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一、案例背景
這里的學習環境資源指的是學生生活的教室以及學校,它們都是可利用的教學資源。56個“小數字”是班級的56個孩子,他們既是教學的對象,也是學生的學習資源。乘除法教學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借助學生身邊的環境資源,幫助學生對乘除法進一步理解,同時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就在我們的身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案例敘說
筆者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這一課的結尾,讓學生找找我們教室里哪里藏著數字7。剛開始學生發愣,左看右看,并不時得發出“嗯嗯”的疑問,接著,我用手勢從每一排的最前往后一揮,這時,有部分孩子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迫不及待地喊出:“我知道了,7張桌子,每組都有7張桌子”。頓時,全班恍然大悟:噢,我們每一組都有7張桌子呀,還不止一個7呢,有4個7呢。我趁熱打鐵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每組有7張桌子,一共有4組,學生的語言很精煉。我把這兩句話打在大屏幕上,讓學生根據這兩句話提一個數學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想到“求一共有多少張桌子?”學生很開心地列式解答4×7=28(張),緊接著筆者追問:28張桌子坐了多少個孩子呢?學生突口而出56個,有的學生還發現這里面還藏著數學問題28×2=56(個),雖然這道算式沒學過,但學生是智慧的,28+28=56(個)。最后筆者還跟他們開了個玩笑:你們就是我們班的56個“小數字”哦!學生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開心地互相指著說:你就是一個數字哦!
第二天,我們繼續學習《7的口訣求商》,在最后拓展中,筆者放手讓學生自己在教室里找一個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到處張望,開始自己的“探尋之路”。有的學生都站起來了,一邊皺著眉頭,一邊用小手指到處指指點點。甚至,有的學生都下了座位往黑板報地方走過去,在黑板報上打量著。一陣“小緊張”后,很多學生都高高地舉起了小手,互相搶著匯報。他們帶給筆者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數學小問題,更是一串串大驚喜!學生根據上節課討論的課桌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共有28張桌子,平均分成4組,求每組有幾張桌子?”和“一共有28張桌子,每7張分一組,分成了幾組?”。根據56個“小數字”也提出了問題:“我們班一共有56人,平均分成4組,求每一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雖然沒有學過,但學生竟然能想到,而且敢去想,當時筆者就在想:這就是孩子,這才是孩子,這才像孩子……學生不僅在班級的桌位上找到了數學問題,還在班級的黑板報上找到了問題。本期黑板報內容是是會注意價值觀,期中八禮內容有8句,每句有4個字,一共32個字。其實,這是與8有關的問題,是下節課學的內容,但孩子已經悄悄地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共有32個字,平均分成8句,求每句有幾個字”和“一共有32個字,每4個字分一句,分成了幾句?。看到學生得意地陳述自己的問題時那個小“傻樣”,我在心里真是暗自高興。
三、案例反思
1.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度
當筆者第一次想讓學生尋找學習環境資源時,讓學生在班級找一個數字“7”,當時學生是發愣,左看右看的,并不時得發出“嗯嗯”的疑問的。其實,學習資源就在眼前,但學生是看不到的。后來,是在筆者引導下,學生發現了7,并由一個7找到4個7,28張桌子,56個學生。學生還把這些小資源串成了一個個大學問,和乘法、除法的學習聯系起來。這時,學生尋找學習環境資源的視野已經在慢慢拓寬了。學生本身可能缺少發現身邊資源的眼睛,但經老師的引導,哪怕就是一句話,甚至一個手勢,學生的眼睛可能就會靈光一閃,從一個小資源到一個大資源,最后慢慢就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財富。視野一旦被拓寬,是大家想遮擋都無法遮擋住的。學生在學習除法時,竟然下了座位“跑到”班級后面,這時,學生的視野已經從桌子上發散到班級的黑板報上。筆者相信,學生尋找學習環境的視野定會由教室到學校,由學內到校外;由一個點發散到一個面,由一個面發散到四面八方。
2.樹立教師教學資源觀
筆者覺得乘除法的教學比較枯燥,單純地依靠書本去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會那么高。所以,筆者就在思考,能不能結合學生身邊的資源來教學呢,這樣,學生可能會更感興趣。此時,筆者就從學生所在的教室入手,發現班級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有7張桌子,每張桌子坐兩位學生。真好!這不正好與我們學的《7的乘法口訣》有關嗎?既有乘法,又有除法,棒極了!筆者果斷地選擇了這個可用的學習資源,并與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到一起。筆者覺得:作為教師,首先要有尋找有效的學習環境資源能力,然后把學習資源有效地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最后還要具備駕馭學習環境資源的能力。
3.促使課堂教學“創新型”
筆者選擇這樣的教學環境資源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和拓展。反過來又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主動、生動、互動的效果,使課堂教學從“掌握型”走向“創新型”,為同學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開辟了廣闊天地。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乘除法運算的意義,理解除法實際問題的結構,積累分析數量關系的經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解決問題所需信息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更加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更重要的是,筆者利用這樣的學習環境資源,讓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充分地體會到數學的學習價值。《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時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還可以學到書本上之外的知識,在實踐中使知識得到升華。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與生活是密切相關,從而真正地實現了愿學、樂學、慧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和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許多學生害怕寫作,為作文課和日記而煩惱,即使身邊有值得寫的人和事,往往也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要么胡編亂造,要么寫成流水帳,很難在文章里流露出真情實感,當然也難以讓讀者引起共鳴。筆者為進一步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規律,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做過一些小學作文起步教學的探索,有了一些感悟,在此與同行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