際情況提醒我們,不能完全緊盯接受性學習的缺點而拋棄它,也不能一味地緊盯發現性學習的優點而完全倚靠它,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接受性學習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探究性學習是接受性學習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階段,沒有接受性學習就不會有高質量的探究性學習,沒有探究性學習,接受性學習就會變成一潭死水,走向“一言堂”的誤區。
強調接受性學習的必要性,不是提倡大家回到以前的教學模式中,這里強調的接受性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它涵蓋以下一些要點:
注意實施的時機。由于學生的認知有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豐富內容、深刻含義、精妙語言體會不深,尤其一些文本存在多元解讀的時候,教師就必須適時發揮作用,采用接受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獲得正確、明晰的認知。另外,自讀之前、合作之中、總結之時,也是很好的時機。
注意傳授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歷史典故、作者生平等拓展性知識,各種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必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不能讓學生感到似是而非。
(3)注意實施的原則。二者的實施,不能單純的以主次關系定位,而是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中。因為傳授的知識特點不同,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同,還有教學條件的差異等諸多因素,我們只能靈活地采取其中一種形式。
總之,接受性學習如果在實施的內容、時機、原則方面促進學生的發展,那么,接受性學習就變得有意義,否則,接受性學習又會變得面目可憎。
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所要明確的不僅僅是以上幾個概念。面對如今較低效的語文課堂,我們有改革之心,說明了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有擔當、敢負責的精神,但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又告誡我們,改革不是走到原來方式的對立面,不是對原有方式的拋棄否定,而應采用批判繼承的原則,達到一種“中庸”之境,而不是總在兩極間互相否定、徘徊不前。
作者簡介:
萬強(1980.02~),男,福建省福鼎市人,專業或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