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昌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興起和發展,給黨的建設帶來了新的課題。如何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是現階段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重點。近年來,芒市積極探索創新以黨建為引領,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的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黨建圍繞產業轉、黨員創業示范帶、群眾致富跟著干的發展新路。
一、芒市農民咖啡專業合作社的基本情況
2015年底芒市咖啡種植面積88115畝,收獲面積60867畝,收獲干果9338噸,咖啡產業收入8404.2萬元,占全市農村經濟產值總收入581306萬元的1.4%(數據不含后谷公司基地數據),在農村眾多產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幾個合作社:
(1)弄丘村團結村民小組咖啡專業合作社。距離遮放鎮政府8公里,農業戶數81戶,農業人口334人,耕地面積999畝,其中水田371畝,旱地62畝,農村經濟總收入496萬元,農民所得總額2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39元,咖啡種植面積28.5畝,咖啡收獲面積28.5畝,產量(干果)4.3噸,咖啡收入3.87萬元。團結村咖啡種植為群眾自發種植,基層情況和弄麗村差不多,由于目前鮮果價格低,且公司拖欠2015年鮮果款,群眾對咖啡種植沒有信心,少部分眾把咖啡砍掉種植其他作物,大部分群眾在觀望狀態中。
(2)弄坎村賀煥村民小組咖啡專業合作社。距離遮放鎮政府15公里,農業戶數90戶,農業人口419人,耕地面積1157畝,其中水田468畝,旱地689.5畝,農村經濟總收入655萬元,農民所得總額3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08元,咖啡種植面積492畝,咖啡收獲面積468畝,產量(干果)702噸,咖啡收入631.8萬元。弄丘自然村弄麗村民小組咖啡種植模式為群眾自發種植,2015年咖啡種植面積307畝,咖啡收獲面積307畝,產量(干果)46噸,咖啡收入41.4萬元。遮放鎮弄坎村委會賀煥村民小組咖啡專業合作社,屬于公司基地+群眾模式,咖啡種植面積492畝,咖啡收獲面積468畝,產量(干果)702噸,咖啡收入631.8萬元。群眾對發展咖啡產業有一定的信心,過去因為缺水,山地半山地基本是荒蕪無收成,咖啡種植解決了群眾山地半山地的種植問題,雖然收成不是太高,但是總還是有一定的收成,咖啡公司也沒有拖欠鮮果款。
咖啡種植基本上每畝平均產量1-1.5噸,按2015年保護價格2.5元/每公斤計算,產值為2500-3750元,扣除管理費用和人工采摘費用,每畝基本純收入800-1900元左右,按目前產值計算屬于能脫貧但不能致富的產業,很容易被其他產業代替。從2015年統計數據看,如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提高收購保護價格,穩定咖啡產業發展,對芒市山區半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專業合作社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大部分專業合作社存在無辦公場地、無經營場所、管理不規范、運轉不正常等問題,有的純屬想套取國家項目資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流于形式,形同虛設。比如,在石斛產業、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過去的幾年中,實施“待免扶補”貼息貸款政策,要求貸款必須要有營業執照(工商和民政注冊),各種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得到發展,數量猛然增加,但是享受政策后,沒有按專業合作社的章程發揮相應的作用。
二是缺乏資金注入。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多數原是一些服務型的組織,自身沒有資金積累,后期雖發展了一些經營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但由于經營時間短,再加上合作社的分配原則規定可分配利潤的60%用于分配,留作滾動發展的資金少;另外,沒有抵押資產,不能滿足金融部門貸款條件,資金不足是當前合作社普遍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
三是內容單一。如后谷咖啡公司組建的咖啡專業合作社,由公司投資合作社的辦公場地和經營場所和辦公所需設備,基本條件具備,由于是單一產業的合作社,入社群眾少,輻射面窄,影響小。在芒賽村咖啡專業合作社時了解到,農戶并沒有入社,合作社由公司聘請村里的一個老黨員和2個村民來管理,平時的工作由公司的人下來安排指導,只是相當于公司的代辦點,根本沒有發揮合作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礙了咖啡等其它產業的健康發展。
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合作社社員文化水平和農技素質普遍偏低,缺乏市場開拓能力和長遠發展眼光,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嚴重缺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有的經營水平不高,組織能力不強,無法把合作社做大做強。
三、重點打造新模式下的專業合作社試點的意見及建議
1.加大農村產業扶持政策力度,加快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為更好的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必須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關扶持標準、降低審批門檻,讓政策惠及更多的群眾。通過產業扶持,讓農村更多的農品集中到專業合作社,讓專業合作社有產品可銷售、有內容可服務。
2.發揮黨建平臺作用
按照項目化的管理模式,把基層黨建工作分解成具體項目,整理包裝了綜合服務平臺、村民小組黨員活動室、黨建示范點、村集體經濟、基層干部和農村黨員培訓等七個項目,使每個項目都能輻射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上。
3.整合項目資金
按照“整合項目、聚合資金、整體打造、綜合示范、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整合各級涉農項目資金。
(1)整合財政、發改、扶貧、交通、民宗、新農村、環保等資金項目進行整合,扶持專業合作社產業發展。
(2)涉農項目向專業合作社傾斜,改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3)積極爭取省、州對專業合作社項目資金的扶持,促進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4)整合“黨建+金融+產業+扶貧”新型黨建模式,依托3億元紅色信貸,通過“黨建+金融”的方式,采取“領導掛點、部門幫扶、項目帶動、政策優惠”等手段,做大做強專業合作社。
(5)加強土地合理流轉,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專業合作社發展產業的競爭力,實現農民增收。
4.實施“互聯網+專業合作社+黨建+”試點項目
通過“互聯網+合作社+黨建+”的新模式,把合作社覆蓋到所有農業產業服務上,提升合作社服務功能,培訓當地的村民干部、老黨員和積極分子,再由這些骨干力量帶動和培訓所有村民,進一步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咖啡專業合作社由于只是針對咖啡產業服務,影響面和輻射面小,在農業綜合服務中功能不明顯。單一的專業合作社已不能滿足現在的農業產業發展和服務的需要,必須探索綜合服務性的“黨建+合作社+”的新模式,通過黨委政府進行政策扶持,把合作社+的模式擴大到農村所有的產業上,充分發揮黨建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引領核心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才會得到新的發展,合作社功能才能得以發揮,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