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仁
摘 要:對中職學生而言,學習地理的意義在于拓展人文視野、提升綜合素養,在于學以致用。因此,本文提出,中職地理教學不宜完全以教材為綱,教學方法也不能循規蹈矩,而是要充分和現實生活對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來說,在教學中可同鄉土地理拉手,激發學習興趣;與實際生活握手,促進新知生成;和模擬情景牽手,化解教學難點;與服務生活聯手,強化自我教育。
關鍵詞:中職地理 生活化 教學 策略
在當前的中職學校里,地理教學有弱化的趨勢,有些學校甚至已將地理這門課和自然科學基礎融合,取消了單獨的地理課。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覺得用處不大,不愿意學習;另一方面,老師的教法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因為一味地靠老師的“講”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地理教師應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捕捉一些有趣、有價值的地理現象,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同鄉土地理拉手,激發學習興趣
為什么很多學生覺得地理這門課很枯燥呢?主要還是因為課程沒有真正激發他學習的興趣。如果在地理課堂中,能把與學生息息相關的鄉土地理引入其中,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得到極大提升,課堂將不再是枯燥的講堂,而講授的知識恰恰是學生熟知和容易理解的。比如筆者生活在江淮分水嶺地區,在課堂上,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討論本地區基本的氣候特點,經過熱烈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本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而且極易發生旱澇災害。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土壤等方面探析本地氣候形成的原因。原來家鄉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地形整體上呈西高東低之勢,丘陵起伏,崗沖交錯,所以盡管降水總量偏豐,但容易流失,難以蓄用,一旦連續降雨,極易發生洪澇;而土壤卻以水稻土、黃褐土、黃棕壤土為主,水分難以下滲,且透氣性差,天氣一旦連續晴好,就容易發生干旱。
二、與實際生活握手,促進新知生成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情,才能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地理教學要想生活化,教師就應對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體驗、知識儲備和學習預期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將課堂預設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地對接起來。教師在課堂中的舉例才能真正引發學生的共鳴和關注,才能促進新知的生成。
比如在講解“季風”這個概念之前,教師應仔細思考有哪一種與季風有關的生活體驗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經過認真檢視,筆者發現在學校里,每周一的升國旗是學生最熟悉不過了的。課堂上,筆者先問學生:最近一段時間,學校操場上的國旗是飄向哪個方向的?在本地,春夏秋冬四季的國旗飄向是否相同?別看這點知識很淺顯,但如果枯燥地講解,學生不見得愿意聽。而聯系生活實際后,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還積極主動地進行觀察驗證,或者查閱相關資料,最后很容易就理解了“季風”的概念和本地風向變化的規律。
三、和模擬情景牽手,化解教學難點
教師教學怎么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大有講究。對中職學生而言,他們最害怕的可能就是閱讀、理解文字材料。而如果把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變換為生動、直觀的生活情境或者動畫課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就能得到有效激發。
比如在教學“大氣環流”這個概念時,筆者就利用電水壺燒水“熱氣”上升的這種現象,引導學生聯想到空氣“受熱上升”的道理,然后再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冬季風是從陸地吹向海洋,而到了夏季風卻從海洋吹向陸地這一現象。再如,在講授“鋒面雨的形成和鋒面雨帶的推移”時,教師就制作了一個動態模擬演示鋒面雨和鋒面雨帶推移過程的動畫演示課件,簡潔直觀,便于學生理解領會。
四、與服務生活聯手,強化自我教育
讓地理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或解決社會生活中的遇到的實際問題,也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比如筆者經常跟學生強調,學好地理要從看懂天氣預報開始,可以說這是地理服務生活最生動的例證了。再如,在某節課中,教師向學生介紹:觀測數據表明,2015年是全球“最熱一年”,那么2016年的氣溫將會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呢?學生說不知道。教師進一步引導,根據氣象學家的分析表明,2016年將是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次年,預計從2014年9月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將在今年5月衰減結束,但后續影響將持續加劇,并可能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初步分析表明,今年安徽省的天氣形勢總體偏差,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學生回家要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報告一下,及時調整農作物的耕種。學生面對老師列出的翔實可靠的數據分析,覺得非常有意思、長見識,覺得學好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如此密切,學習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