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
【摘 要】高中歷史新課程實施以來,歷史學科從課程模式、內容到考試要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怎樣的復習才是科學高效的復習?本文從當前甘肅省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結合新課程實施以來甘肅省高考文綜歷史命題的特點,分析學習備考存在的各種誤區,對2014屆高三歷史學科第一輪復習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考;歷史;復習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不少學生數學、外語成績還可以,卻似乎非常重視的要經常“補課”,而歷史學科成績一直很差,卻從來沒考慮要“補課”。更有很多學生,課外基本都被所謂的“正科”占滿,歷史學科只安排一些“邊角”時間或根本無法安排時間,結果歷史成績上不去影響了總分。
一、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復習規劃
從初中到高二,歷史學科一直被視為“副科”。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重視程度不夠,這種“副科”思想往往會延續到高三。
(1)轉變傳統的“副科”觀念。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分數比例看,文科綜合總分為300分,相當于數學、外語兩科分數之和。試問一下自己,你花在文科綜合三科的學習時間,有數學、外語兩科所花的學習時間多嗎?我想絕大多數同學都會做出否定回答的。你把歷史當成“副科”,歷史就讓你“掛科”。這點道理同學們應該理解的。
(2)明確復習考試的范圍與內容。首先要明確哪些才是考試要求的學習內容。幾年來的新課程福建高考歷史學科均嚴格依照國家“考試大綱”和甘肅省“考試說明”要求來命題。甘肅省“考試說明”每年的變化非常少,第一輪復習時可先依據上年度的“考試說明”確定復習的知識范圍;等到下學期新“考試說明”出來,再做細微調整。通常調整內容不到二十分之一。
(3)初步制定復習計劃和目標。通常老師都會制定一個或詳或簡的教學進度計劃。目前省內各校一輪復習進度各不相同。開始時間有的是高二期末,有的是暑假補習,有的是高三期初;結束時間有的是上學期末,有的是下學期的第一次市質檢或省質檢前。無論怎樣安排,在復習進度上,同學一般是緊跟老師的教學進度,或適當超前預習。
二、優化知識結構,鞏固學科基礎
第一輪復習在知識方面主要任務是鞏固基礎知識,突出主干知識,形成主次分明、融會貫通的歷史知識體系,做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1)重新梳理知識,構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識體系。一輪復習的最大特點是從“回歸教材”開始。“回歸教材”必須防止簡單地進行歷史知識的重復學習,要對照“考試說明”要求,在全面閱讀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查漏補缺。可以大膽的舍棄那些“考試說明”不要求的內容,重新理清必考知識線索,構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識體系。通過第一遍梳理,需要閱讀記憶的知識量就減少的大半,大大減輕了識記負擔。
(2)精確理解歷史基本概念,保證判斷清晰。對歷史概念的精確理解尤為重要,特別要注意對一些教材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要分析清楚不同歷史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相似概念“封建統治、君主制度”,組合概念“民族、民主”等。復習中可以借助數學的“集合”分析方法,更加直觀形象,容易理解和區別。
(3)務實的分配識記內容,好鋼用在刀刃上。從高考歷史命題要求層次看,對識記能力要求可分為“再認”和“再現”兩個層次。選擇題除分析能力要求之外,對識記的要求基本上是“再認”,即只需要憑記憶的“印象”判斷是正誤,無需完全表述出來。文字解答題中的“結合所學知識”部分就需要“再現”,即要把識記的知識完整準確的表述出來,有時還要進行必要的知識遷移、歸納整合。
(4)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防止知識遺忘。要學好歷史,必須保證每天持續不斷地學習,不可一曝十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在學習了新知識以后,遺忘速度最快的是學習后的24小時之內,一半以上的學習內容會在這一時間段內遺忘。每天堅持不斷的學習實際上是克服遺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每天學習一門課程的時間不要太長,以保證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的效率。就歷史學科特點而言,堅持每天課外抽出半小時左右時間復習,效果就相當不錯。
(5)嘗試不同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果。歷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為語法成分和知識成分,知識成分(如時間、地點、人物、歷史名詞、概念等)通常是解答問題的關鍵,也是高考閱卷中的“采分點”,應該準確地把握。而語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這也是不同版本教材差異的重要因素。只要能把知識成分正確地串聯起來,無須拘泥于特定的說法。在學習中主動地思考區分教材表述中的語法成分和知識成分,在這樣的理解和甄別過程中,理解和記憶也就開始形成了。可采用其他多種方法如:聯想記憶方法——既注意不同階段歷史內容的縱向聯系,又注意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培養一種動態時空歷史觀念。濃縮記憶法——抓住復雜的歷史內容的主要頭緒,緊扣關鍵性字眼,把繁雜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壓縮。圖示記憶方法——把歷史凝聚成點,化點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特點分類記憶法——抓住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自身的特點,把所學知識,按內容性質、特征歸納分類,使本來分散的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三、精練有效習題,探索解題規律
創新是高考試題的生命。從近年福建文綜歷史試題看,與平時所做的練習試題完全相同、相似的部分極少。要提高練習效率,不能依靠“題海戰術”來實現,而是通過解題過程與方法的訓練,總結解題的基本規律,達到提高解題能力效果。
(1)讀與練結合,制定切合實際的練習計劃。選擇配套練習最好是完全由本省老師編定的,其它出版機構專門針對本省高考復習編定的版本也可適當考慮。通常各校練習均由老師統一征訂,負責任的老師會嚴格把好關,精選出一套最切合本校學生和高考實際的教輔練習,學生只要按老師要求,做好相應的同步練習。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依據上述原則再自己選擇一兩套教輔練習,進行補充訓練。
(2)“精練”與“泛解”結合,提高練習效率。“精練”與“泛解”是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學習效率的有效性途徑。高三復習接觸的習題繁多,可精選出部分較有代表性的“經典”題目,動手練習,即“精練”。大多數練習題,特別是一些耗費大量時間的主觀題,則不是直接進行完整的解題,而是多看,多了解、多感悟。通過對題目設問、答案的對比,感悟解題方法,并進一步模仿和提高,即“泛解”。
(3)“一題多解”與“一解多題”,做到舉一反三。首先,同一題目可以嘗試多種解法,如選擇題的直選法、排除法、遷移類比法、常識判斷法等。知識豐富的同學可以運用知識直接判斷;邏輯推理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在知識模糊的情況下,通過推理判斷。其次,一個題目可以嘗試通過變動材料、選項或問題,重新分化、組合,演變出不同知識、能力層次要求的新題目。“一題多變”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解題訓練,熟悉各種條件下的不同解題過程與方法。最后,通過對一個題目的多角度、不同層次分析,可掌握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規律,并運用這一規律,解答其它新試題,達到“一解多題”。
(4)探索解題規律,提高得分能力。審題要詳細,理解題意要全面、準確。審題過程中,要注意設問的“限定用詞”。一是對“信息來源”的限定,是依據材料還是所學知識?或是兩者結合?二是對“時空范圍”的限定,即時代上下限、區域范圍限定;三是“類別屬性”限定,界定是經濟還是政治、文化?是原因還是過程、影響(積極、消極)?四是“表述方式”限定,如列舉、概括、簡述、評述、比較異同等。在此基礎上,分解問題為幾個具體“問點”,并草擬出答題框架。文字材料信息的提取,可按材料大意進行“斷句”,提取“關鍵詞”,還要注意材料引文的出處等。圖表數據材料信息的提取,應包括標題、數據單位、差異或變化規律,在關注總趨勢的同時,還要注意各階段變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