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齡
【摘 要】江蘇省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改善流域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運行管理方面也出現不少問題。本文從設施運行率、運行效果、監管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就選擇切實可行的治理路線和處理工藝、加快現有設施改造和配套建設、建立完善長效運營管理機制提出了建議,對提高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管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村 污水 設施 管理
江蘇省太湖流域(以下簡稱“太湖流域”)農村污染排放總量占總污染負荷的比重呈逐年增加趨勢,農村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太湖流域氮、磷污染的重要來源。近年來,隨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全面開展,太湖流域建設了大量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改善農村水質,建設美麗鄉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設施在運行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起步早、推廣快,一些問題也較早地表現出來,對其他地區具有借鑒意義,應給與高度關注。
1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現狀
(1)設施覆蓋率不斷提高。通過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載體,太湖流域累計已建成5800余套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規劃保留村莊處理設施覆蓋率已超過40%,太湖一級保護區內規劃保留村莊覆蓋率近90%。地方政府對農村污水處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政策措施,例如常熟市制定了《加強全市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武進區出臺了《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暫行規定》等。
(2)設施運行率普遍較低。據抽樣調查,太湖流域已建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不到50%,約10%的設施已廢棄或拆遷。設施運行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污水實際收集量與設計規模差距較大。大部分農村地區實際居住人員為老人、兒童居多,用水較為節儉,加之污水收集管網入戶率還不高,產生的污水和收集到的污水量均較少,設施規劃的處理能力與實際收集水量出入較大,長期以往造成設施閑置荒廢。二是運行維護資金得不到充分保證。設施建成后,大多交由鎮村運行管理,部分鎮有幾十套設施,加上提升泵站,一年運行管理費用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鎮村財政大多比較緊張,有些地方為節省費用,出現“迎檢運行”現象。三是布局選址不盡合理。少數設施建設時未考慮長期規劃,在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部分地方人口減少、村莊撤并,處理設施逐步廢棄。
(3)設施運行效果亟待提升。江蘇省目前尚未出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標準,設施運行效果良莠不齊。一是早期項目建設水平總體偏低,部分工藝不合理。在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初期,由于缺乏經驗,各種工藝一哄而上,僅太湖流域就有120余種處理工藝,使用率在1%以上的工藝類型有17種,部分工藝不適合農村地區夏季及早晚水量大、冬季水量少;節假日及冬季污染物濃度高、平時及夏季濃度低;可生化性強,反硝化碳源不足的特點,處理效果較差。二是配套設施不完善。部分地方化糞池建設不標準,滲漏現象嚴重;雨污分流不徹底,導致雨期收集水量超過處理負荷,進水污染物濃度較低,影響處理效果。三是缺乏長效運行管護機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現象。在設施建成初期,由于設備廠家負責調試維護或鎮村安排專人管理,處理效果較為明顯。但在設備廠家維護期結束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管護,同時設備不斷老化,導致設施運行效果不佳。
(4)監管制度仍需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由環保、住建、農業、水務等多個部門負責建設管理,各部門工作自成體系,重建設輕管理,未能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制度,對地方農村污水處理工作的指導、監督力度不夠。目前太湖流域已有錫山、武進、常熟、吳江、吳中、相城等6個區(縣)實行設施統一委托運維,但大部分地區尚未出臺相關管理規定,還存在工作要求不具體、監管措施難落實的問題。
2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的建議
2.1選擇切實可行的治理路線和處理工藝
推行接管優先、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的治理路線,根據村莊的地形地貌、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狀況等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常規污水處理工藝(厭氧、生化等)、生態處理工藝(氧化塘、濕地等)或者是組合工藝。盡量選擇免工藝參數調節、免設備調度、抗水質和水量變化能力強、維護簡單的工藝設備。目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技術規范、施工標準與監管體制尚未建立,工程建設隨意性較大,責任不明確。有關政府部門應研究制定適宜工藝(設備)的建設和制造標準、技術規程等,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科學性、實用性。
2.2加快現有處理設施改造和配套管網建設
流域各地應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調查摸底,對存在工藝缺陷、設備損壞等問題的要安排經費實施改造,確保已建設施能夠正常運轉。將配套管網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尤其是完善支管網建設,打通“最后一米”,不斷提高污水收集率。由于區劃調整、人口減少等原因不適合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地區,可因地制宜建設經濟實用的氧化塘、人工濕地等,防止污水直接入河。
2.3建立完善長效運營管理機制
認真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的“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要求。參照常熟市“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監管”的四統一模式,在縣(市、區)級層面整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管理,統一打包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運營,發揮專業力量優勢,降低運維管理成本,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實現規模化效應。參照吳江區“區、鎮級財政分別承擔50%的運行管理費用”做法,加大市、縣、鎮財政投入力度,盡量降低村級組織投入比例或者不安排村級組織支付運維費用。發動經濟效益好、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開展幫扶工作,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領域。
2.4加大監督考核力度
省有關管理部門應當結合太湖流域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標準,防止標準缺失、不統一的現象。各地政府要堅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監督管理制度,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分工,強化督查考核。加強對處理設施運維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將設施運營經費補助與運行管理效果掛鉤,根據考核結果進行撥付。對于長期不能正常運行的,收回其經營權。同時強化通報、約談、媒體監督等手段,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長效運行。
太湖治理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建設、管理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會對改善流域水質、建設美麗江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