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平 韓洋
摘要:2015年是中印建交65周年,西藏又是“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重要省份,文章以《印度時報》2015年1月至今的涉藏報道為樣本,分析《印度時報》涉藏報道的內容、體裁、報道傾向等,并對樣本進行逐個分析,概括出該報涉藏報道的框架。在此基礎上對形成二元對立報道框架的原因進行探析,并以此為切入點提出提升西藏對印傳播能力的兩點建議。
關鍵字:《印度時報》;西藏;負面;對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2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
西藏位于祖國邊陲,既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支點之一,又是極具國際影響的地區之一,因此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有必要對南亞國家的社會狀況、南亞國家對西藏問題的觀點、中國形象認知等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同時新聞媒介又是反映國家社會情況的一面鏡子,因此我們以南亞大國——印度作為樣本,分析印度的主流英文報刊媒體所塑造的西藏形象,分析印度新聞媒介所營造的印度對中國問題所建構的整體印象。
本文采取內容分析和框架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印度大報——《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首先從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找到《印度時報》2015年1月至今的文本,然后篩選條件中輸入“Tibet”和“Dalai”關鍵字,隨后將所有鏈出的標題或內容中含有“Tibet”和“Dalai”的新聞文本,按照時間、標題、內容、字數、體裁、報道傾向、報道議題等進行統計,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本文以39篇所統計《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為基礎對印度主流英文報刊涉藏傳播框架進行概括總結,并針對性的提出提高西藏對印傳播能力的兩點建議。
二、《印度時報》概況
《印度時報》,英文名稱The Times of India,主要反映印度政府觀點的英文對開日報 ,該報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1838 年創刊于孟買,讀者主要為知識分子 、商人、官員,據1990年統計,日發行量約58.9萬份。由于讀者群主要時知識分子和官員,又鑒于其龐大的發行量,《印度時報》在印度國內有較高的影響力,甚至多多少少影響到印度政府的對華、對藏政策,因此本文選取《印度時報》作為研究印度主流英文報刊媒介涉藏報道的樣本。
三、《印度時報》涉藏報道內容分析
本文統計了國家數字圖書館所收集的《印度時報》2015年1月至今的含有“Tibet”、“Dalai”的文本,并對其報道議題、報道字數、報道傾向進行簡要分析,試通過這些為讀者抽出該報涉藏傳播的大體輪廓,為進一步研究印度主流媒體的涉藏報道、涉華報道、中國形象建構等打下基礎。
(一)報道議題。
本文按照《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內容將報道議題劃分為:政治、宗教、文化三個方面,具體來說:
1.政治。
所謂涉藏報道的政治議題指的是以西藏自治區、流亡藏區的時事政治新聞為內容的報道,或以報道世界各國與達賴喇嘛會面,中方譴責、抗議他國與達賴喇嘛會面、合作的新聞。例如2015年3月12,《印度時報》刊登的“藏人舉行起義日反中國抗議”、“中國抗議美國就奧巴馬和達賴見面”、“西藏地方政府反對美國政府敦促中國與達賴喇嘛會談的聲明”等報道,這些報道描述了中國政府、達賴流亡集團、美國政府、印度政府之間復雜的政治利益所控制下的政治事態,是闡述時政局面、表達政府意見的硬新聞。
2.宗教。
所謂涉藏報道的宗教議題指的是以達賴喇嘛、僧尼宗教活動、宗教節日、宗教觀點闡述為內容的報道,這類報道在宗教的外衣下隱藏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子。例如:“達賴的助手在伊塔那噶寺的發言”一文提到達賴助手以英文形式講述佛教哲學、精神和邏輯等內容;又如“佛教盛節在Arunachal's揭開序幕”報道了宗教節日舉行的情況。應該說這是印度媒體涉藏報道所獨有的
3.文化。
所謂涉藏報道的文化議題指的是在以西藏、達賴喇嘛或藏民族為主體的報道中,涉及旅游、音樂、環境、教育、文學等各文化交往領域為內容的報道。這些報道以看似中立的選題傳播著偏見的政治意識形態,以貌似客觀的描述尖銳的表達著敵視的政治立場。例如:在“生活在過去,希望在未來”的報道中寫道:隨著中國政府對西藏的鎮壓,很多藏族人民逃離到印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主要是在以教育、旅游、隨筆、文學等各種內容的報道中添加妖魔化中國的佐料。
(二)報道體裁。
通過統計國家數字圖書館中2015年1月至今的39篇《印度時報》涉藏報道發現,有7篇報道的字數超過500字,占到所選擇樣本的17.95%;另外32篇報道的字數在100-500之間,占到所選樣本的82.05%,這說明在《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中以100-500字篇幅的文章多。就具體的報道體裁而言,消息共有33,占所統計的樣本中84.62%;通訊共有6篇,占到所統計樣本的15.38%,這說明《印度時報》涉藏報道的體裁以消息為主,總之在《印度日報》的涉藏報道更傾向于以簡短的消息闡明所發生的事件,并在其中蘊以鮮明的態度和政治立場。
消息是最廣泛、最經常采用的基本新聞體裁,主要指在報道中著眼于事情的概貌而略述事件的經過和細節,以簡潔的文字描述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這種體裁在《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們從32篇字數在100-500之間的短消息中隨機抽取標題中有達賴喇嘛的一篇文章,抽到“Dalai Lama returns from Australia tour”一文,這篇文章的大體內容報道達賴喇嘛結束澳洲之旅反印,在導語部分涉及達賴喇嘛的兩個語群是“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Dalai Lama”和“Dalai Lama was given rousing reception by hundreds of Tibetans, Indians and foreign devotees. ”。“藏族的精神領袖”是達賴喇嘛的定語,“得到藏族人民、印度人、和國外信徒的熱情招待”是達賴喇嘛的賓語,如果說賓語部分的報道描述相對客觀的話,那么定語部分對達賴喇嘛身份的定位就很明顯的帶有支持、贊揚的含義,這與其分裂分子的身份本質相違悖。
(三)報道傾向。
通過對39篇文章進行閱讀并統計,發現《印度時報》2015年1月至今的涉藏報道報道中對西藏獲中國持中立態度的報道7篇,占到樣本總量的17.95%;另外32篇文章報道傾向呈負面,占到所選樣本的82.05%,這說明在《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中主要以負面的報道傾向呈現給讀者。
新聞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新聞中含有較強的政治意識形態,這是無論哪個國家的媒體、哪種新聞制度下的媒體都不能獨立之外,同時又由于大眾傳媒的傳播范圍廣、傳播者專業素質較高、傳播工具先進,其傳播影響力較大。那么傳播者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觀就隨著傳播的大范圍進行一同傳到受眾處,影響受眾認知,并對受眾起到教化的作用。前中國駐印度前外交官周剛在《印度人眼中的中國》一文中提到,很多印度民眾不了解中國,只能從媒體的報道中探知中國的形象,所以印度媒體的報道傾向對于印度民眾能否客觀的認知中國起到重要作用。
四、二元對立框架
框架的建構指的是媒體在社會各種壓力、政治制度中形成的一種報道新聞的深層的意識規范。《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一書中提到框架結構分析時首先確定數量適中的文本,然后確定樣本中反復出現的修飾詞、比喻句、標語、事例等,分析新聞寫作的文本語言、分析這些所指代的隱形含義,并最終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總結出該媒體報道的框架。①本文通過對樣本文本的修飾詞進行分析,總結出《印度時報》涉藏報道呈現出二元對立的框架結構形式。
具體說二元對立的框架結構形式指的是《印度時報》在涉藏內容的報道上將中國視為敵對方,將達賴喇嘛塑造成宗教領袖、和平獲得者、精神領袖等身份,而對于其分裂中國的圖謀、行徑不予報道;該報對我國西藏自治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成果不予報道反而在文化類議題中使用了“ takeover of Tibet”、“crack down Tibet”、“Tibet freedom movement”等詞匯,這些詞匯就我國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權問題上表達出質疑、消極的態度,這些描述將1951的西藏和平解放隱喻為中央政府的入侵,并未顧及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事實,將1959年達賴叛逃,中央政府平亂事件隱喻為血腥的鎮壓活動。這些描述明顯的采用的敵對的框架報道新聞事實,這種框架下所有的新聞都被解讀成了負面。
五、《印度時報》二元對立框架形成的原因
通過框架分析和內容分析得出《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呈現出二元對立的框架,那么這種框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意識形態的對立。
可以說意識形態的對立是二元對立框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中印兩國都有著燦爛的東方文化,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玄奘取經、吞米·桑布扎南下印度學習文字等都反映出中印兩國在古代時期有著友好往來的歷史。近代歷史上尤其是英國殖民印度后給中印兩國留下了邊界問題,這是橫在雙方之間的心里創傷。中印自建交以來經歷了攜手共進、武裝沖突、關系緩和、高層互訪、核試驗危機、邦交正常化六個階段,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西方大國常將印度與中國相比較,而印度也常將自身與我國相比較。由于印度的政治制度脫胎于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其思想、教育制度、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都與西方較為靠近。加之其中固有的邊境問題、貿易問題、經濟差距、西藏問題等《印度時報》對我國、西藏形象的構建有失偏頗,構成了二元對立的報道框架。
(二)現實利益的驅動。
現實利益的需求是《印度時報》涉藏報道總體呈現負面的另外一個原因,11月28日于“藏秦·喜馬拉雅論壇”舉辦采訪前駐印外交官周剛大使,據悉新聞報道的傾向和內容不僅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還呈現出與官方活動相配合的特點,例如與中國有分歧、有沖突時負面報道可能較多,總體來說現實利益的驅動也是二元對立框架形成的原因之一。《印度時報》作為反映官方意見的大報,其報道的傾向和內容不可避免的受到官方現實利益的影響。
(三)受眾心理的滿足。
之所以說《印度時報》呈現出二元對立的報道框架與受眾心理需求相關,是因為報刊的發行量是報刊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其內容一定會受到受眾需求的制約,尤其是在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印度時報,受眾的喜好是報刊報道的內容選擇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方面來說《印度時報》呈現出的這種二元對立的報道框架能夠滿足其受眾的自尊心和攀比心。例如“印度人的生活水平遙遙領先中國”一文就是滿足受眾自尊心的典型。
六、提升西藏對印傳播能力
(一)加強溝通交流。
我國西藏和印度相鄰,如果能發揮好西藏在”一帶一路”和“南亞陸路大通道”戰略中的支點作用;推動中印邊界的經濟貿易往來,增強民眾間的相互交流合作機會;抓住印度游客訪藏的機會,向其展示一個真實的、充滿活力的西藏,那么這些“鎮壓”、“統治”的負面描述就會不攻自破。
(二)提升跨文化傳播的技巧。
提升西藏對印度的傳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升我國西藏與印度對話的跨文化傳播的能力。印度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西藏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宗教信仰氛圍濃厚、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文化根基相似、友好往來歷史悠久等等,這些相似之處都是西藏在對印傳播是可以采用的,印度民眾較為容易接受的共通點較多的傳播方向。西藏自治區在對外傳播的體系建設上不僅要注意對西方主流國家的傳播,更應注意與相鄰大國—印度的跨文化溝通、對話。
七、小結
《印度時報》涉藏報道框架雖屬于新聞活動,但卻與印度民眾對藏認知緊密相關,因此,媒體的新聞實踐活動顯然已經超越了新聞活動的狹義的范疇,而是提升到了中印跨文化交往的高度。正因為這樣,西藏有必要了解印度主流報刊媒體的涉藏報道現狀,并針對性的提高自身的對外傳播能力。
注釋:
①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周剛. 印度人眼中的中國[J]. 對外傳播,2009,01:52-53.
[2]唐璐. 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報道與公眾輿論對華認知[J]. 南亞研究,2010,01:1-14.
[3]孫曉. 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塑造[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3.
[4]周宏剛. 印度英文主流報紙的中國形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5]尹錫南. 2011年來印度英文媒體對華報道的基本動向[J]. 南亞研究季刊,2012,03:69-73+5.
[6]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學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養2015年印度主流媒體涉藏報道研究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YG-20151411。
作者簡介:馮平(1989-),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
韓洋(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