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民
告別聞名遐邇的硅谷,踏上了VOLVO安排的美國加州一號公路之旅。慵懶的我至今未去考取駕照,只好乖乖地坐在副駕駛座位感受搭乘之樂。駕駛員兼導游是一位從呼倫貝爾草原移民至洛杉磯的蒙古族少婦,健美又健談的她發動車后即爽朗地說,今天我們要行駛的可是世界著名的天堂之路,一路宛如仙境般的海濱風光將會讓你終生難忘。說著擰開了車上的音響,騰格爾演唱的《天堂》仿佛從古老、遙遠的蒙古高原傳至耳畔。
修筑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加州一號公路,載世界最美“觀景公路”之譽,承“泛美風景大道”之榮,連《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也稱之為世界上陸地和海洋接觸最美麗的覽勝地、游客最值得去的五十個旅游目的地。是啊,一邊是碧波萬頃、海闊天遠的太平洋,一邊為高聳險峻、群巒疊翠的懸崖山脈,路面掩映在藍綠之間,時而平坦舒展,時而彎曲陡峭,行至險隘處霎時似欲沖入大海,剎那間峰回路轉,眼前又是一片開闊天地。沿途奇景美不勝收、讓人應接不暇,間或映入眼簾的是牧草如茵、牛馬成群、一望無際的草地,轉瞬間一大片開滿七彩絢麗花朵的沿海白色沙丘又迎面撲來,海的清澈湛藍、山的蔥郁翠綠、花的姹紫嫣紅、陽光的明媚金燦、浪花和海鷗的晶瑩雪白……讓人久久無法收回視線。此時我不由想起有人曾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撰文感言:“就認識世界和體驗大地而言,高速公路是無用的。高速公路是奔向目的地的工具,不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我外出,除非趕路,要不我總是要躲開高速公路,把車開向低等級的路,路的等級越低,沿途的收獲就越大。”一號公路或許就是這么個低等級、高品質的公路。更讓人沉醉其間的是,北起舊金山紅樹林國家森林公園南段萊格特、南至洛杉磯達納岬的一號公路,猶如一條璀璨閃爍的項鏈,在舊金山和洛杉磯兩大著名城市之間,串聯起了若干個玲瓏剔透、恬靜幽美的小鎮。這些小鎮以環境優雅、各具特色著稱,似小家碧玉般的散列于太平洋沿岸。
午后先行到達的卡梅爾鎮就是坐落在蒙特雷半島的一個極富藝術品位的精致海濱小城鎮。據說早在一百多年前,“藝術家、詩人和作家的卡梅爾”就已遐邇聞名,因為小鎮的早期居民中有百分之六十是專業藝術家。城區內并不寬闊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各式雙層小木屋和柵欄圍起來的小花園,每一座設計都獨具匠心、顏色鮮亮吸人眼球。這里很多畫廊、雕塑精品店的主人是成就斐然的藝術家,店里的商品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拋棄了繁華喧鬧的都市生活,這些藝術家們把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和最有價值的藝術天賦獻給了慢節奏的卡梅爾鎮,使得這里的每一絲空氣里都彌漫著藝術的馨香。行車拐入離小鎮不遠處一段緊傍太平洋的私人公路,前方是為卡梅爾藝術氛圍增色添彩的十七哩海灣景區,此處因其絕美的海岸風光、舉世聞名的高爾夫球場、庭院深深的豪宅讓世界各地游客趨之若鶩、百看不厭。導游說,這片景區建有許多世界級富豪與演藝明星的度假別墅,他們生活低調、深居簡出,到了晚上這里是一片幽黑靜謐,不像中國暴富的商賈張揚顯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多有錢。我想這抑或就是不同國度富豪人群價值觀與人生觀的迥異差距而已。車靠臨時停車區域,前方觀景平臺已三三兩兩聚集著許多游客。我駐足觀景臺,屏息凝神環視著十七哩海灣天堂仙境般的美景:成弓形的金黃色海灣在艷陽下顯得格外妖嬈壯麗,潮濕的海風攜帶著遼闊太平洋的信息撲面而來,各種海鳥在頭上盤旋鳴叫,不遠處巖礁上擠滿了懶洋洋曬著太陽的海獅和海豹。沉醉于此景,一股妒意從心中油然升起,上天為何如此眷顧太平洋此岸的國度,將這般美景仙境獨賜予它?此時此刻,還讓我不禁想起了美利堅那段培育與彰顯美國精神的西進擴張歷史。
美國從何處而來、這個歐羅巴的兒子又何以長成“高富帥”青年?追根溯源,我們且不去叨絮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以及“五月花號公約”的意義與列克星敦小鎮的槍聲,只說至1776年7月4日美利堅發布《獨立宣言》時,十三塊原龜縮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屬殖民地加在一起也不過百余萬平方公里,且獨立伊始數十年間始終處于松散無序、內亂外辱的艱難危局。爆發于1812年的第二次英美戰爭,美國幾乎不堪一擊、潰不成軍,英軍如同稍后幾十年發動的鴉片戰爭欺凌老大帝國中國般的攻城略地、燒殺搶掠,占領華盛頓后,縱火焚燒白宮與國會大廈,連高貴美麗的第一夫人也被兵燹逼得喬裝打扮,倉皇四處逃避。若非歐洲的戰爭使英國損失太大,渴望停戰,那時的美國連立國存續都已成問題。但任憑世事艱險、風云莫測,當美利堅尚在胎腹中孕育躁動時,運籌帷幄的開國元勛們就開始夢寐以求領土大國的燦爛遠景:十三個殖民地不僅要取得獨立,而且還要向西擴張領土。在與英國和談期間,美國不僅得到獨立,還把領土向西伸展到以密西西比河為界。由此美國的領土完成了第一步擴張,比原有的十三塊殖民地面積翻了一番。美國沒有因此而滿足,繼續其擴張的步伐。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后來任第三屆總統的托瑪斯·杰弗遜既是一名杰出的民主主義者,也是一位狂熱的擴張主義者。1803年5月2日早晨,杰弗遜仍在白宮期待著巴黎傳來的消息,由于通訊的問題,他并不知道,就在此時,遠在巴黎的一位法國人對美國人說:“你買進了物美價廉的東西,好好享用它吧。”這是一樁少有的一本萬利的大買賣,美國以每平方公里五點七七美元的價格,從窮于應付歐洲戰事的拿破侖手中購得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片領地,史稱“路易斯安那購買”。消息傳來,美國人難以相信自己國家的領土在一個早晨就擴大了二百六十萬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價不過為一千五百萬美元。條約的談判者利文斯頓在購買完成后并非夸張地說:“從這一天起,美國取得了第一等大國的地位。”
美國進一步的擴張是與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名字分不開的,是他第一個對美國擴張野心作了淋漓盡致、爽快露骨的表達,他認為“美國等同于北美大陸”,從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整個北美大陸都應該是美國的。亞當斯把美國的擴張冠以美麗而神秘的名詞“天定命運”,即美國擴張是上帝的安排,是美國人不可抗違的命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更是鼓吹美國盎格魯—薩克遜人為“具有向四面八方擴張傳統的種族”,將“適者生存”作為種族優劣論的理論依據,宣稱美國的進步和偉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此思想指導下,美國加緊開動戰爭與“和談”雙引擎,鐵彈金元、軟硬兼施,1819年從沒落的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手中強行購得十七萬平方公里的佛羅里達;1846年和1853年,借美、墨戰爭勝利之際,又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行從戰敗的墨西哥手中購得近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波光粼粼的太平洋沿岸,七百七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比獨立時的版圖增加了近八倍。至此美國仍未收手,繼續向西擴張到與自己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1867年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代價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面積達一百五十五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到十九世紀中葉,美國通過購買、談判、戰爭等方式完成了陸地領土擴張,除北美北半部的加拿大外,北美南部全都列入美國的版圖,美國成為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的領土大國,領土總面積達到九百三十萬平方公里。九百三十萬平方公里都是些怎樣的土地?——是貫穿美國南北的密西西比河,是綿延千里的落基山脈,是廣闊茂密的喬木森林,是無邊無際的沃野草原,是礦產豐富的丘陵原野,是便利于漁業和航運的深水海岸……這片富饒的土地好像是在等待新主人的到來,好像是為塑造一個新型移民民族準備的碩大搖籃。廣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國,使美國迅速成為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發展經濟的極優越的自然條件。它大大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且地處宜耕的氣候帶,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不管后人怎么看,我以為歷史已然證明,美國雖是一個崛起強國中歷史最短的國家,卻是一個極具深蘊大戰略文化的國家,其開國元勛團隊更是一群極富遠見卓識的睿智政治家、戰略家,可以說正是他們深謀遠慮的戰略興國,創造了這個國家的優秀戰略文化傳統。相形之下,既不要提那腐朽愚昧、羸弱無力的晚清政府,也不要說那橫行一時、繁華瞬間的西、葡、荷航海大國,連英、法這些個掠地劫財老手,崛起為世界強國時也極度缺乏深邃的領土戰略眼光,在真正的大贏家、后發新貴美國面前顯得是那么弱智。
正發愣想著美國的開疆擴土發跡史,導游一聲“上車了”,把我拉回現實,車沿著一號公路繼續南行。女導游一邊穩穩地把握著方向盤,一邊慢悠悠地介紹著公路兩側的景色。她說,為了讓更多人在一號公路上體會到慢節奏生活的舒爽,在這條人性化的公路上,美國政府充分結合沿線景區依山傍水的特質和道路安全,特意在公路旁每個有觀賞價值的景點周圍設置了臨時停車區域和觀景平臺,游客們隨時可以安全地把車停靠在路邊,下車盡情享受面朝大海的美妙時光。為了避免因過度開發損毀自然風光,政府還限制了沿線的房產建設項目,這里的海景房售價都在兩百萬美元以上,大多數人承受不起,所以一號公路沿線的人口一直都控制得很好,由人口帶來的污染始終處于可控范圍之內。為保證沿線小鎮留存本色風貌,鎮上嚴禁建高層建筑,甚至禁止游客在街上邊走路邊吃東西;待會我們將要去的丹麥城就是最早由一些北歐移民打造的風情小鎮典范。聽到此,我透過車窗望著在午間太陽照射下發出閃閃銀光的太平洋,眼前仿佛浮現出百多年前數以百萬計的美國東部居民與歐洲移民或駕車或步行舉家帶口向西部涌去的情景,他們揮汗如雨、勤勞務實地建設家園,開拓進取、勇冒風險地追求財富,形成了一個個“新邊疆”……最后面對浩瀚無際的太平洋才停住了急促的遷徙腳步。蜂擁而至的大量移民對美國西部的開發、對美國整個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記得有一位歷史學家是這樣描述美國西部移民的:“最要緊的是第一個到達目的地,即使不能成為第一個,也要盡快地到達那里。”正是這種“拼命趕”的精神與創新的氣質在美國崛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崛起是“拼命趕”趕出來的。想到此,我耳畔不由響起了馬克思當年評述美國“西進運動”成就的聲音:“在英國需要數百年才能完成的那些變化,在美國只有幾年就發生了。”我思忖,如果說美國內戰后的一統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那么“西進運動”則塑造了美國的民族精神。當然歷史也不應忘記,領土擴張對美國的崛起雖然有積極意義,但在擴張與西進過程中,數以萬計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慘遭驅趕殺戮,也昭示了美利堅民族在那個殖民時代的野蠻和卑劣,感恩節這個溫馨的名字在某一方面更是對美利堅品行的反諷。
一號公路沿線集中了美國西部許多遐邇聞名的標志性景觀,其中的幾處地標性景點,無疑是鑲嵌在這條著名風景帶上的璀璨藍寶石,此刻我們停泊觀賞的比克斯比河大橋就是個中翹楚。導游介紹說,大名鼎鼎的比克斯比大橋建造于上個世紀的1931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孔拱橋和加州最長混凝土拱橋。這座橋已經在此守候了快一個世紀,當一座座新橋在它的周圍拔地而起,這座有些陳舊的大橋早已不能再憑借它的規模得到世人的贊賞。所幸荏苒光陰賦予了它新的價值,如今的比克斯比河大橋已成為眾人心目中“美國西海岸最上鏡的大橋”之一,躋身加州著名地標之列。隨著一號公路的旅游價值進一步得到開發,雄偉壯觀的比克斯比河大橋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美國知名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曾經多次在宣傳海報和公共資料中出現,甚至被印上美國的郵票,深受追捧。
當西斜的太陽將太平洋之水洗染得緋紅時分,旅行車輕緩無聲地開進了溫馨寧靜的丹麥城。丹麥城其實是一個名叫Solvang的小鎮,這句丹麥語的意思為“陽光滿溢的田園”,據說這里一年有三百天以上都是陽光明媚的日子。導游介紹,還在上個世紀初時,來自丹麥的五個移民通過全盤移植故鄉的建筑風格以及社區規劃,建造了這座風情小鎮。由于小鎮四處充溢著濃郁的丹麥傳統風格,后來就成了一號公路線上靚麗的旅游勝地,每年有上百萬的游客光顧此鎮。潔凈寧靜的丹麥城街道可謂移步換景,有古鐘樓、小木房、大風車等等。在矗立著安徒生銅像的小公園歇腳,更讓人宛如走進了多彩的童話世界。丹麥小鎮從里到外沒有絲毫的奢華與喧鬧,這里的居民多為丹麥移民的后裔,他們保持著北歐人特有的純樸、自足與恬淡,不慌不忙地穿過斑馬線、安靜祥和地享用下午茶、從容和藹地照應購物客,那份獨有、超然的平心靜氣,好像此處就是一方真正的世外桃源,外面的世界再紛擾繁雜,也難撼動他們內心的那份寧靜與安詳。今夜我就留宿于丹麥小鎮。用過豐盛美味的丹麥特色餐點后,導游道了聲晚安,囑咐大家睡個好覺,明早還要前往圣芭芭拉,去觀賞被譽為美國西部最美麗的蔚藍海岸。夜深了,四下顯得更加幽靜深邃,遠處似乎不時傳來太平洋浪濤拍岸的擊打聲;置身宛如安徒生童話世界里的小旅館,躺在柔暖舒適的大床上,聽著MP3播放的輕音樂,我回味著白天一路看不夠的蔚為壯觀的藍色海岸,腦海里又不禁浮現美國西出太平洋岸、建立“太平洋帝國”的一幕幕場景。
公元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局宣稱:“邊疆消失了。”美國西進擴張的匆匆腳步似乎被浩瀚無垠的太平洋擋住了,北美大陸再沒有一片土地可以作為邊疆地區來墾殖,出現在美國人眼前的是無法用傳統方式開拓的萬里海疆。一些經濟學家發出警告,長期以來,美國經濟一直靠不斷地擴張和開拓取得發展,隨著邊疆的消失,這種發展勢頭還能保持嗎?后成為第二十八任總統的政治學博士威爾遜,曾用邊疆的消失來解釋美國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他認為:“令人心曠神怡的擴張時代已經宣告結束,我們的生活日益感到緊張和困難。”然而,太平洋能擋住極富冒險精神的美國人對土地與財富頑強不懈的追求嗎?1893年,有位歷史學家就指出:“擴張力是美國人固有的一種力量”,“如果有人一定斷言,美國生活中的擴張性現在已經完全停止了的話,那么,他一定是一個冒失的預言家。”就在美國人為邊疆消失而惴惴不安、徘徊焦慮時,一部應運而生的軍事和國家戰略著作令美國人眼前一亮,旋即引起了巨大轟動,且很快風靡全球。這部由美國海軍學院院長馬漢所著的《制海實力對歷史的影響》,總結了有史以來海戰的戰略戰術及其影響,提出了“海洋中心說”,即一個國家的海上實力決定其國運的興衰,誰控制了海軍誰就將控制世界。馬漢認為,制海權是國家實力的關鍵,有制海權的民族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因此,美國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強化制海權的基礎上。
但當時獨享天然優勢、瀕臨兩大洋的美國海軍實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二位,與其海洋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他露骨地說:“不管美國人愿不愿意,現在他們必須開始目光向外看。”他主張從奪取加勒比海霸權開始,通過開掘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際運河,把美國的海上勢力連為一體,以便奪取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霸權。馬漢的主張引起了美國朝野的廣泛贊同,他們竭力主張擴大海軍,奪取基地,稱霸海洋,有議員甚至在美國國會公開說:建設海軍,直到用完國庫最后一塊美元。馬漢還在腹中醞釀“海權論”時就結識了后成為硬漢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兩人情投意合、相見恨晚。西奧多·羅斯福由開始擔任助理海軍部長到副總統、總統,美國海軍在他手上完成了質的飛躍,從一個舊船修理廠一類的爛攤子躋身世界海軍前三甲,具備了在海上跟瘦死的駱駝西班牙決一雌雄的實力。可以說,美國崛起后對海外發動的擴張戰爭是從拿沒落的西班牙試刀開始的。1898年,美國太平洋艦隊在菲律賓馬尼拉灣擊潰西班牙艦隊,隨后美軍以微小的代價在陸地和海洋連連獲勝;1903年美國強占古巴兩處海軍基地;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戰利品。北美大陸上的這個后起之秀野心勃勃地打量著世界,飄揚著星條旗的戰艦頻繁出現在五大洋。時至今日,“海權論”依然是美國制訂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近年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飛機、艦艇頻繁出入中國南海海域炫耀武力,干擾中國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想到此,我不由得輾轉難眠。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使美國產生了一種焦慮感,積極部署實施所謂的重返太平洋、制衡中國的戰略。中國積極維護海洋權益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遙想五千年文明史,中國人與海為伴不知多么久遠,然而因受種種桎梏的束縛始終難成海上強者。時至當今,隨著國力不斷增強,能力與技術的不斷進步,爭取和維護海洋權益的意念與決心才堅如磐石。中國是“陸海雙構”的大國,所轄海域總面積約三百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一萬八千多公里,島嶼岸線一萬五千多公里,面積大于五百平方米的島嶼數六千五百多個。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守護好。想到這,MP3耳機傳來了優美動聽的《人間天堂》:“一行蘇堤翠柳連起往日的時光,一聲南屏晚鐘驚醒樓臺的歌唱,一片斷橋殘雪落下難解的惆悵,一輪平湖秋月留住不變的目光……一片雷峰夕照送走歲月的記憶,一湖燈火燦爛迎來富饒的時光,一聲鶯歌柳浪落在秋雨的水鄉,一江錢塘潮水涌起大海的暢想。”我不由想,在歷史文化深厚豐富的中國面前,美國到底只是個弱冠少年而已。哦,美國,面對你的強大與詭譎、強權與文明,我滿腹的驚嘆與郁結、敬重與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