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原
1995年歐利維耶·皮首次受到阿維尼翁藝術節的邀演,以自編自導、同時擔任演員的《小燈》登臺亮相,這是一部由五個劇本組成頭尾相連的連環套戲,演出時間長達24小時。《小燈》法語為La Servante - Histoire sans fin雖然也可直譯為《仆人-未盡的故事》,但La Servante其實在劇場中是專指后臺使用的直立燈具,始終為劇場人在暗處指引明路。令人可以意會的高度象征與24小時的演出,像是跟觀眾開了一場有趣的玩笑,獨特的創意膽識也為他贏得了極高的贊許,得到了當年博馬謝基金會(Fondation Beaumarchais)/作者服務協會(Théatre SACD)頒發的劇場新秀獎。自此,歐利維耶·皮成為歐洲知名導演,并于2007年主掌巴黎奧德翁歐洲劇院(Odéon Théatre de lEurope),將向來正經嚴肅的國家劇院改造為“一座節慶與大眾的劇場”。2013年9月開始,他接任了阿維尼翁藝術節的藝術總監,為他的藝術家生涯掀起了另一張新頁。
歐利維耶·皮像是一位編、導、演戲劇全才的“過動玩童”,總是不按常理出牌。除了豐沛又有質量的創作能力,與考驗觀眾的耐性導演長時間的劇目外,劇場創作對歐利維耶·皮更是一場——追求存在意義的心靈之旅。在不同的創作旅途中,經常以流浪戲班子的形式,在舞臺上搭建一座階梯平臺,裝置閃亮的燈泡、燈管吸引觀眾的目光,演員涂白的面容處于易換的中性角色,透過對話、獨白、音樂、歌曲、皮影、詩與戲中戲等多樣化的戲劇手法,帶領觀眾保持著一份出戲入戲的趣味,共同在劇場空間里,用舞臺解讀生命、發現真實。
此次歐利維耶·皮在上海登臺的演出《少女,魔鬼和磨坊》,同樣明顯地展示出他個人獨特的劇場創作美學,在鏡框式的舞臺上搭起一座簡約的木質小平臺,以一塊長條紋的布幕遮掩小平臺后方,四位能唱能奏能演的全能演員,就如同在一般市集演出的戲班子,在布幕后換穿衣服改變角色,或是走進走出改變時空,小平臺外的四方舞臺框都以明亮的黃色燈泡作為裝置,中央小平臺成為了觀眾主要的視線焦點。臺上的演藝也同時隨著演員多變的角色、動作、對話、演奏、歌唱,熱鬧的說唱改編自格林童話《沒有手的女孩》的想象故事《少女,魔鬼和磨坊》:“一個與魔鬼的黑色契約,一個被作為賭注的善良女孩,一個信守諾言不離不棄的國王,一次充滿奇遇與幸運的旅程……真實的世界不總是永遠和美安寧,但只要心存善意,守護天使就會出現。”
有別于傳統戲劇文本,舞臺上的演出是為了再現(representation)劇中虛擬情節的時空,讓觀眾直接接受由幻覺的移情認同之下,對劇中人物不幸處境產生憐憫的心理作用,進而先透過感性的情緒,再獲取理智上的體會認知。歐利維耶·皮以劇場敘事性的方式將原本的童話故事改寫,讓文本更具劇場性(thé?tralité)的特色:文字的存在不再是為了情節動作再現的對話,而是為了被說、被聽、被安排于舞臺空間之中,透過演員的演與說,觀眾在劇場空間當下的看與聽之間,先透過理智的認知在自己的腦海之中,更有意識地建構出戲劇情境,再易于產生對于人物情節的情緒感受。
雖然講述的是一部童話故事,但歐利維耶·皮并不選擇可愛卡通的幼化處理,讓無論大人或小孩的觀眾,都在演出的當下能有啟發性的思辨能力,因此結合劇場性的文本,以說唱形式來重新疏理講述故事中人性的核心價值:美麗、希望、忠誠、暴力、危險、孤獨等。四位演員涂白的面容,像是說書人的中性角色,臺詞包含著大量的自敘方式,在演出的當下必須要掌握明快的節奏與觀眾對話交流,極具能量的演出技巧和流暢的說唱節奏,在許多的演出轉變與人物切換之間,如同在舞臺上玩耍游戲。通過了巧妙的劇場展演形式,讓大人或小孩都能因身在劇場空間的當下,跟隨著舞臺上的情節內容看得專注入迷、靜思歡笑。
50分鐘左右簡單有趣的一場演出,雖然沒有華麗裝飾的布景道具,卻因著嚴謹縝密的創作思維與豐富的演員表現顯得精彩可期,充分表現了劇場空間中所獨有的吸引人的魅力,就如同開場時劇中人物所說的,“在那自由的舞臺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