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峰
摘要:隨著緊湊型玉米品種的推廣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紋枯病在我國一些玉米產區發病日趨嚴重,而農民往往忽視對該病害的防治。紋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發生,發病株率22%~71%,個別地塊或品種甚至達100%,由該病導致的損失一般在15%左右,發病重時果穗腐爛,造成嚴重減產,成為制約玉米增產的重要病害因素之一。
關鍵詞:玉米 紋枯病 防治
1.病原
引起玉米紋枯病的病原有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 binucleate)和玉蜀黍絲核菌(Rhizoctonia zeae Voorhees)[2],其中雙核絲核菌主要危害小麥,玉蜀黍絲核菌常危害果穗致穗腐,而玉米紋枯病的主要病原是立枯絲核菌,根據菌絲融合與否劃分為不同的融合群,不同融合群菌株在培養性狀、致病性等方面均有差異。玉米紋枯菌菌絲幼嫩時白色,老熟后呈褐色,分枝與主枝多呈直角,分枝處有縊縮,分枝附近有隔膜,無鎖狀聯合,不產生孢子。菌絲細胞一般為多核,氣生菌絲較發達,白色的菌絲團逐漸糾集為褐色菌核,菌核表面有微孔,抗逆性較強。
2.發病癥狀
玉米紋枯病主要危害玉米葉鞘、葉片、莖稈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葉鞘發病,從下而上逐步擴展,典型癥狀為在葉片、葉鞘或苞葉上形成不規則的云紋狀病斑,邊緣呈深褐色,病斑逐漸擴大,包圍葉片和葉鞘直至干枯。莖稈受害后期組織松軟解體,植株極易倒伏a,而果穗受害時常造成腐爛,使果穗禿頂,粒重下降,影響玉米品質和產量。環境濕度大時,病斑上可見白色菌絲體,病部組織內或葉鞘與莖稈間常產生褐色不規則的顆粒狀菌核,菌核成熟后極易掉落至田間,越冬后成為翌年初侵染源。
3.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入寄主,后病部產生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不斷擴展。菌絲體侵入玉米表皮組織時產生侵入結構。接種6天后,菌絲體沿表皮細胞連接處縱向擴展,隨即縱、橫、斜向分枝,菌絲頂端變粗,生出側枝纏繞成團,緊貼寄主組織表面形成侵染墊和附著胞。電鏡觀察發現,附著胞以菌絲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從氣孔侵入,后在玉米組織中擴展。接種后12天,在下位葉鞘細胞中發現菌絲,有的充滿細胞,有的穿透胞壁進入相鄰細胞,使原生質顆粒化,最后細胞崩解;接種后16天,AG-IIA從玉米氣孔中伸出菌絲叢,葉片出現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葉和下位葉鞘上出現病癥。再侵染是通過與鄰株接觸進行的,嘶以該病是短距離傳染病害。
4.發病規律
玉米紋枯病以遺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絲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為翌年病害發生的初侵染來源,越冬菌核萌發,長出菌絲侵染葉鞘,病、健葉片和葉鞘相互搭接造成再侵染。該病從玉米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生,危害高峰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漿期,生長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病情趨于穩定。
5.防治技術
5.1選用抗病品種: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途徑,但目前生產上尚無對玉米紋枯病免疫的品種,高抗紋枯病的品種也較少。但選用早熟、耐病、高產的玉米良種,同樣條件可降低病情。
5.2適期播種:實踐證明,播期越早,玉米紋枯病發病越早,病情越嚴重,產量損失越大。因此,應適當晚播,盡可能避免病害的發生高峰期與雨季相遇。
5.3栽培管理:實行間作、輪作,避免連作重茬;合理施肥,基肥為主,種肥、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適當增施鉀肥;合理密植,防除雜草,開溝排水,改善田間環境。
5.4人工防治:清除遺留在田間的病株,并深翻土地,將帶有菌核和病殘株的表土層翻壓在活土以下,以消滅越冬菌源,減少初侵染源;在玉米心葉期和心葉末期及時剝除病葉鞘及葉片,減少再侵染源。
5.5生物防治:因生物防治具有高效、相對安全的特點,特別是對于其他措施難以解決的土傳病害更具有突出優勢。吳大椿等[6]研究發現,綠色木霉對玉米紋枯病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對其菌絲的抑制率為74%。此外,美國生產的BG-2生物農藥對玉米紋枯病的發生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5.6化學防治:防治玉米紋枯病較好的化學藥劑有井岡霉素、禾枯靈、甲托、多菌靈、寶穗、粉銹寧、退菌特、拌種雙等,其中以井岡霉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另外,用0.4%的消病健苗粉對玉米種子進行拌種處理,播后80 d防效達81.8%,且具有增產的效果[3]。在防治時期方面,井岡霉素防治該病的適期應掌握在病害進入盛發期前,受害葉鞘位不超過第8葉葉鞘時。在施藥方法上,在發病初期,用5%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3 kg/hm2拌入過篩滅菌細土300 kg/hm2,點入玉米喇叭口內,此法防效高,且藥效持續時間長。
(作者單位:151700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