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占芳
摘要:《審計學》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按照“工作過程導向”的教育理念,以審計的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內容,通過審計實訓加強學生處理審計業務的能力,真正將“教、學、做”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
關鍵詞: 工作過程; 審計學; 教學模式
一、課程說明
(一)課程性質
《審計學》是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與其他課程相比嗎,該課程內容枯燥,瑣碎,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求學生對以往的學過的知識要非常熟悉,而且要求學生能夠站在會計工作的反方向來思考問題,從而能夠查出被審單位可能存在的問題。
(二)課程的知識結構
本課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以審計的工作過程為基礎,分別講授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包括貨幣資金審計、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生產與服務循環審計、籌資與投資審計共五個任務)以及審計終結的基礎知識(具體內容見表1),并通過自行設計的審計實訓進行各項任務的實際練習。
(三)教學目標
《審計學》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監督崗位的大部分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審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處理能力、獲取審計證據的能力和具體業務的初級審計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審計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難點。該課程是會計專業其他課程的高度綜合,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而對于成人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嚴重的工學矛盾,沒有時間復習,所以認為是一塊難啃又難消化的“硬骨頭”。
3.解決的辦法。針對以上重點和難點,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和改革:
(1)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小案例教學,將審計過程中遇到的難以操作的審計步驟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
(2)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結合動畫演示,將知識點直觀、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3)課后鞏固:針對教學內容設計了與教學過程匹配的小案例,形成《審計實訓》,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完成。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1.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來組織教學內容。按照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實務工作中的分工,分別講授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包括貨幣資金審計、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生產與服務循環審計、籌資與投資審計共五個任務)以及審計終結的基礎知識。為了能夠在實施階段收集到高質量、充足的審計證據,補充講授收集審計證據的方法以及內部控制制度。
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秾徲媽W》課程的實操性非常強,要想真正掌握該課程所講到的知識,實踐是必需的環節。因此,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者以審計實務工作分工為主線,堅持“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念,讓學生“學”中“練”,課堂上講授知識時穿插一些小案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練”中“學”,本著這樣的思想設計了以小型案例為主的《審計實訓》,由學生結合課堂上教師講過的內容利用課余時間獨立完成。
根據課程《審計學》的教學目標,把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按照以下的步驟層層遞進:基本審計理論→課堂練習案例→審計實訓案例。
通過逐層遞進,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將講過的基本理論通過課堂練習的案例及時掌握,并且通過課下的《審計實訓》練習對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從而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和鼓勵學生提出與老師和教材不同的想法,并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自己的想法,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課堂成為學生不同想法的集中地,從而讓他們在互相討論中能夠更有見地。
(二)教學方法
1.討論式教學。由于審計工作主要是針對被審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意見,所以在課堂講授中教師可以針對實際工作中會計報表容易出現舞弊的項目提出問題,比如被審單位可能通過哪些方法來虛增利潤,被審單位小金庫的來源等,由學生結合實際工作思考,并分組討論,然后由教師對于不同的觀點進行分析,辨別正誤,最后讓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將課堂講授與課下總結有機地合在一起,從而不僅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也鍛煉其查閱資料的能力。
2.案例教學。由于成人學生業余學習的特點,在《審計學》教學中設計案例不能太大,只能以小型案例為主,在案例分析中多問學生幾個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就可以督促學生要積極地去思考,避免學生被動地等待教師解答案例。通過問題的不斷深入,學生對于審計的基本理論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每當一個案例由學生自己完成時,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實現的那種滿足感。
3.實訓教學。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小案例,重組教材可以抓住出勤學生的課堂時間,但不能兼顧學生的課下學習和那些無法出勤的同學。而《審計學》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學生只有大量動手才能使所學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同時也能發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潛能。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業余時間內,循序漸進的掌握審計技能,作者在教學中按照審計實務模塊設計了審計實訓,都是由單獨的小審計案例組成,要求學生結合課上講過的內容,自己查閱資料獨立完成?!秾徲媽嵱枴吠瓿珊笮纬梢粋€獨立的成績,并計入學期總成績。實訓教學在幾屆會計專業學生的應用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我不能”到“我能不能”,再到“我肯定能”,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從中體會到了“做中學”和“學中做”的快樂。
三、課程的評價方案
由平時考核成績(40%)和期末考核成績(60%)合成。其中平時考核由出勤(10%),形成性考核作業(10%)、課下作業(20%)組成;期末考核為全課程應知理論知識的考試。(見表2)
總之,《審計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理念,以審計實務的工作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課后補充相關實訓練習,開展“學練結合”,真正將“教、學、做”相融合,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四、教學反思
在幾個學期的基于工作過程理念的教學組織中,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設身處地地站在審計人員的立場上去思考枯燥的審計理論部分,當學習具體審計實務時,由于要用到已學過的財務會計知識,所以調動學生在有限的業余時間把以前學過的知識又進行了一次梳理,從而站在較高的立場上審視學過的專業課程,較好地構建了會計專業的框架。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自信心不強。學生在完成審計實訓作業時,老覺得自己的語言不能把一個完整的問題表述清楚,或者老是懷疑自己的處理有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既要把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念一直貫穿其中,還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從而使其在畢業后能夠更好地服務自己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湘.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實踐類教材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0(02).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張前.論“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J].會計之友,2012(07).
(作者單位:北京市石景山區業余大學財會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