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康
摘 要:為解決當地雙季晚稻季節緊張的矛盾,尋找一條既能趕上季節,又能節本增效的晚稻雙免拋秧高產栽培新技術, 本文結合當地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和生產實踐,探討和嘗試免耕、漚田、育秧、拋秧、配方施肥、淺干濕間歇灌溉和防病蟲害促早熟等高產栽培技術創新,以進一步提高復種指數和農戶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晚稻;免耕拋秧;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46
晚稻雙免拋秧栽培是指早稻收割時低割禾樁,免噴除草劑、免翻耕田,直接拋栽晚稻的一種栽培技術。東蘭縣從2000年開始推廣雙免栽培技術,由于雙免栽培技術具有節約成本、減輕勞動力強度和搶季節等優點,贏得廣大生產者的認可;從2002年起每年雙免栽培面積穩定在1.62hm2,占晚稻種植面積的88.3%。經專家驗收,雙免栽培平均每667m2產448.4kg,比傳統翻耕的產量略高或持平,和普通免耕的產量持平。得到了廣大地區農戶的認可并實現了大規模的推廣示范。
1 當地推廣晚稻雙免拋秧栽培的條件
東蘭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屬于亞熱帶地區,年平均氣溫20.1℃,氣溫穩定在15℃以上達240d,年平均降雨量1751.4mm。屬于栽培一季水稻季節有余而加播兩季水稻不足的地區,種植雙季稻季節有點緊張,傳統免耕要噴施除草劑需要浸泡5~7d,而雙免栽培技術不需要噴施除草劑,收割后可以直接拋栽秧苗,對晚稻搶季節十分有利,使晚稻抽穗能避過寒露風,保證晚稻的安全成熟和豐收高產。
2 選好良種
選擇優質、生育期適中、豐產性好、分蘗能力強、分蘗節位低、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根系發達、抗病蟲草害能力和抗逆性強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進行栽培。
3 選好地塊
選擇田面平整,耕層深厚,耕性良好,地力肥沃和排灌方便的高產地塊育苗插秧,以滿足晚稻雙免拋秧高產栽培的營養需求。
4 秧苗培育
4.1 育苗基質的管理
秧好半年糧,育苗基質是培育壯秧的基礎,因此育秧前要將育苗基質進行調酸,消毒和混拌壯秧劑及其配套肥等處理,處理后置于大桶中并加水充分攪拌成濃稀適中的泥漿,將泥漿裝進秧盤孔穴中;將破胸了的稻種瀝至不滴水時倒入盆中,用旱育保姆滾動包衣,待泥漿沉實到孔穴深度的2/3處就可播種。
4.2 適時播種
東蘭縣晚稻播種期為7月1~5日,當秧齡為15~20d即可下地拋秧。
4.3 秧田管理
播種前要澆透底水確保墑情和安全出苗,當秧苗1葉1心時每667m2用15%多效唑40g兌水30~40kg噴施,促進秧苗矮壯多蘗;當秧苗2葉1心時667m2施尿素5kg作為斷奶肥;拋栽前2~3d每667m2施5~7kg尿素和噴1次藥作送嫁肥和送嫁藥。當秧苗3葉期以旱育為主,排干秧溝的水蹲苗,只要秧苗葉片不發黃打卷就不上板放水;當秧苗4~5葉齡時開始拋秧。
5 本田準備
5.1 免耕漚田
前茬水稻低茬收割后噴施滅草劑和撒施45%復合肥35kg/667m2,施肥前后田間應保持淺水層以更好發揮肥效。
5.2 適齡拋栽合理密植
當收割后當天或次日氣溫穩定通過15℃即可拋栽,應選擇風力小的陰天或晴天的下午進行拋秧。拋期短,秧齡彈性小,必須提早整地以保證拋秧時畦面呈軟糊狀,順著畦面邊走邊拋,拋秧時先拋70%,剩余的再拋第2次用于勻苗和補漏。經多年試驗和多點調查拋出150株/m2左右較為適宜。
5.3 配方施肥
施肥總的原則是應用國際水稻所近年來提出的實地管理(SSNM)施肥技術,即根據不同地號的土壤供肥能力與目標產量需要量的差值科學配方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土地肥沃地力條件好的少施尤其是氮肥,肥力較差的貧瘠地塊應多施,尤其氮肥應作為基肥時應多施以保證返青和分蘗。
推廣測土配方和施用配方肥,以限氮、保磷、增鉀、補硅為原則,氮:磷:鉀比例控制在2:1:1.8~2,提高鉀肥用量,使氮 :鉀達到1:1。采用“早促、中控、晚保”和“氮肥后移”的施肥方法,氮肥分基肥,蘗肥,調節肥,穗肥和粒肥按3:3:1:2:1施用,磷肥全做基肥一次性施入,鉀肥以基肥,穗肥按60%和40%施用。在水稻的主要生育期應用快速葉綠素測定儀(SPAD)或葉色卡(leaf color chart,LCC)診斷水稻葉片氮素的營養狀況,調整實際氮用量,巧施穗肥和粒肥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忌前期肥多后期貪青,達到適時供給養分,催進水稻健壯生長,提高產量和施肥效益,增加農戶的經濟效益。
5.4 合理灌溉
實行淺-濕-淺間歇性節水灌溉,即拋秧后深水護苗,返青期和分蘗期保持淺水2~3cm,以利增加水溫和泥溫、促進水稻生長和分蘗發生,之后淺水間歇灌溉,分蘗末期要及時落干曬田,之后淺水間歇灌溉,抽穗期水深3~5cm, 嚴防缺水受旱;抽穗楊花后,保持田間淺水層;抽穗期間遇北風或寒露風要留幾天淺水層防寒。齊穗后干干濕濕,達到“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保產”。利于灌漿成熟,蠟熟末期停灌,黃熟初期水要排干,保證水稻活桿安全成熟收獲。
5.5 病蟲害綜合防治
鑒于晚稻生育期正處在高溫高濕的季節,各種病蟲草害高頻發生,要按“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加強對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和群防群治,以農業防治為主,輔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 ;要重點防治稻瘟病、細條病及三化螟、稻飛虱、稻癭蚊、福壽螺等病蟲害。
6 小結
通過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晚稻免耕拋秧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但隨著推廣面積的擴大和管理的規范,仍需補充和完善新的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1]黃恒掌,韋家幸,謝恒,韋培炎,蘭貴峰,梁健,黃家順等.雙季超級稻雙免耕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廣西農學報,2010,25(2):29-31.
[2]林品貴等.晚稻免耕栽培拋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6).
[3]查擁軍等.水稻免耕拋秧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09).
[4]朱東安,胡仕濤,黃琦等.雜交水稻免耕拋栽的常見問題原因分析與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07).
[5]匡翀等.晚稻旱育拋秧高產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2006(07).
[6]李孟旭等.雙季晚稻冷浸田免耕拋秧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