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玲
【摘 要】現代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少年卻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學校承擔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滲透,應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語文由于其學科特點承擔起這一任務有其獨特的優勢。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訓練學生自信心、培養意志品質、養成反省意識等的好材料。教師把握住這些材料,就擁有了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眾多機會。
【關鍵詞】心理教育;語文學科;挖掘滲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學語文教材,閱讀教學幾乎涵蓋了全部,而在眾多的閱讀作品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文質兼美,在文理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情感上給人以情的共鳴,在思想上給人以思的啟迪,在心理上給人以心的感染。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出這些教育因素,找出其蘊含著的心理教育點,讓學生在優美的語言文字中盡情地感受美,在美中凈化靈魂。
例如,學習了《觸摸春天》、《生命 生命》、《花的勇氣》這一組課文后,問學生: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盲姑娘安靜、病魔纏身的杏林子及自然界中的花草他們這種直面困難,永不言敗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在人生道路上,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同學們要善于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正確面對失敗,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揣摩課文人物的心理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閱讀是文本與讀者之間心靈的交流過程,因而語文教學應注重體驗,就是要創造整體參與氛圍,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感知課文的語言文字,產生靈感,內化成自己的感悟。
如:《灰雀》中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不多,前后只有三次。但就是這短短的三次對話,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物心理活動。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活動,滲透“犯了錯誤如何保持健康心理”的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師:為什么小男孩連續說了兩次“沒看見”?
生:他捉走了灰雀,心里害怕所以才撒謊。
師:為什么小男孩總是強調灰雀“會飛回來”,而且語氣一次比一次堅定?
生:他看到列寧很喜歡灰雀,不想讓列寧失望,就決定放飛灰雀。
師:那么你們覺得小男孩怎么樣?
生:他還算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因為他說到做到,沒有欺騙列寧。
師:你們想對小男孩說些什么嗎?
生:小男孩,犯了錯誤,不要害怕,不要撒謊。要敢于承認錯誤,怎么做的就怎么說。
生:小男孩,有了錯誤,改正就好。
我想,通過這種感同身受的心理揣摩與發自內心的真誠告白,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會潛移默化在學生的心里。
三、小組合作學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合作意識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主要體現在語文課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鼓勵小組成員間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共同鉆研學習材料,共同完成識字、閱讀、寫作等學習任務。如:字詞學習中,進行詞義辨析,聽寫的合作;朗讀練習中,進行朗讀、分角色朗讀、評議的合作;理解課文中進行切磋、歸納的合作;寫作中進行評改的合作。學生在同伴間的交往中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傾聽別人意見;在同伴間的溝通中學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意思,用適當方式指出別人不足。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合作的樂趣,正確認識自己,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指導學生習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習作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言為心聲”的習作和日記,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它是師生進行心靈交流的、對話的窗口,它能最直接的、最客觀的、最真實的,在第一時間內反饋學生的心理狀態。而且習作教學更便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群體的心理影響和無意識的滲透效果更佳。教師如果引導得當,注意開辟學生情緒宣泄的通道,就可幫助學生正確釋放郁結于心的煩惱、焦慮及種種躁動情緒,保持健康心態。我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習作為“教材”,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構思中交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寫作中反思,讓學生調整自己的心理情境;在評改中討論,讓學生形成共性的認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總之,立足學生“習作”,在創作中滲透,是我們研究的重要途徑。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基礎,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具體心理狀況為依據,堅持“一切從實踐中來,一切到實踐中去”細致靈活的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語文教師要把整體育人視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把教學過程視為育人過程、心理輔導過程。這樣,語文課就會成為學生實現心理發展,個體性格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才算真正做到了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才能真正搭建起一座“心靈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