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軒



以一棵蔬菜的名義,推動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瀘州市江陽區已經形成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樣板。
一棵蔬菜的價值有多大?瀘州市江陽區現代農業試驗給出答案:將蔬菜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第一大主導產業的江陽,2015年蔬菜種植面積23.5萬畝,年產量63.5萬噸,產值11.3億元。
數據標注了產業的高度。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建設示范區等多個“國字號”招牌正是對江陽區發展蔬菜產業最好的詮釋。
而兩個月前,首個以蔬菜品賞為主題的節會——四川首屆蔬菜品賞會落戶江陽區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與彭州菜博會一道成為四川蔬菜產業發展交流合作的兩大平臺。
如此重量級的展會落戶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并非偶然。作為瀘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基地,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正在進行著一場以蔬菜為主題的現代農業發展試驗,并已經形成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大產業必須有強基地
鄰長沱兩江、土地肥沃的江陽區,有種植蔬菜的悠久傳統和發展蔬菜產業的先天優勢。而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正在將江陽區的一個夢想變成現實:做四川蔬菜產業領跑者。
6月14日一早。驅車沿宜瀘渝高速南行,半小時不到,便來到位于江陽區分水嶺鎮的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眼前一片生機盎然:整齊的田地、高低有序的大棚,栽培了番茄、辣椒、茄子、南瓜、黃瓜等12個種類、60余個品種的蔬菜。
昔日極普通的一隅田疇,如今地成方、路成網、菜成行。江陽區發展蔬菜產業的思路清晰:大產業必須有強基地。
藍圖可窺一斑: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面積1.3萬畝,按“八區一帶”規劃布局,已先后啟動研發展示區、種植推廣區、創業孵化區等的建設工作。目前,園區累計投資2 6億元,發展高標準蔬菜大棚200畝、露地蔬菜2000畝、水生蔬菜200畝、優質稻蟹種養生態循環基地100畝、經果林120畝。
“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進行頂層設計。”江陽區區委副書記王開源介紹,江陽區成立了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項目推進辦,由政府聘請一流設計機構進行規劃設計,將產業發展、新村建設、農業旅游等多規銜接、多規合一,形成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體系,引領項目區建設。
基地建設僅是一個開端,江陽區瞄準了更高的目標:緊緊抓住瀘州市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發展機遇,以“走高端”的理念,把董允壩作為全市現代農業核心腹地進行打造,并確立了把園區建成全國進出口糧食信息交互中心、西部農產品集散中心、川滇黔渝結合部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最終建成西部“糧心”的目標。
布局“菜籃子”全產業鏈
以一棵蔬菜的名義謀求轉型突破,種菜僅僅是第一步。江陽區深知,只有邁向產業高端,提高蔬菜的附加值,才能真正從地里種出“金子”。
“聯姻”山東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掌握了開啟高端蔬菜產業大門的鑰匙。在與壽光合作建設的200畝高標準溫室蔬菜大棚里,少了泥土味,多了現代氣息,更像是一個現代化的智能工廠。
“壽光的農業自動監測與控制系統,智能溫室、自動水肥一體、物聯網銷售、農產品質量追溯等設施和技術都極為先進。”王開源說,壽光采用吊架栽培、水培、無土栽培等模式,進行有機、綠色、無公害種植,極具推廣價值,對發展智慧農業,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可以帶動江陽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但江陽區的使命遠不只于此。以打造都市精品“菜籃子”為目標,江陽區要在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種子種苗一商品蔬菜生產一質量監管一精深加工一市場流通”的蔬菜全產業鏈條。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現代農業生產實踐證明,種業興則農業興。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與省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單位和院校共同搭建“產學研推”合作平臺,引進示范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60余個、新技術35項、新模式14項,確保“新品種成功一個推廣一個、新技術成熟一項推廣一項、新模式探索一種推廣一種”。
大手筆布局蔬菜全產業鏈,資金往往是最大的制約。為打破資金瓶頸,推進園區建設,江陽區創新組建國資平臺——綠陽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農業項目的投資開發、融資擔保,并將所有涉農項目資金統一安排實施,形成“多個項目出資,一個漏斗用錢”的“集束”投入效應。區本級財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萬元,設立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專項基金,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用于現代農業基地建設。
給政策、搭平臺、推技術,江陽區篤定發展蔬菜產業。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沒有大品牌大營銷,就只能久養深閨。江陽于是從叫響蔬菜品賞會突破,擦亮“江之陽”金字招牌。
在蔬菜全產業鏈中,流通環節至關重要,“江之陽”蔬菜如何俏銷天下?江陽建立完善的“菜籃子+N”銷售體系,加快省級電商示范基地和農村電商基地建設,建立農產品倉儲物流配送中心、20個“菜籃子”便民店、農超對接,訂單農業覆蓋率達70%。
將種田變為“1+2+3”的“六次產業”
見到劉家琴時,她正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忙著打理水果玉米。去年,劉家琴回鄉投入20多萬元,在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創業孵化園租了400畝地,建起了24個生產型大棚和280畝露地蔬菜種植。
劉家琴返鄉種菜,看中的是園區優質的設施農業綜合服務。“單純種菜很難實現掙錢,而依托基地,無論是種子培育、蔬菜生產,還是銷售,都有專業化的服務,實現增收并不難。”像劉家琴這樣的創業者,在園區共有21位,他們中有返鄉農民工、大學生,也有農村種植能手。
與劉家琴不同,董允壩村十一組村民蔡清榮流轉了自家的土地,進了園區務工。“我家土地每年產出最多2萬元。實行土地流轉后,我和妻子到園區務工,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一年收入近5萬元。我和妻子還能照顧家里,到時土地流轉還要分紅,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而在園區,土地流轉后,從村民變身產業工人的有近300名,每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家家建起了小樓房,生活過得越來越幸福。
另一種變化也在悄然發生。“工廠化”模式種植的蔬菜、水果。大棚里栩栩如生的實物蔬菜、水果雕塑,美麗的田園風光等,讓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旅游觀光目的地,并正在積極申報國家最美休閑鄉村和AAA級旅游景區。
“差不多每天都有人來觀光,旺季時,我這里一天要接待30多桌客人!”蔡清榮利用自家的小樓辦起的農家樂火了起來,他準備把現在的農家樂打造升級,還要依托園區規劃整理出幾畝土地,種植綠色有機蔬菜,讓游客自己去采摘來加工,讓他們吃得放心、玩得開心。
“村民變身產業工人,有了穩定的收入;以前的菜地變公園,游客們多了一個去處,村民也多了一份旅游的收入。”分水嶺鎮黨委書記周玉認為,這是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一個舉措。
將種田變為“1+2+3”的“六次產業”,與江陽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頂層設計也十分契合。江陽區按“三轉六化”思路,促進農業轉型、農村轉變、農民轉換,推動園區運營“合作化”、產業發展“科技化”、新村就地“城鎮化”、基層治理“民主化”、經營主體“職業化”、農民增收“多元化”,全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而目的就是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種菜,是一種純粹的農業行為嗎?從江陽現代農業試驗視角來看,答案顯然不是。讓種菜與服務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甚至融合,將有助于形成并拉長江陽蔬菜產業的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