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靖
隨著化學農業時代的到來,加之越來越嚴重的工業污染,農耕版圖上似乎已經沒有一片凈土。如何永續農耕系統,已經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
2000年以來興起的鄉村建設迄今已經有15年了,返鄉青年在今天也是一個熱門話題。就我參與的碧山計劃而言,在農耕方面幾乎是個空白,因為農耕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加之農村土地問題的復雜性,使我們對農耕望而卻步。就這一兩年碧山返鄉青年的返鄉意愿來看,從事農耕也并非他們的選擇。但是,離開農耕的鄉村建設還是鄉村建設嗎?這是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書中講了兩位返鄉青年的故事,并且,他們最終都選擇了農耕:四川的唐亮經過了“小毛驢市民農園”和“分享收獲”兩個歷練階段,最終回到自己的家鄉從事生態農耕,為扭轉“不用農藥、化肥就種不出東西來”的慣性思維,唐亮與從事“傳統”化學農業的父親以及鄉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博弈”。賴青松的經歷則要復雜得多,書中記敘了他從中學時代步入中年的心路歷程,他不但在農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還為農村帶來了新的農事風潮。
在農業的生產價值之外,讓我們重新發現農業的生態價值、生活價值,從而體會到農業更深層的價值:生命的價值。正如沃土工坊發起人郝冠輝在《一場生命的邀約》里寫到的那樣,農業的職業屬性決定了農人是和大自然一起工作的,在和大自然的工作中,體現出順應自然、敬畏天地生命的特質——這就是永續農耕的可能所在。
《與廢墟為伴》
你以為的考古學家——工作比《古墓麗影》更刺激,經歷比《奪寶奇兵》更浪漫;現實中的考古學家——面朝黃土背朝天,下地挖土,下水撈寶,居無定所,入不敷出,隨時都可能失業睡紙箱。本書作者拜訪多位考古學家,與他們一起深入考古發掘現場,忠實記錄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這是一本顛覆過去刻板印象的書,他們不是盜墓賊,不會隨便挖點什么就發大財,也不會有事沒事就去打僵尸。他們不害怕毒蛇猛獸,面對小小飛蟲卻落荒而逃;他們天生浪漫,四海為家,能徒手復原千年前傳說中的美酒,但迫于生計可能在自行車店打零工。
《浪潮之巔》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從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雅虎公司和Goo出公司都先后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這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及科技工業一百多年的發展,不僅講述科技工業的歷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