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關鍵詞】冠狀動脈介入術;臨床觀察;護理對策
冠狀動脈介入術是用來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新手段,冠狀動脈造影術(CAG)是判斷冠狀動脈腔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的最準確方法;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及內支架術(STENT)是目前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MI)的主要治療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診PTCA和冠狀動脈內支架安置術,可使梗塞相關的冠狀動脈獲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使各種并發癥減少,降低病死率[1]。冠狀動脈介入術,因具有診斷準確、創傷性小、安全、療效肯定、成功率高等特點,使患者易于接受。目前,在臨床上使用越來越廣泛,本文總結我科在2006年3月~2007年6月行介入手術126例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對策。
1 資料與觀察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在我科行冠狀動脈介入診療的126例患者,其中年齡38~83歲,男100例,女26例,文化程度:小學一高中,行冠脈造影術126例,其中造影術后行PTCA30例,均無神經系統及其它嚴重并發癥。隨機分對照組60例與觀察組66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及手術方式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
1.2臨床觀察
1.2.1觀察方法
1.2.1.1對照組
向患者講解術后臥床時間及臥床的重要性,臥床期間給與生活護理,如協助進食、排便、洗漱、按摩腰背部及肢體。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穿刺點加壓包扎,術肢伸直制動24h,臥床24h后下床活動;PTCA2~4h拔出鞘管后穿刺點加壓包扎并用1公斤沙袋壓迫穿刺部位,術肢伸直制動24h,臥床24~48h后下床活動。
1.2.1.2觀察組
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過程,介入導管室環境,介紹手術使用局部麻醉,整個手術過程中處于清醒狀態。鼓勵患者放松;講解術后臥床時間及臥床期間因體位不能隨意變動而產生的不適,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并積極配合。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用紗布繃帶加壓包扎12~24h及1公斤沙袋壓迫穿刺點6~8h,此期間可平行移動身體,術側肢體伸直,可采取平臥與側臥位交替,肢體變動以患者感到舒適為準,臥床時間24小時可下床活動;PTCA于2~4小時拔鞘管后加壓包扎12小時,此期間可平移動身體術側肢體伸直,采取自由臥位24小時可下床活動。
1.2.2評價方法 冠脈造影術后12小時,PTCA24小時評估兩組患者的舒適度。采用0~10級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2]在標尺的兩端:標有從0~10的數字,輕微不適1~4、中度不適5~7、重度不適8~10(無法忍受)。
術后不良反應及并發癥評價:(包括腰酸背痛、尿潴留、失眠、煩躁、穿刺點出血、血腫、假性動脈瘤)。
2 討論
冠狀動脈介入性診療均從股動脈穿刺,單純冠脈造影術后需臥床24小時,對PTCA因術中肝素化,術后需繼續抗凝治療,為防止傷口出血、血腫。術后一般需用繃帶壓迫包扎24小時及沙袋壓迫穿刺點6~8小時,絕對臥床24小時。患者處于較長時間強直體位、全身肌肉關節張力增加,生活需要依賴他人,使患者產生較大的心里壓力和明顯的軀體不適。
護理學認為,舒適是沒有痛苦折磨,心情愉悅,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任何破壞這種狀態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適[2]。傳統護理方法使許多介入診療術后患者因不適而產生煩躁、焦慮。因此需向患者仔細講解相關知識,尤其是術后臥床時間以及臥床產生的軀體不適,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從而降低術后心理不適。
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煩躁、排尿困難、腰酸背痛、失眠等不適情況較對照組顯著減輕(均P<0.01),并且未增加穿刺點出血、血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3 護理對策
3.1心理護理 預行PTCA、認真評估,作好宣教工作。除進行PTCA知識的教育外,重點宣教術后注意事項,使病人在術中術后與護士配合,降低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對已發生并發癥的病人要耐心疏導,減輕心理壓力,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3.2飲食護理 術前3天進少渣食物,術前進餐宜5~7成飽,術前、術后以清淡、易消化、產氣少的食物為主。減少動物脂肪及膽固醇的攝人量,提倡進食魚類、蔬菜、水果和豆制品,提高膳食中鉀、鈣、纖維素和蛋白質,以降低血清膽固醇。
3.3術前觀察與護理 向患者及其家屬反復介紹冠狀動脈造影術(CAG)術是判斷冠狀動脈腔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的最準確方法及PTCA術是一種創傷小、痛苦小的手術。可以完全開通血管,保證狹窄遠處心肌的有效供血,改善癥狀,治療益處遠遠大于風險,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壓力,配合治療。
術前護士向患者講明術側肢體制動的重要性、術肢制動時其他肢體活動方法、飲食宜忌,并在術前2天訓練患者臥床大小便,防止術后排便困難及尿潴留。
術前遵醫囑常規用藥及檢查凝血功能、血型、肝腎功能、血糖功能、電解質、術區雙側腹股溝和會陰部備皮。
3.4術中觀察與護理 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主要是心率和血壓的變化。心電監護觀察有無心律失常。在冠狀動脈狹窄部位行球囊擴張時,患者可能出現胸悶氣促,心前區疼痛,在手術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人情況。并觀察其嘔吐及小便情況,防止嘔吐物反流、窒息及防止尿潴留。
3.5術后觀察與護理
3.5.1術后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盡快適應監護室的環境,消除其緊張情緒。
心電監護24~48小時,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心律等指標,觀察患者心前區疼痛情況。
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次量不超過200ml,4~6小時飲水1500~2000ml為宜。使造影劑迅速從尿中排除,減少造影劑對腎臟等臟器的毒性。
3.5.2觀察患者出血傾向 預防穿刺出血、血腫,注意足背動脈搏動。患者送回病房,立即檢查局部出血及穿刺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每30分鐘查一次,連續2次,然后每小時一次,連續3次,觀察肢體循環狀況,注意穿刺點周圍皮膚的顏色、溫度、濕度及張力,并隨時詢問患者有無痛、脹、麻感覺。如果出現皮下瘀血或血腫,首先判斷有無繼續出血,發現出血,可用手指用力壓迫穿刺點上1~2厘米處直至止血。足背動脈搏動異常,立即通知醫生,以便及時發現血栓栓塞的并發癥。術后以1kg左右沙袋壓迫穿刺點6~8小時,囑患者肢體伸直位。不得翻身、立起及抬高和彎曲患肢,臥床24小時后方可下床活動,并向患者強調保持術側肢體伸直位的重要性。
3.5.3術后體位護理 術側肢體伸直,但可平移,其它肢體可自由活動,股動脈鞘管拔除2小時后可平臥位與術側臥位交替,也可將床頭抬高<30°進行體位變換。患肢護理:患肢包扎松緊適宜,繃帶卷正中壓在穿刺點上,繃帶包扎松緊適宜,防止移位壓迫腹部。術后患者有尿潴留應給于導尿,有大便排泄不暢者,給于通便治療,減輕腹壓。
3.5.4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3天,防止感染
3.5.5術后宣教十分重要,這是確保患者按時復查,做好自我觀察護理的措施。患者因文化素質不同,對各種藥物的使用理解也不同。必須向患者介紹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及他汀類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術后要指導病人遵醫囑按時服用抗凝藥物。用藥期間,要按時測凝血酶元時間。
【參考文獻】
[1]李淑榮.冠狀動脈造影及內支架術的護理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02;17(3).1 84.
[2]陶明,余國珍等.護理干預對改善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舒適度的作用.護理學雜志,2006;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