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摘要:玉米生產過程中人們對害蟲及侵染性病害的危害所造成的損失比較重視,而忽視了玉米生理病害的發生與預防。玉米常見的生理病害有空稈、禿尖、倒伏等,生產實踐中常造成嚴重的損失。
關鍵詞:玉米 生理病害 防治
1.玉米空稈
1.1發病癥狀
玉米空稈是指植株不結果穗或有果穗而無籽粒。目前玉米空稈率一般為5%~10%,嚴重者高達15%以上,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空稈株在苗期基部為圓形,葉片發紫,頂端濃綠發紫,葉脈相間有白色透明的斑點或條痕,拔節期植株細弱矮小,葉片淡綠、窄長,與莖的夾角小。
1.2 發生原因
1.2.1種植密度過大。生產中不考慮品種特性、土壤地力和施肥水平,留苗過多,密度過高,田間布局不合理,造成玉米個體發育不良,使空稈率增加。
1.2.2植株之間生長不平衡。由于種子大小不整齊、播種深淺不一、覆土厚薄不勻、施肥不均,造成幼苗參差不齊,長勢強弱不一,造成大苗欺小苗。苗大的根深葉茂,生長旺盛,爭光奪肥;苗小的則缺乏營養,生長細弱,發育不良,果穗的分化與發育受到抑制,自然正常發育果穗少。
1.2.3氣候條件的影響。不良氣候條件會增加空稈率,穗分化的關鍵階段(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干旱缺水,根系瘦弱,植株矮小,光合作用受阻,就會影響雄穗正常開花和雌穗花絲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吐絲延遲,花粉生活力弱,花絲容易枯萎,不能授粉受精。玉米抽雄散粉時期,陰雨連綿,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脹而破裂死亡或粘結成團,喪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絲未能及時受精,造成有穗無籽。另外,如果田間積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困難,吸收力減弱,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空稈。
1.2.4營養失調。在玉米出苗后的雌穗分化階段,如果營養不良,糖代謝緩慢,有機物積累少,植株瘦小葉黃,光合面積較小,不能滿足果穗分化期對養分的需求,雌穗發育不良,空稈率提高。玉米旺長階段,礦質營養供應過多,造成營養生長旺盛,生殖生長減弱,有機質向雌穗上分配的少,從而形成空稈。
1.3 防治方法
1.3.1確定合理密度。合理密植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單位面積種植株數,擴大綠色葉面積和根系的吸收面,有效利用光、熱、水、氣、肥等要素,生產出更多的干物質。生產中可根據土、肥、水及品種、種植方式、田間管理水平來確定單位面積種植的株數,這樣既可保證個體的正常發育,又可促進群體的充分發展,減少空稈的發生。
1.3.2人工去雄。據測定,生產上采用的去雄技術能有效削弱頂端優勢,一般每株玉米雄穗有1.0萬~1.5萬個花藥,每個花藥大約有250個花粉粒,而每株玉米雌穗最多只要1 000粒左右的花粉粒就可滿足需要。當雄穗露尖時,隔行或隔株將雄穗拔出,切忌帶掉功能葉。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結束后,將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植株去雄后,植株變矮,改善了中部葉層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有機物質積累,減少空稈。此外,拔除部分雄穗,可將原來用于開花、花粉發育及后期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轉運到雌穗,使本來無效的果穗變為有效,從而降低空稈率。
2.玉米倒伏
2.1發病癥狀
玉米倒伏有莖倒、根倒和莖折3種類型。莖倒主要是因為莖稈節間細長,植株過高,基部機械組織強度差,地上部重量和基部節間能承受的力量不相適應,引起莖稈傾斜或彎折。根倒是由于根系發育不良、雨水過多或灌溉后遇大風而倒。莖折主要出現在抽雄前,多因抽雄前生長較快,莖稈組織脆嫩或遭蟲害,降低抗風能力引起的。
2.2發生原因
2.2.1密度不合理。玉米田間布局不當,株行距過小,密度過高或稀密不勻,使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莖稈發育不良,導致植株高而不壯,抗倒力下降。
2.2.2肥水管理不當,田間管理不及時。如拔節期肥水過多,特別是氮肥過量,使莖葉瘋長,拔節過猛,節間機械組織發育不良,果穗以下節間伸長過度,果穗位置相應升高,易倒伏;播種過淺,中耕培土不及時,使根系發育不良,扎根淺,易遭災倒伏。
2.3防治方法
2.3.1合理密植。種植密度過大會造成田間郁蔽,植株之間相互遮陽會使莖稈徒長、纖細,極易發生倒伏。所以,生產中要按照不同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在一般生產條件下,盡量不要超過品種推薦種植密度的上限。
2.3.2倒伏后的對策。玉米發生倒伏以后,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發生根倒的地塊,在雨后應盡快人工扶直植株并進行培土,以便重新將植株固牢。發生彎倒的地塊,雨后可用竹竿輕輕挑動植株,抖落植株上的雨水,以減輕植株壓力,待天晴后讓植株慢慢恢復直立生長。但在抖落雨水時盡量不要翻動植株,以防人為造成莖稈折斷。發生莖稈折斷的玉米地塊,要根據發生程度來區別對待。莖稈折斷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塊,將玉米植株割除作為青飼料,然后再采取一定的補種措施;莖稈折斷比例較小的地塊,應將莖稈折斷的植株盡早割除。
(作者單位:151700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