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冠珍
摘要:舞蹈作為表演藝術,其肢體美感等層面影響著舞蹈藝術整體表演效果,因而在此基礎上,當代高校在舞蹈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對肢體藝術及舞蹈理論知識的了解,應注重將接受美學概念引入到其中,繼而在此基礎上,打造良好的舞蹈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實踐教學活動中,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且增強自身整體學習效果。本文從接受美學概念分析入手,旨在推動當前舞蹈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接受美學 舞蹈教學 策略
舞蹈源自于生活,同時其亦是高校藝術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涵蓋了人體動態藝術、文藝、服裝等內容,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狀態,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并致力于培養更多藝術類人才,且增強學生整體審美水平,達到最佳的舞蹈課程教學狀態,滿足當代教育發展需求。以下就是對接受美學與舞蹈課堂教學相互融合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舞蹈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提供有利的參考。
一、接受美學概念分析
接受美學概念起源于1967年,由文藝學家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其認為接受美學應從受眾角度出發,對美學作品展開創作行為,達到最佳的創作狀態。同時,Hans Robert Jauss在接受美學概念提出過程中認為受眾關系著美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及接受效果,因而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全面掌控受眾美學反映過程,就此規避美學孤立、片面問題的凸顯。此外,在當前舞蹈藝術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整體藝術效果,亦應注重將接受美學概念引入到其中,由此來提升舞蹈藝術的觀賞價值,并引導學生在舞蹈訓練過程中強化自身舞蹈藝術美感,達到最佳的舞蹈表演狀態。
二、當前高校舞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高校舞蹈課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某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未實現舞蹈編排、舞蹈表演與舞蹈理論知識間的相互融合,即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更為注重理論知識層面的貫穿,而忽視了對舞蹈藝術規律、舞蹈實踐等內容的講解,繼而促使學生在舞蹈類別、舞蹈實質等內容學習過程中逐漸凸顯出學習效率較低的現象,并呈現出無法展現肢體美,且動作僵硬、雜亂的問題。為此,當代教師在舞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對此問題展開有效處理。
第二,舞蹈課程教學方法缺乏藝術性、創造性亦是實踐課堂教學活動中凸顯出的主要問題之一,即其關系著學生舞蹈表演肢體美的展現,因而應注重對當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處理,由此營造良好的舞蹈課堂教學氛圍。
三、接受美學導向下舞蹈課堂教學策略
(一)基于接受美學導向下提升人文關懷
在高校舞蹈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提升人文關懷有助于美感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即從精神層面入手,來培養學生審美水平。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增強學生舞蹈動作美感,且激發其舞蹈學習興趣,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活躍課堂氛圍,并實時觀察學生舞蹈動作、舞蹈理論知識等學習現狀,由此對其舞蹈學習行為加以引導,加強學生個體美感。同時,在舞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亦要求教師應注重定期安排師生交流會,即與學生就舞蹈技能、舞蹈經驗、舞蹈實踐展開交流,繼而由此實現信息的共享,并就此達到視界融合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美感表達及個性特征,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此外,就當前的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更為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層面的追求,而忽視了人文關懷,從而誘發了學生情感、審美觀、學習態度等扭曲問題,為此,高校舞蹈教師在舞蹈知識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引導,即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靈寄托場所,實現對學生個體美感的培養。
(二)基于接受美學導向下增強教師個體美感
教師在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在接受美學的導向下,為了提升整體課程教學質量,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增強自身舞蹈動作表演美感,以此來感染學生舞蹈表演行為,引導其提升自身舞蹈藝術審美水平。此外,教師在舞蹈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亦應注重設置教師評價平臺,并將穿著前衛、時尚、儀表端莊、裝扮得體等作為評價指標,最終由此來引發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提升自身審美能力,繼而將美感表達能力貫穿于舞蹈表演中,達到最佳的表演效果。此外,在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教學效率,要求教師應注重從幽默感、高尚品格、人格魅力、親和力等角度出發來增強自身美感,并就此與學生達成共鳴,引導其在舞蹈表演過程中提高自身肢體美感等。
(三)基于接受美學導向下增強傳輸媒介美感
在傳統舞蹈教學模式下逐漸凸顯出教學內容較為枯燥等問題,影響到了學生整體學習質量及其肢體美感的表達。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打造良好的舞蹈課堂教學氛圍,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從語言、課件設計等傳輸媒介角度出發來增強課堂美感表達,達到最佳的舞蹈課程教學狀態。即在板書設計過程中為了沖擊學生的視覺體驗,要求教師應注重堅守“神采飛揚、揮灑自如”的板書設計方法,從而在此基礎上滿足學生視覺需求,引導其就此提高自身美感鑒賞能力。同時,在舞蹈課件制作過程中為了增強其內容的美感及趣味性,應注重采取圖文并茂的制作方法,由此來實現舞蹈教學內容的直觀表達,且就此激發學生審美欲望,提升學生整體學習質量。此外,由于動態美的傳輸將關系著學生整體舞蹈表演水平,為此,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規范自身行為藝術美感,同時為學生呈現富有美感的音樂,即《意江南》《山野小曲》等,由此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且就此規范其舞蹈動作、舞蹈實質等的表達。
(四)基于接受美學導向下提高舞蹈課堂形式美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在舞蹈課堂教學過程中富有美感教學方法的應用關系著學生整體舞蹈表演的表達效果,為此,當代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創新自身教學方法。例如,某教師在舞蹈課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了打造良好的教學空間,即將“審美、互動”設定為自身教學目標,且選定《金孔雀輕輕跳》為舞蹈教學曲目,繼而在二拍子節奏的導向下為學生呈現優美的傣族舞蹈風格,同時以孔雀手勢及踮腳的舞蹈動作,呈現出了舞蹈動作形體美感,最終就此激發了學生整體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在教師示范表演的導向下,增強自身舞蹈表演水平。此外,舞蹈教師在對學生個體美感進行培養過程中,亦注重強調將富有美感的語言貫穿于舞蹈教學中,即“借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舞蹈是表現人生命情調的一種語言”“舞蹈是由感情產生的運動”等,由此來增強學生審美水平。
四、結語
綜上可知,舞蹈教學在高校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即關系著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等,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將接受美學思想貫穿于其中,且致力于從強化教學方法、增強傳輸媒介美感等途徑入手來應對傳統教學模式下凸顯出的相應問題,并實現對學生形體美感的培養,同時提升學生整體舞蹈表演水平。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馬春靚.情景化訓練教學模式引入普通高校現代舞教學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1).
[3]于景春.舞蹈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