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斯宇

在互聯網時代以前,身居城市的消費者往往都不知道所買“土貨”的來歷。
如今,他們選擇相信這些“有名有姓”的東西。
接受采訪的時候,29歲的吳勇智的雙手沒閑著。他坐在電腦前,指尖在鍵盤上靈巧地運動。
淘寶旺旺的消息提示音響個不停。“我在做售后服務。”他對本刊記者解釋道。
吳勇智是一個淘寶店主,賣土雞和土雞蛋,銷往全國。
差評的風險不可避免。最近,一批雞蛋送到客戶手里后,被發現是壞的,“可能是生產,也可能是物流和儲存的問題。我們無法精確地追溯每個環節,其中的風險,說來就來”。
“看得見”的生產者
五月初的四川青神已經開始熱了起來,“小吳土雞”的辦公室里還沒有裝上空調和電扇。吳勇智一根接著一根地抽煙,為了使腦子清醒些——這個創業者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做電商的都這樣。”他說。
吳勇智平時不太常去養雞農場,一般待在位于青神縣城內的辦公室里,兩張辦公桌,兩把簡易凳,兩臺電腦。八平方米的小屋顯得有些空。“電腦這些辦公設備都是政府支持的,地方是我自己找的。”
經過幾年摸索,吳勇智的創業路已經走上正軌。2012年,從部隊退伍的他無意中發現,城里人對土雞的需求旺盛,便決定回鄉養雞。
他時常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些農場的圖片,其中不乏一些雞的趣圖。他也慢慢成了“段子手”,會在圖上配上“臺詞”。前段時間,一只雞飛到樹上吊死了,他拍下照片,在圖上打了一行字:“怎么就想不開了呢?”
于是,通過互聯網,他成了一個“看得見”的生產者,“城里買我雞的都知道我是誰,每天在做什么”。
不過,這種一對一的銷售,也讓他頗費精力。現在,他有兩百多個長期維系的客戶,而這些關系都由他本人親自打理。“我無法像那些大農場、大企業那樣,迅速擴大規模。而且,我的抗風險能力要比他們小很多。”他坦言。
2013年,農場鬧瘟,死了一半的雞。虧本讓他開始思索如何分散風險。于是,他決定把雞苗賣給村里其他的一百多個農戶,并告訴他們養殖方法,養成后他再從后者手里收雞。這些農戶往往都是不會使用電腦、不懂互聯網的留守老人。
像他這樣利用電商途徑賣土貨的小農生產者,在青神不止他一個,但大多數都在賣臘肉。“我做不來臘肉,所以只好成了縣上唯一一個賣土雞的。”他打趣說。
另一方面的壓力則來自物流。“省去了原來傳統銷售渠道的中間環節后,物流成本就相當于全壓到了生產者這一頭。”他表示,生鮮產品尤其不易儲存,他必須尋找那些“靠譜”的物流公司合作,才能保證土雞和土雞蛋送到別人家門口的時候不會腐爛。
小農的平臺
“農產品電商”成為近兩年來的熱門詞匯。全國各地,發展農產品電商已成新趨勢。四川省電子商務大數據中心統計顯示,一季度全國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達1409.49億元。而四川以119.02億元的交易額,排名第四。
去年,四川省政府發布《四川省電子商務發展三年(2015-2017年)行動計劃》,指出將在2017年宴現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超過2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2600億元。
針對農村電商的建設,四川提出,要加快聚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種養大戶主體,整合商貿流通萬村千鄉店、“農黨網”、供銷合作社網絡、郵政網等資源,完善渠道起點和終點服務。
在農村,仍然有大量小農生產者。“他們搭上了電商發展的快車。”劉瀟表示。作為成都市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他關注“小吳土雞”已有三年時間。
該公司搭建了一個生態小農服務平臺,吳勇智是他們常聯系的農戶之一。“我們只和小農合作,不考慮投資型的大農場,前者更需要幫助——他們的資源和渠道都有限。”
2014年至02015年期間,該公司尋訪了各地的生態小農生產者,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
彼時,在生態農產品的消費圈里,公司已經積累了人氣和信任度。“我們還建立了供客戶和農戶交流的微信群,讓生產者直接和消費者對接。”劉瀟表示。
和“小吳土雞”一樣,在上述公司平臺上銷售的農產品,每一樣都能讓消費者追溯其生產的地點、生產者的名字,以及生產的方式和養成周期等信息。
如何保證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劉瀟告訴記者,公司會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多方面的綜合考慮,才會將其列入平臺展示的范圍。
記者隨后采訪了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帥青紅,他坦言,電商途徑銷售農特產品,監管方面問題比較突出,“比如,農戶養的土雞,很難像大規模養殖那樣送檢后再流入市場,確實隱含著一定安全隱患”。并且,小農生產和“標準化”監管之間存在的矛盾,短時間內無解。目前主流的一種做法是,農村電商被作為精準扶貧的一種途徑,由當地政府為農特產品質量背書。
有意思的是,消費者在對比有風險的小農生產農產品和“規模化”生產的產品時,往往對后者愈發不信任。在互聯網時代以前,小農生產的“土貨”要么經過多個中間環節。才能到達城市消費者手中,要么只能就近在當地市場銷售。“那時候,身居城市的消費者往往都不知道‘土貨的來歷。如今,他們選擇相信這些‘有名有姓的東西。”劉瀟說。
如何相信小農?
相比劉瀟的公司,四川一品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體量要大得多,2015年曾獲天使投資400萬。企業創辦人李君今年31歲,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的村支書。
蒼溪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縣委縣政府將“互聯網+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列入2016年十件大事之一。蒼溪縣商務局副局長李奎說,今年以來,京東、蘇寧云商等省內外電商大平臺相繼與之對接。
“我們發現城里人想買價低質優的生態農產品,卻找不到渠道。”而在李君的家鄉,有大量的這類農產品。幾年前,農戶往往找不到銷售渠道。一品一家便用高于市場30%-50%的價格收購土貨,再把這些農產品用企業搭建的渠道銷售出去。
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信任”是首先要解決的難題。“農產品和別的東西不同,是要吃進肚子的,單純靠線上的方式,維系信任的難度很大。”李君表示。
于是他想到了在成都開設體驗店。在店內,消費者可以吃到由他們收購的“土貨”食材做成的菜品——如果他們的味覺被打動,就可能轉化為長期消費者。
不過,目前體驗店仍在虧損。店里人均消費約50元,李君不打算提價。“開這個店的目的是轉化。我們一般會說服客人一次訂購一年的農產品,定期配送,按需生產,這樣不會出現農戶生產了賣不出去的情況。”
分散的小農不僅缺乏對接市場的能力,也往往難以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波動。“小農無法觀察到市場的供需關系,他們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比如,有時什么價格高,大家就一窩蜂去生產,結果造成價格大跌,受損的還是他們。”李君說。
他認為,農業的現代化也應當包括營銷的現代化。在微信平臺上,他的團隊把簽約農戶信息都通過“溯源系統”公布出來,消費者就可以查到每種農產品的生產資料、種植情況、養殖現狀等。
當前,這樣的電商平臺仍面臨物流成本高、體量不夠大等問題。對此,四川省商務廳表示,今明兩年,將安排省級電子商務產業扶貧資金共計8400萬元,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等。
據帥青紅的觀察,要真正幫助小農搭上電商的快車,還要地方政府更好地發揮引導,解決好農特產品在種植、生產、銷售、物流等各環節的問題,“同時還需要培訓更多的電商人才,讓農民專事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