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
【摘 要】幼兒園的音樂教育,并不是要把每個幼兒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幫助幼兒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使他們學會欣賞音樂、享受音樂,并使這種樂趣得以鞏固、保留,成為一種需要。在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中,我們打破了以往的單純學會一首歌,單純訓練音樂技能的模式,而是在歌唱、韻律活動、音樂欣賞、節奏感,音樂游戲中通過對音樂的旋律節奏、力度、強度、形式等基本表現手段的理解和領悟,培養幼兒的記憶、想象、創造能力以及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和表現能力。
【關鍵詞】幼兒音樂;音樂教育
音樂智能在人類個體天賦中是最早出現的,并且,童年期是一個人音樂智能發展的決定性時期。尤其是3-5歲,是發展兒童對節奏和音調敏感性的關鍵期。本文擬從音樂智能與語言智能相結合,音樂智能與視覺空間智能相結合,音樂智能與肢體運作智能相結合等方面來促進幼兒音樂智能的發展。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幼兒主動學習
以往的音樂教育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不尊重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在設計教育活動、制定教育目標、組織教育過程中,不是以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和學習特點為依據,不考慮幼兒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愿望,而是把他們作為一種接受知識、技能的容器。教師的任務就是往這個容器里注入、灌輸。沒有給孩子思維、想象、理解、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久而久之,孩子對音樂活動失去了興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
如何讓孩子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現代幼兒教育專家張雪門先生強調音樂教育要給兒童更多自己體驗、自由發表和自由創作的機會,不應追求形式的成績,反對勉強兒童機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學中應首先引發兒童對音樂作品反應的內部需要,激起兒童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自主學習應是孩子智慧、情感、創造性的體現,但由于以前的教學常常是教師示范在前,幼兒模仿在后,自主性、創造性根本得不到培養和發揮。通過領會《綱要》精神并進行不斷的摸索,在實際教學中,我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和提高,讓孩子在教育活動中,欣賞、感受、體驗在先,創造表現在前。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好模仿。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運用教師投入表演的方法來感染幼兒,激起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午餐前,我給幼兒放小班音樂磁帶或幼兒歌曲,他們對這些陌生的歌曲本來并不理解,更談不上完整的喜歡了。但在老師投入的表演下,他們也會很感興趣的跟著動起來,那認真的模樣很讓人感動。我在中班音樂活動“狼和兔子”中,鼓勵幼兒戴上頭飾扮演角色,為了讓幼兒感知音樂旋律的變化,我找來節奏緩慢、低沉的適合“老狼”的音樂,“小兔子們”一聽到這樣的旋律,馬上做出害怕的表情,蹲下身來,把頭藏起來。而歡快的音樂傳來時,“小兔子們”馬上高興地蹦跳起來、邊唱邊模仿小兔子的動作,隨著音樂唱起:“小小兔子跳呀跳呀來到樹林里,豎起耳朵仔細聽……”孩子們的表演達到了高潮,就連平時不愛活動的孩子也爭著要演大灰狼,而且表演得非常形象。這次活動讓孩子們獲得了充足的快樂體驗,我也被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所感染。這種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既滿足了孩子們情感的需要、游戲的需要、創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個性、智力等方面獲得了和諧發展。
二、通過節奏樂的訓練,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節奏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是構成音樂的三大要素之一,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采用各種方法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如,歌謠朗誦、情景拍手、踏腳、走路等肢體動作、舞蹈動作、滑稽動作,并配以合適的語言節奏、節奏游戲和樂器演奏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在節奏樂教學中,我們選擇了那些音樂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結構工整、節奏分明的歌曲和樂曲作為練習和演奏的曲目。
首先,我們讓幼兒通過欣賞歌曲等形式讓幼兒先熟悉音樂,掌握了解音樂的性質、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風格、曲式結構,讓幼兒對音樂的整體布局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我們讓幼兒了解音樂的節奏樂器,及節奏型的關系(即音樂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樂器,敲什么節奏型)。這些歌曲幼兒雖然已經唱熟,但配上樂器伴奏,讓幼兒產生一種新的感受和體驗,增加了幼兒的演唱興趣。幼兒初步感知了樂器演奏與演唱的關系,體會自由敲打與隨音樂較有規律敲打的不同。幼兒傾聽琴聲,逐步使自己敲打樂器的節拍與歌曲、琴聲保持一致。
三、注重體驗學習
1、激發幼兒的身體體驗
在幼兒音樂學習中,要激發幼兒的身體體驗。幼兒身體體驗的激發不僅要求教師要善于采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使幼兒直觀、形象地理解詞義,以便幼兒理解。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引發幼兒自己的身體參與,體驗身體活動,感知音樂中的各種要素的變化。在幼兒學習過程中,也可借助肢體語言的提醒引導幼兒。
2.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
在幼兒音樂學習中,要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激發幼兒的情緒體驗,要注意利用音樂作品藝術表現的不同。音樂本身是情感性的藝術,動情是音樂的基本表現特征之一。與此同時,幼兒的情緒、情感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社會情感也在進一步分化,因此,音樂中節奏、旋律、色彩等形式的情感表現模式,以及其中所表現的特殊情感是幼兒容易接受的。
3.激發幼兒的活動體驗
在幼兒音樂學習中,要激發幼兒的活動體驗。在幼兒的音樂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自己身體的參與感知音樂節奏美、旋律美等;通過對音樂情感的解讀,理解其中包含的豐富情感,了解音樂中包含的情感美;也可以通過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對幼兒活動體驗的激發,幫助幼兒在感受和想象中體驗到音樂創作中美的感受。
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活動體驗一般是指幼兒在對音樂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活動深化對音樂的感受,并表現自己的音樂理解的一種活動。激發幼兒的活動體驗,首先要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幼兒有自主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律動活動《敲鑼打鼓放鞭炮》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回憶“放鞭炮”、“打鼓”的經驗,做出相應的情景再現,并通過出示實物鑼等使幼兒進入一種愉悅、興奮的情境中,在這種情景的再現過程中,幼兒積極活動起來,將敲鑼打鼓放鞭炮的情境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欣賞活動《獅王進行曲》中,教師通過講述一個自編的故事將幼兒引入到動物的王國中,當教師講完之后,每個幼兒都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演繹了自己想扮演的動物,創造了自己想象中的動物王國。教師通過在教學中為幼兒創設音樂學習的情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幼兒感受到音樂中美的氛圍,從而使他們更有效地進入到學習、體驗之中。
另外,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活動體驗的激發,還要求教師要給幼兒留有自由創作、創編的空間和機會,并讓幼兒體驗自身身體感受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功感。如在前文提到的案例音樂活動《爬呀爬》中,教師并沒有僅僅將幼兒的思路框在用小手進行上行、下行的爬呀爬,而是給幼兒更多自己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如考慮其他身體部位的上行爬行或下行爬行,其他小動物的爬行等等。教師給幼兒留下創編的空間,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并實施于自己的活動中去,使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并能使幼兒在親身體驗和表現中體驗到樂趣,并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感。
總之,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智能組合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孩子了解事物的方法、理解、感受、表現音樂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而我們的音樂教學應該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師應尋求一種復合、多變的方法來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饒文躍.探究多媒體在幼兒音樂活動中的運用[J]. 黃河之聲.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