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由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15年的2610萬,脫貧人數總量堪稱世界之最。與新中國扶貧工作同步,大涼山地區的扶貧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績。
單一救濟式扶貧(1956-1977年)
1956年民主改革時,涼山地區的絕大多數彝族群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此,涼山州政府免費發放農具35萬件,救濟口糧100多萬斤,防寒衣物5萬多套,無息或低息農業貸款100多萬元,扶持彝族群眾發展生產。同時,針對彝區無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問題,涼山州政府特別組織了流動醫療服務隊,籌建了縣級醫療機構,在地方性疾病頻發的村寨還建立了“康復村”。
體制性扶貧(1978-1985年)
1978年后,隨著全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涼山地區畜牧業由以前的公有公養一律轉變為私有私養,極大地促進了畜牧養殖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的擴展,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迅速提升。1984-1985年,涼山州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在“七五”末期,彝區農民基本要達到“三畝地”(“三畝地”即指一畝高產田,兩畝找錢地)建設的戰略要求。
經濟開發式扶貧(1986-1993年)
1978-1985年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政府開始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扶貧,并第一次制訂了國定貧困縣標準。涼山州政府從1986年起在四個國定貧困縣(昭覺、布拖、美姑、金陽)率先開展對牧區的開發扶貧。截至1993年,涼山州有260萬絕對貧困人口初步解決溫飽問題,全州基本達到了“二六指標”(讓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200元,年人均有糧食600斤)。
綜合開發式扶貧(1994-2000年)
1994年,涼山州制訂并實施了《涼山州七二一0扶貧攻堅計劃》,提出未來七年主要以“形象扶貧” “移民扶貧”工程為重點。1994-2000年間,涼山州政府針對彝區開展了獨具特色的“形象扶貧”工程,使32萬戶、160萬人改變了“人畜混居”的狀況。同時,全州還率先實施了“移民扶貧”工程,開創了以扶貧開發為主線的扶貧模式,使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13萬貧困群眾得到了安置。
可持續發展式扶貧(2001-2016年)
2000年底,涼山州大力實施“統籌型、捆綁式”的可持續性扶貧開發,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之后,隨著“精準扶貧”思想的不斷推進,涼山地區扶貧攻堅開始尋求質變,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截至2015年底,政府已對涼山地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3383億元,對14.1萬戶貧困群眾進行了“三房”改造,建成彝家新寨2498個;50多萬人脫離了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