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彬 張菁 王穎
【摘 要】“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針對大學新生入學時計算機基礎掌握水平參差不齊、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人才培養等現狀,采用摸底測試與學生意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教學,探討了教學模式的分層方法、教學體系、教學模式、成績評定方式改革等相關問題。
【關鍵詞】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 計算機基礎課程 分層次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應用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計算機與各學科領域的結合日趨緊密,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信息素質,利用計算機分析、解決本專業領域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大學的計算機教育已經成為普及教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無論在思想理念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已經無法涵蓋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這就對高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計算機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也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1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差異很大
高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授課對象基本是非計算機專業的低年級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學生中學期間學過計算機基礎課,或經常接觸計算機,有較好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而有的學生來自農村或經濟落后地區,沒有學過計算機基礎知識,甚至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對計算機了解很少。面對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若都在同一課堂進行教學,基礎好的學生往往對重復的東西沒興趣沒熱情,上課不專心;而有些來之偏遠落后新生的第一次真正接觸電腦可能就是大學里的第一節上機操作課,面對如此大的差距,易失去信心。學生的起點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簡單地把他們安排在一起授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上難以有效果。
1.2 教學內容不太適宜、實驗學時不足
前些年只有高等院校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但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使計算機知識的普及程度很快,現在中小學都開始普及計算機教育,而我們會發現有些大學計算機基礎教程的內容和難度上與中學的都有相似性,內容上往往出現不實用的陳舊知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操作性強,但在現行的教學計劃中,它的整體課時就少,相應的學生操作學時自然就少了,導致一些基礎薄弱、動手能力差的學生難以做到熟練掌握。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同程度的有著重理論教學,輕視實驗教學的傾向,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實驗教學內容綜合型、設計型的實驗較少,計算機實驗大部分仍停留在鞏固、消化、理解理論教學的水平上,導致學生逐步失去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上實驗課的興趣。
1.3 現有教學方法的單一
《大學計算機基礎》授課往往用的是PowerPoint課件教學形式,比以前的“粉筆+黑板”教學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課堂信息量更直觀形象,但這樣的教學方法,也暴露出了不足之處。由于近年來高校的擴招,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課的師資力量卻沒同步跟上,大班授課的教學模式在高校很普遍,學生的學習過程大多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還是被動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仍然沒得到充分調動,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聽課效果不會很理想。
2 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
面對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現狀,再結合近幾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采用了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較之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有了很大改變,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 ,其實質就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術手段、新教學方法,將教師和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學與考核緊密結合起來,依照計算機基礎教學大綱,從各級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級別的教學目標,給予學生不同級別的輔導,做到各類學生在學習中都能有興趣,都能有所得,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實現計算機教學預期的目的。
2.1 分層次教學模式
分層次教學模式,即教師依據學生的現實認知水平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能夠完成的教學目標,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評價,打破原有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單一格局,實現在不同基礎上的培養和訓練,使各類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新生入學后,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進行摸底測試,針對本門課程的大綱要求,從理論水平和技能應用兩方面考查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學生根據考試成績分為高級班和普通班。普通班和高級班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普通班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從最基本知識抓起,精講多練,加大學習內容的輔導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高級班適當加寬知識范疇、添加其它計算機或網絡應用方面的知識,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動手。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要求學生通過圖書、網絡來自主學習,學習的任務主要靠學習者自己完成。只有學生在學習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把教師的教學目的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的,同時在此基礎上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將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2.2 建立多層次的立體化的教學體系
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進行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建設、多媒體教學講義建設、試題庫建設、多元化教學網站建設。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建立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沒得到充分的調動。計算機基礎課操作性、實踐性強且知識面廣,學生只有在課后經常練習,才能熟練掌握操作,不斷鞏固提高。利用學校的校園網絡資源教學平臺的豐富的資源,將各種教學資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建立教學輔助網站,把教學的知識點、教學日歷、考試大綱,實驗指導、優秀的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傳到網站。建立計算機基礎課的測試題庫,學生可以從網站進行專題性或綜合性的自我測試,并能從測試的結果中進一步通過網站關鍵字搜索出答案或解決問題。及時更新介紹和相關專業領域緊密結合的計算機發展前沿新知識、新動向。網絡教學資源全部對學生開放,提供下載服務,允許學生下載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和相關參考資料等。并根據教學實踐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在完善的網絡支持下,鼓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通過自主學習和網絡化學習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擴展學習內容,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2.3 開放教學實驗室,優化實驗教學模式
計算機實驗教學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計算機實驗教學和學生上機實踐操作,其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知識,讓學生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和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教改實驗,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加以整合進行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宗旨的,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為指導思想,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為主線的,充分利用學校 計算機實驗室,實驗室開放,以方便學生有機會多上機,由專職的實驗教師負責,學生能自主訪問計算機基礎課的專題網站。通過這種方式,讓基礎差的同學彌補實驗學時的不足,及時跟上教學的進度,從側面優化了實驗教學質量。
2.4 應用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各個專業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的不同使不同專業信息技術素養和對信息技術的需求不同。因此能夠在培養能力的前提下與各個專業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掛鉤的應用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基本教學模式,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實施邊講解邊給學生進行示范,使學生通過講解和觀察對知識和操作有一個清楚直觀的了解。研究型教學模式。在教師進行教學的同時,可以就一些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主題討論,根據授課內容,每個小組可結合其討論主題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通過討論和報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能力。案例教學模式。對于計算機教學方法的選擇,從計算機課程特點來看,大部分偏重于應用。而突出應用的一個好的辦法是目前廣泛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在老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把學習內容巧妙地融合在案例中。通過設置與當前學習主題的真實情景,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實際案例體會論證,使學生的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案例中進行思考,更生動的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2.5 多種方式結合的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模式
成績的評定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多以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作為計算機教學評價標準,這樣會淡化計算機教育應用能力標準。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的成績評定模式,加大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以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循序漸進的學習,必須要改革課程考核成績評定模式,改變傳統的一次考試定成績的方式。日常表現、書面作業、階段性測試、期末綜合性測試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日常表現是對學生的出勤情況( 包括出勤率、遲到、早退、無故曠課等) 以及課堂表現的綜合評定。書面作業是以作業的形式布置學生完成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知識。階段性測試是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各教學模塊之間相對獨立,利用部分上機課的時間,在考試系統的支持之下,在完成每一模塊的教學后,獨立組卷,讓學生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本模塊的常用操作,并提交成績。綜合性測試是在現有考試系統平臺的支持下,期末組織一次綜合性測試,以上機考試的形式進行教學大綱要求的全部內容。
3 結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承擔著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重任,必須推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優化課程教學結構,在教學思想、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多元化分層教學是在學生大學計算機基礎水平差異巨大的現實下,給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和實踐動手能力。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運用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能夠使不同層級的學生在各自的計算機基礎上的學習得到優化,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激發了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今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中,需要我們堅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新而實用的教學內容才能將其逐步完善,使在優化實驗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明.教學型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5):8443-8444.
[2] 張麗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多元化分層教學模式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3(11):219.
[3] 涂俊英,焦家林.大學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電子商務,2012(9):151.
[4] 寧曉梅,陳爽爽.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優化計算機基礎課實驗教學的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2):170.
[5] 辜麗川,朱誠.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24):88-90.
[6] 楊青雷,王奉民.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08(05):132–134.
作者簡介:王建彬(1975—),男,蒙古族,遼寧凌源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基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