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茹
【摘 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加強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一、優化教育環境,重視感染熏陶
環境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性課程,能對幼兒起到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尤其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更有著“無聲勝有聲”的獨特效果。
1.營造民主和諧的人文環境
民主和諧的人文環境對于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對幼兒缺乏愛心和耐心,整天陰沉著臉,動不動就對幼兒大聲呵斥,那么幼兒園氣氛一定很壓抑,幼兒一定會感到恐懼、緊張,情緒不穩定。為此,我們要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給予孩子盡可能多的人文關懷,在生活里學做孩子的母親,游戲中學做孩子的伙伴,精神上學做孩子的朋友,困難前學做孩子的導師。
2.創造自由寬松的生態環境
良好的幼兒園環境是滿足幼兒需要,形成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布置環境時,要經常更替交換,補充,以求新奇豐富。由此激發幼兒求知欲,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提高幼兒自主操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積極探索的心理需求。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情緒也就會越來越好。
3.采取正面積極的教學態度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把溫情、喜歡、關懷、尊重、認可、愛撫稱為積極的關注。在孩子的活動過程中,多說說“你真棒”“我相信你能”或對以微笑來肯定、鼓勵幼兒,這樣有利于培養幼兒積極的情緒。否則孩子在負面影響下情緒會消極。所以,教師的態度也是有助于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環境。
二、開展各項活動,進行全面滲透
活動是幼兒園進行教育的載體,也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
1.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以班級為單位實施的常規性教育活動。平時,我們要努力挖掘心理健康要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實施心理影響,并自覺地使各項教育活動成為有助于提高幼兒心理素質的載體。如:在語言活動“冬爺爺的帽子”、“小貓生病了”等中引導幼兒體驗關心愛護他人所獲得的幸福感和快樂感,學會關心他人,萌發互愛情感;在社會活動“圖書寶寶笑了”、“關心殘疾人”等中,對幼兒進行相關的同情心和抗挫折教育等,引導幼兒感受體驗樂曲的愉快情緒,以及各類美術作品中所表現的各種情感,始終保持愉快心情。
2.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日常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我們要借鑒他人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在班內開展了一些活動,實實在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大班開展的“贊美時刻”活動,老師利用晨間談話或餐前餐后的一段時間,讓幼兒互相贊美優點,老師也參與其中,贊美的范圍很廣:誰做了好事、誰愛動腦筋、誰講故事講得好或有進步了等;中班段開展“老師,我有話說”活動;小班段開展“有個秘密告訴你”活動。此外,各班還紛紛為幼兒設立“心情屋”,為幼兒提供各種畫紙、筆、小水桶等,供幼兒不高興時自由進入,亂涂亂畫,借此發泄不滿。
三、尊重幼兒個性,加強個別輔導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針對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實施個別教育。具體地說,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個別輔導。對有問題的孩子,還要經常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作為幼兒教師,在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設能引起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滿足其興趣與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幫助幼兒提高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的能力,使每一個幼兒都逐步做到心理健康,都能安全、溫馨和愉快地學習、生活。
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對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密切聯系家園,共同采取行動。消除幼兒心理健康障礙,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讓我們用愛精心地呵護他們,用科學的理念去編織育兒的“搖籃”,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給他們插上展翅的雙翼,我們共同期待今天的雛鳥,一定會變成明天的雄鷹,在浩瀚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參考文獻:
[1]林莉.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粗淺探討[J].教育界,2014(25).
[2]童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3~6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