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笑笑
京劇現代戲《浴火黎明》(以下簡稱《浴》)是上海京劇院獻禮建黨95周年的原創劇。與話劇相比,現代題材京劇的服裝設計難度更大,原因在于:其一,京劇的文化基因與傳統范式穩定,已形成了恒定的樣式;其二,在現代題材表現上,我們還是希望有程式創新,把新的設計思想與元素融進程式之中。這樣的戲曲程式創新,就如尚長榮先生所言: 尊重傳統、研究傳統、敬畏傳統,從而激活傳統。這也就是我在《浴》這部現代戲的設計中既力求繼承又敢于創新的一種追求。《浴》劇服裝設計努力在程式不變的基礎上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基調,提出以“肖像感”為創意契合的理念,來對應戲曲舞臺的審美效果。最終通過服裝來強化角色,創造富有個性鮮活的角色形象。
所謂“肖像感”,是指服裝設計上強化身份與個性,讓角色更符合生活的類型形象,尤其在一群共產黨人的形象塑造中,既要體現他們“地上”“地下”的雙重身份,又要通過設計反映出各自的生活經歷、生活背景、性格及靈魂,來給予觀眾鮮明的角色身份定位。如同列賓的《伏爾加河纖夫》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那樣,讓一個個形象栩栩如生,成為藝術形象的“這一個”。《浴》劇圍繞“肖像感”的創意,在設計上做到“同而不同”“新而不奇”“強化角兒”的獨立思考。
一、同而不同
《浴》劇服裝設計肖像感中的“同而不同”,指設計上首先遵循京劇服裝程式的規定,這是表演屬性所確立的原則,稱之為“同”;其次,在本劇的服裝中對約定俗成的“衣箱制”及影視服裝設計的創作原則作了突破,用“五W”(即時間、地點、環境、事件、身份)來作為程式,稱之為“不同”。確立“五W”的設計原則,不是盲目的選擇,而是根據現代題材劇目的內在規定及導演對角色生活質感、時代質感、環境質感的整體歸應。為了更準確地體現“五W”設計程式,我們還專門去重慶紅巖紀念館等地體驗生活,尋找“那時”“那地”“那人”的真實一面,而力求避免舞臺上共產黨人“高大全”式的概念形象,以生活的真切與細節生動來切入設計。例如主要人物邵林,是一個普通農村的孕婦,地下身份是地下黨縣委副書記,劇本規定她公開身份以農婦的形象示人,是一個有革命理想與智慧,并且注重儀表,樂于修飾自己的知識女性。我們在設計上規避了概念式的形象表達,為她設計了三套服裝。第一幕服裝色彩選用了白色,使她的形象在眾獄友灰色基調中獨立出來,同時白色也有圣潔的符號意義,使共產黨人的形象更加高大。同時她的全部服裝都以清透淡雅的色彩呈現,絲巾選用也是粉紅色,來表現她作為一個年輕少婦注重個人的儀表修飾。直到最后,春節的場景時,再用一件淡色長坎肩和一條粉紅色羊毛圍巾來傳達一絲喜慶之氣,為最后的英勇就義增加了角色的厚重感。
二、新而不奇
現代題材的京劇服裝設計,一涉及創新往往會偏離京劇表演藝術的規定,要么借用影視造型而追求時代真實,要么簡單地將生活服飾用鮮艷色塊來表現,更有甚者用一些變異怪誕的造型。現代題材京劇服裝設計的創新,核心在于為表演服務,遵循戲曲的美學原則,可以異曲,但必須同工。在《浴》的服裝設計上,為了追求形象的肖像感,以“血跡”和“破紋”作為裝飾元素,如同傳統京劇服裝上的花卉、吉祥圖案一樣,并通過變化產生不同的裝飾意味,或濃烈或簡約。當然,這個變化是根據身份、年齡、性別來刻意區分的,是一種新的設計創意手段。這樣的處理在視覺上也使角色更有身份與個性的肖像感,所謂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含義,含義中有美感。
三、強化角兒
京劇藝術是靠“角兒”支撐的,無論是傳統戲還是現代戲。《浴》劇服裝設計上對角兒形象肖像感的強調與表現上獨具匠心。對男一號人物范文華的設計過程中,一開始是有失誤的,劇中他是挑夫出身,就自然地以西南山區的民國挑夫形象為造型,犯了“就身份而身份”的設計大忌。劇本中這個角兒是全劇的關鍵人物,這個角色的戲劇發展與內心變化極其豐富。他在政治傾向與選擇態度上, 通過去與不去、從與不從之間來體現真實的人性。仔細研究人物之后,設計上推翻了原有方案,賦予了范文華中性、感性的形象表達,從原有的民間挑夫形象中脫離了出來。我們為這個人物一共設計了四套服裝形象,第一幕淺灰色的中式套裝配上了雙截式尖頭皮鞋表現喬裝的老板身份,灰色的不確定性展露他的內心。第七幕春節場中,在原有的基礎上給他加了一條藏藍色的羊毛圍巾,用藏藍這個比較沉穩的色彩來傳達范文華從政治上的搖擺及彷徨回到了光明之中。最后,給他加了一件藏藍色中式外衣,更加明確他內心走向正義的偉岸。
劇中少年角色龍伢子,是一個15歲的地下黨通信員,他身上所散發出的應該是孩子的天真稚嫩,服裝設計定位于兩個字“稚”“拙”,上衣設計為一件露肚子的短打,胸以下用了一個纏繞式麻繩做腰帶,生動地體現出農村孩子的稚氣,下褲設計為闊綁腿造型,配上草鞋,手拿土家斗笠,包頭巾采用重慶地區土家包頭巾,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一個農村少年英雄的肖像油然而生。
頭號反派人物,特務頭子徐遠居,他既工于心計、城府很深,又是一個文化人,平時注重儀表,于是設計上用一套國民黨軍官制服和一套版型挺括的中山裝,體現性格與身份的兩面性。
《浴》劇一些其它角色的服裝,設計上也花了同樣心思。例如報社記者陳崗、地下黨游擊隊隊長許志燁、女學生鄭霞等人物,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工作,所以在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時候,必須考察大量的歷史資料,通過款式、色彩、面料來分別營造鮮明的肖像感。包括國民黨的一系列軍服,也按照不同軍銜等級一一劃分,做了不同細節處理。
《浴》劇服裝設計,是一次新的探索。在現代戲曲服裝設計中,設計師如何把握戲曲造型設計的“移步不換形”(梅蘭芳語),既具有戲曲的美學特征,又有時代氣息,是所有業內人士關注的話題。在文化與藝術形態多元的時代,要求我們潛心把握戲曲藝術美的文化精髓,不可簡單地圖解或以創新的借口,使設計成為個人的行為藝術,而是更貼切地去追求對劇本人物塑造的刻意,將導演意識融合到設計理念之中,并對設計法則作合理配置,乃是方向。為此,設計創新是對戲曲美學本質的時代升華。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