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山地滴灌2種方式進行對灌水小區水量再分配技術探討,極大程度上滿足山地滴灌系統運行穩定、灌水均勻的目的,對常規山地滴灌灌水小區斑塊面積和水量分配中的不足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滴灌;灌水小區;均勻分配
中圖分類號:S27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36
滴灌有其獨特優勢,但是設計不合理,往往造成運行管理上諸多不利。滴灌工程逐步從平原向丘陵地發展,丘陵地向山坡地推進,種植作物也多樣化,不僅在平原大田、保護地、林果、經濟類作物上應用,山區丘陵坡地也加大了高效節水灌溉,滴灌工程勘察、設計、實施難度也加大。因此,滴灌系統布局是否合理,灌水小區的水量均勻分配是決定滴灌系統高效運行的主要因素。
1 山地管網設計要求
因山地地形和地勢條件特殊,山地滴灌自壓或加壓設計輸水主干一般從水源出發,管網成“樹枝狀”布設,達到管道沿線壓力均衡的目的,水流從主干向分干分流,一般要求主干沿山脊處于相對較高地勢布設,分干基本垂直于等高線走向,沿分干沿線布設出水口,每個出水口連接地面管網,形成一個灌水小區,為了滴灌系統運行可靠和維護管理,一般不再輸水主干增設出水口。
2 灌水小區面積的確定
滴灌規劃設計時灌水小區的確定一般是基于斑塊投影面積,而山地投影面積往往小于實際地貌表面積,在滴灌規劃設計時,地形落差相對較小可按照投影面積確定灌水小區,而對于落差起伏較大的地形,就需要準確勘測地形地勢用三角網計算表面積,在此基礎上進行灌水小區的劃分和水量分配。
3 灌水小區劃分
利用井水作為滴灌灌溉水源,水量一定,根據水量確定灌溉面積;采用地表水作為滴灌灌溉水源,由灌溉面積確定灌水量。在毛管允許的工作壓力范圍,由灌溉水量、灌溉面積和灌水器流量分配灌水小區,由此確定水泵流量與揚程,使得水泵在高效區工作運行。
目前在滴灌工程設計時灌水小區能考慮的只有水力和制造偏差2種因素的影響,滴頭制造偏差是在制造過程中,流道尺寸的偏差使同型號滴頭在同一水壓力下的出流量不同而引起的,微灌工程技術規范中滴頭流量偏差由水流運動過程中的摩擦損失和地形高差引起,以不大于流量偏差率的20%作為灌水均勻度設計標準。
山地滴灌設計根據種植作物合理選擇壓力補償式灌水器,可簡化滴頭制造偏差引起的壓力與流量偏差的計算,水力因素影響時均勻坡條件下流量偏差率與工作水頭偏差率關系式以下式計算:
山地滴灌工程設計一般要求采用壓力補償式灌水器,壓力補償式灌水器可以根據管路內壓力的波動,做到對植物精確和均勻灌溉,減小灌水小區滴頭流量偏差。在滴灌工程設計時,確定了灌水器,根據灌水器流態指數,確定均勻系數,即可計算允許的壓力偏差率,從而可以確定毛管的設計工作壓力變化范圍。
在農業種植結構中,山地種植作物較為復雜,地形地勢起伏較大,農業有效種植面積與規劃設計面積有時出入會很大,造成滴灌灌溉系統壓力不勻,灌水小區水量偏差較大。造成灌水小區壓力與流量偏差的主要因素除水力因素、制造偏差,還有不可忽視的是灌水小區實際布置的滴頭數量,因此按照常規斑塊投影面積確定灌水小區在灌溉過程中造成系統運行壓力不穩定,不同輪灌組運行壓力不一致,壓差懸殊較大甚至造成滴灌系統管網及加壓設備損壞,這與單位面積上鋪設毛管數量即滴頭數量有直接關系,因此,在實際應用中要進行合理調整地面管網再分配灌水小區。
3.1 按照滴灌管鋪設數量確定灌水小區
根據種植作物類型選定毛管管徑、灌水器類型、滴頭流量、確定滴頭間距,對于一次成型的滴灌管按照規劃設計試算灌水小區布設滴頭數量以及鋪設滴灌管數量,在實際鋪設過程中按照試算數量鋪設總長度。這樣有利于每個灌水小區內滴頭數量基本一致,在系統運行過程中滴頭在額定工作壓力下水量分配一致。
3.2 按照滴頭數量確定灌水小區
對于株距不確定種植作物,主要針對林果類,株距沒有規律性,在選定毛管管徑、灌水器類型、滴頭流量后,采用人工安裝滴頭的情況下,先鋪設毛管,待毛管在自然伸展狀態下人工打孔安裝滴頭,事先按照滴灌系統流量分配試算灌水小區滴頭數量,用稱重法計算滴頭數量,以單位面積滴頭數量確定灌水小區,與設計有偏差進行相應調整,達到每個灌水小區流量與壓力均衡的目的。
4 小結
利用滴灌管鋪設數量和滴頭數量2種方式對山地滴灌系統灌水小區劃分,進行灌水小區滴頭數量分配,確保水量均勻分配,可達到灌水小區水量分配均勻的目的,有利于滴灌系統的穩定運行,壓力均衡,有效保護管網不因水壓波動造成管網損壞和管件連接脫落。以滴灌管鋪設數量和滴頭數量2種方式確定灌水小區優于常規以斑塊面積確定灌水小區水量分配。有利于實現自動化,對精準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實現水肥一體化、科學合理灌溉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德蘭,吳普特,王劍.滴頭制造偏差對灌水均勻度及毛管造價的影響[J].排灌工程技術學報,2011,29(2):175-179.
[2] 白安龍.基于Google earth技術平臺計算山地表面積初探[J].農業與技術,2015,35(12):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