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


1《密度》學案
1.1學習目標
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能運用密度進行簡單的計算.
1.2學習過程
1.2.1分組實驗: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自主閱讀P113頁探究實驗相關內容,了解實驗的步驟.
(2)小組合作實驗,記錄實驗數據于表1并計算.
(3)根據表1的數據,在圖1所示的坐標系中描點繪制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圖像.
.
1.2.3例題演練,學習應用
一個澡盆大致是長方形,長、寬、高分別約為1.2 m、0.5 m、0.2 m,它最多能裝多少千克的水?
1.2.4當堂訓練,拓展延伸
基礎部分
(1)1 g的冰融化成水后,則
A.質量不變,體積增大,密度不變
B.質量不變,體積減小,密度變大
C.質量減小,體積不變,密度變大
D.質量增加,體積不變,密度變小
(2)一木塊的密度為ρ,質量為m,將它分割成2等份,每塊的密度和質量是
A.ρ/2,mB.ρ/2,m/2C.ρ,mD.ρ,m/2
(3)根據密度公式ρ=m/V可知
A.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B.密度與體積成反比
C.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反比
D.密度等于某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綜合應用
(4)圖2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種物質質量與體積關系時作出的圖像.分析圖像可知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丙>ρ乙
C.ρ丙>ρ乙>ρ甲D.ρ乙>ρ甲>ρ丙
(5)一空瓶的質量為0.2 g,裝滿水后總質量是0.6 g.求此瓶容積.若用此瓶裝滿油后總質量是0.5 g,那么這種油的密度是多少?
1.2.5小結
本節課你收獲了些什么? (知識、方法等)
2《密度》教學設計實踐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密度》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繼聲現象、物態變化、光現象之后從定性到定量的一個轉折,密度知識又是下期學習壓強和浮力的基礎,所以這一節是重中之重,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本節內容有探究引出物理概念、有對物理量的定義、有對公式單位的理解、有密度的計算運用等,它是一節很典型的物理課,特別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也是筆者選本節課為研究課的原因.
2.1設計理念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先學后教.
2.2設計目標
為了培養合作型、創新型和會學習的人才,筆者轉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體的課堂.
2.3設計思路
學案設計了五個學習流程:分組探究實驗——自主學習教材——例題演練,學習應用——當堂訓練,拓展延伸——小結.
2.3.1分組探究實驗
本環節學生實驗有一定的難度:一是上節課才學習了天平的使用,學生可能不熟練;二是金屬塊體積不是整數,計算有點煩瑣;三是學生對坐標未接觸,描圖像就更困難了.但設計分組探究實驗只有一個目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培養其科學精神合作意識.設計時筆者對教材實驗做了改進,并給出了物體的體積,降低了測量的難度,讓學生的思維直擊質量與體積之比,自然引出概念.總之,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動手、動腦,真探究,才是以生為本.
2.3.2自主學習教材
本環節設計理念就是“以學為主”、“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這部分教材內容,特別適合學生自學,學生自己能看懂學懂的就一定不教.教師只點撥關鍵的和學生學不懂的地方.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設計“你獲取的信息還有”,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2.3.3例題演練,學習應用
本環節讓學生先自己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和質疑,最后教師總結.雖然此時開始訓練,可能有一點兒早.但作為是物理課本上的第二個習題,培養學生獨立解答例題,筆者認為是時候了.若部分學生有困難書上例題可作參考.變式的例題降低了計算難度.目的是讓學生敢于嘗試敢于挑戰自我,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2.3.4當堂訓練,拓展延伸
本環節主要是學生鞏固新知識,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
小結:筆者主要想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兩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2.4教學反思
(1)物理概念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物理教學,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指導學生作好了探究實驗,對形成和理解密度概念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對改進了教材的實驗學生反響好,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密度概念,可見創新性使用教材對物理教學確實重要.作為物理教師,一定要有獨立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對“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性質”概念的教學,老師點撥還不夠精準,造成學生理解還不夠深入.在歸納實驗結論環節學生的評估與交流還不夠充分,筆者的引導、激發都還需加強.由此筆者想特別強調的是: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時,教師的“主導”一定不能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