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亭靜 張博元
摘要:農民收入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實現“十三五”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標志。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的完善,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起著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民收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一直被視為社會工作的重心。農民收入增長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相當重要的任務。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和社會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當下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我國一直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十三五”規劃明確將“加快農業現代化”列為十大目標任務之一。農業信息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促進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中作用重大。在已經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中國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實現農業信息化。自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入“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此后中央連續在一號文件中提出持續關注農業信息化。“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切實解決好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無疑是我國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的必然要求。
一、農業信息化服務對農民增收的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農民收入大部分還是來自于農民居民家庭收入。農民工的增多使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占據農民收入來源的一定比例,此外還有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農民收入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收入不穩定,收入不平衡,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生產資料的提價和獲取知識技術成本的提高也給農民收入帶來一定負擔。為了實現百年中國夢的宏偉目標,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以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研發利用來武裝我國傳統農業,加大加快農業信息化服務,對增加農民收入無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信息化服務對農民增收的現狀分析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民富則國家強”。信息化要素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現階段,農業信息的運用在我國農業的各個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農業已經步入網絡化、產業化、綜合化階段。為保證各類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及時準確地傳遞到農民手中,各部門搭建了針對農民需求的農業信息平臺,“三網融合”“三電合一”等措施大大盤活了產業經濟,使農民收入得到提高。同時,多個省市面向農業信息服務需求不斷提高農業信息技術,使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始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嶄露頭角,中國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中國農業信息化體系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政府主導有待加強,農業信息化融資體制尚不健全
農業是相對弱質產業,因此信息化服務的建設有賴于各級政府起主導作用,包括制訂相關政策、加大投資支出等。從總體上看,各級行政區的劃分造成了農業信息化網絡冗雜欠科學,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欠規范等問題。另外,部分地區財政投入力度嚴重不足,農業信息化融資體制不健全,都阻礙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新的成果。
(二)部分地區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信息傳播渠道窄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保障。現階段,因農村范圍廣、需要投入的多、地域差異分化,欠發達地區信息化基礎建設仍然嚴重不足。再者,信息發布、傳播渠道窄,大部分農民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許多農村地區甚至沒有電腦。這些情況直接制約著農業生產,影響農民收入。
(三)缺乏農業信息化復合人才,農民信息化意識和技術較低
農業信息網絡建設需要一批能將信息技術和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專業人才,他們能在對網絡信息進行獲取、處理的基礎上借以分析農業現狀及前景,能為經銷商及時、準確、有效地提供所需農產品信息,能替農戶解決實際農業生產中的疑問。但農業信息化復合人才仍然十分缺乏,造成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滯后。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經濟落后、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農民信息素質和信息意識不強,不能對已有的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加以整合利用,導致信息資源的推進遭遇“梗阻”。
三、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主導下同時與社會力量合作,形成多元化農業信息化融資體制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業經濟、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顯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各地需要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通常是由政府牽頭,但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也可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與社會力量合作,吸納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建設,在此基礎上形成多元化農業信息化融資體制,促進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深入發展。
(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拓寬信息傳播渠道
目前,相較于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更為薄弱,更需要基礎性的設施建設以及初級的信息技術推介。一方面,農村地區應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使更多農民享受到信息化服務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農民可利用計算機網絡、電視電話等多種信息傳播途徑了解現代農業技術,解決實際生產中面臨的問題。
(三)重視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提高農民信息應用能力
已有研究發現,除沿海和農產品出口較多的地區農民信息意識較強,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信息化是農業生產的助推器,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收入。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需要既懂農業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而這樣一支有較高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掌握并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隊伍尚十分缺乏。為解決農村信息化工程推進受阻,進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可通過如“訂單式教育”等方式,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增強他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另外,還應將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列入到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通過他們的橋梁作用落實信息化服務,提高農業適用信息進村入戶率。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