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東 單臣玉 程志 閆吉春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能源轉型和科技進步,農村沼氣工程從當初的“香餑餑”到如今的“雞肋”,發展現狀令人堪憂。結合“互聯網+”發展理念,提出“互聯網+農村沼氣能源”建設的新模式,探索我國農村沼氣能源建設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沼氣能源;對策
中圖分類號:S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76
1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我國農村沼氣項目發展迅猛。由于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友好型、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農村沼氣項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度被譽為富民工程、清潔工程等,取得了良好成績。然而,由于我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步伐不斷加快,用能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農村沼氣能源利用面臨諸多困難。從實際出發,綜合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大力開拓農村沼氣能源建設的新途徑,對促進農村沼氣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我國農村沼氣項目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原料缺乏
糞源是農村沼氣能否持續使用的關鍵[1]。隨著我國農村產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畜禽養殖成規模化發展,以戶養殖的家畜不斷減少;同時,近年來,我國農村提倡秸稈還田以達到肥沃土壤的目的,來自動物糞便和植物秸稈等制作沼氣的原料大量減少,戶用沼氣就地取材的便利不復存在。沒有發酵所需的原料,沼氣設備自然就無法繼續使用。
2.2 農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不足
為了生計,青壯年都涌向城市打工,農村以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造成家中常年無人或勞動力不足。由于老少兒童對沼氣池的日常物料進出、設備自查和保養維修等方面,掌握程度有限,致使沼氣閑置或棄用。
2.3 后期維修技術薄弱,維護費用高
由于我國沼氣工程是一項科技惠民工程,前提建設費用以政府補貼為主。剛開始,農戶每建1口8~10m3標準戶用沼氣池,國家一次性補貼800元,逐漸的增至到1200元和2000元[2]。但是在后期的設施維護中,政府再無補貼資金,對于農民而言,建設的時候不掏錢,后期使用反而掏錢,使得農民從心里抵觸,由于維護技術人員面對熟人,無法收費,久而久之,由于沒有服務報酬,服務技術人員也缺失了服務積極性和服務意識,抑制了農村沼氣能源的發展[3]。
2.4 新能源替代沼氣能源,使用更便捷
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村大面積的興起了煤氣灶、節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新能源設備,相比沼氣設備使用、維護時的勤加料、勤出料、攪拌、更換配件等艱難繁瑣工作,新能源設備使用方式簡單、干凈,維護方式便捷。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已受到廣大農民的青睞。
3 “互聯網+農村沼氣能源”建設模式
結合我國農村沼氣能源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機構不健全、現行服務模式不成熟、專業化服務人員缺失等問題,建議采用“互聯網+農村沼氣能源”建設的新模式。
3.1 “互聯網+”是新形態下,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舉措
“互聯網+農村沼氣能源”,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農村沼氣能源工程深度融合起來,可以創造農村沼氣能源新的發展生態。在農村沼氣工程建設中,配備數字化流量計、分析儀等監測設備,通過傳感器將沼氣運行數據無線傳輸至互聯網電腦平臺,技術人員通過電腦平臺,可及時掌握產氣狀況、發酵溫度、氣柜壓力、甲烷濃度等數據信息,實現實時監管和遠程操控。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可解決諸多問題。
3.1.1 提高安全生產能力
借助智能預警系統,在投料、調試、安裝、日常使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實行全程優質服務,及時發現生產運行中的異常情況,及早維護處理,消除安全隱患。
3.1.2 提升運行管理水平
管理人員通過使用物聯網系統,能減少往返現場次數,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系統管理分析運行信息,為運行管理提供數據支撐,為終端用氣補貼、碳減排計量等提供科學依據。
3.1.3 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
利用互聯網平臺,可不定時的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遠程培訓,對農村沼氣使用工程中的“疑難雜癥”進行及時溝通和指導,進而提高沼氣使用效率。
3.2 加快秸稈沼氣技術的示范應用[4]
通過互聯網平臺,加強培訓指導,推進農村秸稈發酵菌劑的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提倡機械出料,解決沼氣池出料難問題;結合秸稈沼氣的標準化施工和規模推廣,進行示范應用;以鄉鎮為基本單元,建立相配套的秸稈粉碎原料加工廠。秸稈沼氣技術的推廣應用,對已建沼氣的農戶,即使不再搞養殖,也能使用,大大拓展了農村沼氣發展的空間。
3.3 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大農村沼氣的宣傳力度
隨著農村沼氣工程發展遭遇瓶頸,及新型能源大力發展的新局勢下,基層政府和農民對農村沼氣能源的發展都抱消極態度。因此,利用網絡平臺,向各級領導宣傳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加快農村能源建設的作用和意義;向農民宣傳我國政府對農村沼氣建設的新政策,及對于農民增收與改善環境的重要性。只有大力進行宣傳,才能真正營造建設農村能源的新氛圍,才能進一步的發展農村沼氣,加快農村能源建設的新步伐。
3.4 發展“規模化”沼氣工程
面對戶用沼氣原料缺乏、勞動力不足的發展瓶頸,可發展聯戶沼氣工程和規模化養殖沼氣工程。目前,我國農村生產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初步形成了“農業+養殖業”的復合布局[5]。以前的家畜散養逐漸的向規模化養殖過渡;新農村的大力發展,也使的村民生活更加集中。因此,建議推廣“規模化”沼氣工程的建設,將沼氣工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養殖扶貧工程等有效結合起來,可解決原料缺乏,可發展聯戶沼氣工程,形成集中管理與維護的新模式。
3.5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加強對沼氣基層管理機構的充實,加大對沼氣服務系統的資金投入,使沼氣基層服務人員在沼氣服務上有充足的活動經費,提升基層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達到服務有收獲,利于沼氣的健康良性循環。目前,國家對沼氣后續服務加大了投入,但是在人員素質的培養、技術的培訓和保證人員的工作經費上,還應多給予傾斜,像普及電力知識和電力管理發展那樣,來關心農村新型能源開發利用。
3.6 綜合利用沼氣資源
延伸沼氣產業鏈[6]沼氣資源是循環的資源,因此要在利用沼氣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源和必備的土地肥料的基礎上,建立以沼渣、沼液為材料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種農產品的品質、減少土地和肥力的成本、增加基地的經濟效益,推動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意義的實現農村的循環經濟。所以農村不僅要大力開發和建設沼氣,而且要以沼氣為載體,以發展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為著力點,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從而有效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
3.7 拓寬農村新型能源開發渠道
在農村除發展沼氣工程建設、服務、綜合利用外,還應大力推廣節能吊炕、風能、微型電能、太陽能和大中型沼氣工程,不斷挖掘農村新型能源,促進農村能源新型化,全面服務于新農村建設。
4 結論
農村沼氣工程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對我國農村脫貧致富,實現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對主推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從我國農村的實際出發,綜合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大力開拓農村沼氣能源建設的新途徑,促進農村沼氣及各項事業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云祥.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探索[J].農業與技術, 2014,4(34):4.
[2]蘇美霞.農村沼氣后續服務管理的探索與對策[J].甘肅農業,2013(09).
[3]王洪濤,黃宜清.廣西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發展[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10):1142-1144.
[4] 王巖.論實現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9(6):239-240.
[5] 胡彩琴,竇小寧,韓新慧,等.養殖專業戶沼氣合理性裝置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1):73-74.
[6] 吳玉峰,張志軍,張 莉,等.特色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四位一體[J].華北農學報,2003,18(專輯):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