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圓
【摘 要】最好的管理是心靈的管理,最好的交流是心靈的交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一名新進班主任,我的帶班原則是傾注真情,關愛每一位學生,關注細節,注重心靈的溝通,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教育。
【關鍵詞】心靈教育;“震撼式”教育
最初吸引我眼球的并非是《班主任兵法》這一書名,也并非其扉頁中的內容簡介,而是書的封面。凝視著封面上那純凈的綠色草坪、一縷縷燦爛的陽光、遠處的參天大樹,我不禁會想,教師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多么的神圣。作為一名新進教師,一名新進班主任,自己就好像是初開的花蕾渴望那清晨甘露的滋養。教師這一職業是神圣的同時也是平凡的,瑣碎的,瑣碎到一個孩子的一句閑話、一次遲到、一次作業……常常會聽到一些抱怨的聲音:“現在的小孩是越來越不服管教了……”“他們知道你是為他們好,但就是不聽管教……”那么應該怎么做呢?在這一問題上,我想《班主任兵法》不失為一本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指導的好書,受其啟發,我認為作為一名班主任,應該傾注真情,關愛每一位學生,關注細節,注重心靈的溝通,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教育。
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教育學教授馬克斯·范梅南在其《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提出“教育智慧”的概念。他說:“學會了教學的所有技術但卻仍然不適合做教師,這是有可能的。成為一名教師還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傳授的東西:教育智慧的最具個性色彩的體現。”
那么,什么是教育智慧呢?范梅南認為當一位教師或家長的教育行為具有教育學意向時,他就已經具備教育智慧了。他說“每一個成人和兒童都始終受到:相互間的、文化傳統的、語言的、他們自身歷史的、社會物質環境的等等各種影響。但成人和兒童只有某一種影響是出于向善的、為兒童好的動機——也就是說,這種動機具有教育學意向。”范梅南的成功之處在于,他敏銳地發現了兒童成長的偶然性,一件小的事情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而這些小事卻往往被成年人所忽略。一個有教育智慧的教育者應該敏銳地意識到哪些經歷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然后便想方設法去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即使這些經歷對孩子來說會經歷短暫的痛苦,但是從長遠來說是有益的。
教師的教育方式無非有兩種:感化式和震撼式的。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比較注重和倡導春風化雨、和風細雨的“感化式”教育方式。而從萬瑋的《班主任兵法》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運用“感化式”教育方式的同時,也注重“震撼式”的教育方法。而這種“震撼式”的教育思路與范梅南的教育學意向以及教育智慧是高度一致的,只不過“震撼式”教育走得更遠。因為,人在心靈受到強烈震撼的時候,那些惡習頑疾才可能崩潰,新的道德規范才能更好地建立,這與治病的“沉疴用猛藥”是一個道理。
《教育漫話》中,洛克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要讓他的心靈深處有強烈的榮譽感和恥辱感,要讓他的心靈受到震撼。萬老師在處理學生的問題時,就是恰到好處地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所以不管多么頑固的學生到他這里只有“繳械投降”。像《倒轉乾坤》、《一立千鈞》、《圍而不打》等無不充滿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甚至心與心的交鋒。其中《一立千鈞》可以說是經典,面對自修課上違反紀律的學生,“我心潮澎湃,想大發雷霆,但是另一股力量卻不斷提醒我,要冷靜,要冷靜。”“無數次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在最生氣的時候把學生痛罵一頓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而一旦說出什么過分的話,冷靜下來之后還需要做工作去彌補,其實非常不合算。”冷靜之余,萬老師說:“我要好好反思一下這段時間來對你們的教育,為什么竟然如此失敗!”最后他采用了“自罰”這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那個晚上我一個小時的站立,給所有學生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萬老師的聲音很輕,聽上去甚至有些虛弱。可是虛弱的話語所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最好的管理是心靈的管理,最好的交流是心靈的交流。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班主任兵法有言:“攻城的過程中,老師也會有損傷。由于是硬攻,老師難免發火,怒火傷身,加之學生再有反抗,急切之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于是,身不由己、口不擇言,一片愛生之心付之東流。老師一旦控制不住自己,有了不當言行,最終反而傷及自己。”因此,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也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自身素養的提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班主任的自身素養是水之源泉、木之根本。為師之道,應先治心。
只有那些對自己的經歷進行過充分深入思考感悟的人,人生的經歷方能稱得上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萬瑋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善于思考,又敢于反思之人。他用他的個人魅力和學識征服他的學生,用思考、實踐、感悟相結合的探索精神征服每一位讀過此書的人。
參考文獻:
[1]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萬瑋著.班主任兵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