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
【摘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分配時間,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動眼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指導;教師;課堂教學
一、指導教師課堂教學的時間分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注重教學的時間分配問題,有的教師用的時間過多,有的教師用的時間過少,雖然教師上得很累,但課堂效率不高,根據教師出現的問題我作以下指導:
(1)依據“黃金分割”理論,把小學一節課的40分鐘用黃金分割法分成兩部分。教師所用的理想時間約15分鐘,學生所用的理想時間約25分鐘。誤差不超過3分鐘,最終教師一節課的理想用時在區間(12、18)內,學生一節課的理想用時在區間(22、28)內。
(2)同樣,依據“黃金分割”理論,把中學一堂課的45分鐘用黃金分割法分成兩部分,教師理想時間約17分鐘,學生理想用時約28分鐘。誤差不超過3分鐘,最終,教師一節課的理想用時在區間(14、20)內;學生一節課的理想用時在區間(25、31)內。
(3)由此推出,小學教師在時間區間(12、18)內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時間區間(22、28)內體現其主體地位。中學教師在時間區間(14、20)內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時間區間(25、31)內體現主體地位。
(4)小學教師在時間區間(12、18)內發揮主導作用,中學教師在時間區間(14、20)內發揮主導作用。是指一節課教師用時的總和。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分配時間,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動眼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二、指導教師對教學內容分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把該講的內容和不該講的內容都講,不留該學的內容給學生學習,怕學生不會學,那么教師該講多少內容、學生又該學多少內容才合理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兩點:
(1)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35%-40%。
(2)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60%-65%。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不能過多,教師要會引導學生學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指導教師對解決問題分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把設計的問題全部解決,不留給學生或少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解決多少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解決多少問題才合理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兩點:
(1)教師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占全部問題的35%-40%。
(2)學生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占全部問題的60%-65%。
學生是在解決問題中成長的,只有一個個問題都解決了,學生成功的一天就到了。
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動腦,引導學生動眼,引導學生動手,不能包辦學生的學習,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必須做好:
(1)“啟”。一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積極學習相結合;二是強調學生智力的充分發展,實現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智力的充分發展相結合;三是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內在動因與學習的責任感相結合;四是強調理論與實踐聯系,實現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導”。一是認真備課,設計教學,努力構造出合理的教學過程;二是在學生學習方法上給予科學的指導,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三是在學習內容上加以選擇指導;四是注意教師語言的簡潔有效,富于啟發性。
(3)“輔”。一是促進學生互助學習、相互促進;二是教師做好分層輔導。
(4)“設”。即設置圖像情境、問題情境 、活動情境 、操作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知識情境等。
(5)“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師做好了“啟”“導”“輔”“設”“動”等環節,課堂教學效果才會好。
五、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課堂上要學會動腦,學會思考,學會動眼,學會動手,學會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有以下理念:
(1)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
(2)合作學習:以一種旨在促進學生異質小組中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3)練知提高: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腦把問題解決在課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4)反饋展示:讓學生用各種形式反饋展示自己的進步和學習成果。
(5)小結鞏固:讓學生所學的知識更清晰地展現在面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總之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一是指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合理分配教師的主導時間和學生學習的時間;二是指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容分配要合理;三是指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解決的問題做到科學分配;四是指導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幾個方面教師都做好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會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