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燕
子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方法.由于復習課的模式因人而異,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模式,因此教師也很少在公開課中上復習課.平常我們看見很多教師上復習課的模式也大同小異,只是對學過的知識羅列一遍,再加以訓練開拓.這種類似滿堂灌、題海戰術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聽后會昏昏欲睡,缺乏情緒調節,更無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怎樣上好復習課,提高復習課的效率,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課題.筆者有幸在一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聽了二堂課,讓筆者深有感觸.本文摘錄兩個案例,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案例展示
案例1
(1)復習問答
師:回答浮力的定義、方向和施力物體是什么?
學生1:浸在液體(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學生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學生3:浮力的施力物體為液體(氣體).
師:影響浮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是什么?
學生答:ρ液和V排.
師:浮力測量有哪些方法?
學生1:①稱重法: F浮=G物-F拉;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學生2:③狀態法:當物體懸浮或漂浮時F浮=G物.
學生3:④壓力差法:F浮=F上-F下.
(2)鞏固訓練
師:剛才同學的回答非常好,說明大家對前期學過的知識掌握的很好,下面請同學們來解決幾個問題,請解答學案中前面4個題目.
接下來,學生都在解答題目,教師在教室中來回巡視個別學生解答情況,當大多數同學解答完成后,教師對這4個題目作了簡單的分析講評.
(3)教師評價
師:通過剛才的訓練,大家對浮力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請問物體沉浮的條件有哪些?
學生5: ①F浮>G物,物體上??;②F浮=G物,物體懸浮;③F浮 師:回答的很好,那么你們知道潛水艇的原理是什么嗎? 學生: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上浮、懸浮和下沉的……. 最后,教師讓學生完成學案上后面的幾題,并作了講解和點評. 案例2 首先教師展示一只帶有塞子的空玻璃瓶. 問:放入水中,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漂浮. 師:為什么會漂浮,要知道這個原因,我們就要了解玻璃瓶受力情況. 教師同時在黑板上展示玻璃瓶的受力分析,并提出浮力概念. 師:浮力的三要素? 生:方向:豎直向上;作用點:物體;大?。号cV排和ρ液有關. 為了讓大家對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這節課安排了五個活動,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對每一個活動進行逐一設計、測量.下面,我們分八人一小組,每個小組任選其中一個問題,列出測量工具、寫出實驗方案設計(設計出盡可能多的方案),并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實驗完成后,一個同學上臺匯報本組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同時另一個同學進行實驗演示.然后在老師的組織下其他組同學對實驗方案和實驗操作進行點評和提問,本組同學派代表再進行答疑,最后老師歸納總結. 實驗器材:帶蓋的廣口瓶,細線,彈簧測力計,裝有水的圓筒,酒精和鹽水,空的小桶. 活動1:利用桌上器材證明F浮與V排有關. 第一小組:方法①:空瓶蓋上蓋,放入水中,用力向下按,隨著V排增加所需的力越大,說明浮力越大.方法②:瓶裝一半水放入水中和瓶裝滿水放入水中比較兩次V排大小和測力計讀數.方法③:瓶裝滿水逐漸進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到測力計示數逐漸變小,說明浮力逐漸變大.師歸納:F浮與V排成正比. 活動2:利用桌上器材測浮力的幾種方法. 第二小組:方法①:空瓶裝滿水用測力計測出重力G物,再把瓶浸沒在水中讀出測力計讀數F拉,然后根據F浮=G物-F拉,求出浮力;方法②:先測空桶重力,再把裝滿水的瓶放入裝滿水的玻璃筒中,水溢出,測出溢出的水和小桶的總重力,兩次讀數差求出G排液,最后根據F浮=G排液,求出浮力. 師歸納:浮力的計算方法: 稱重法:F浮=G物-F拉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活動3:怎樣才能使玻璃瓶下沉,漂浮和懸浮. 第三小組:玻璃瓶加入不同量的水(加水的目的是改變重力,得出下沉,漂浮和懸浮的條件).不裝水,瓶漂浮,F浮=G;裝適量水,瓶懸浮F浮=G;裝滿水,瓶下沉F浮 師歸納:浮力的計算方法:③狀態法:當物體懸浮或漂浮時F浮=G物,延伸到與潛水艇的原理類似. 活動4:利用桌上器材證明F浮與ρ液有關. 第四小組:方法①:把裝滿水的瓶分別浸沒在水中和鹽水中比較測力計讀數,在鹽水中讀數小,說明浮力大;方法②:裝適量水的瓶子在水中下沉,放入鹽水中會懸?。环椒á郏嚎掌吭邴}水中比在水中露出更高些. 師歸納:F浮與ρ液成正比. 活動5:怎樣利用器材測出玻璃密度(能力提升). 第五小組:方法:先用測力計測空瓶重力,再根據m=G/g求出空瓶質量,瓶裝滿水浸沒在水中讀出測力計讀數,根據F浮=G物-F拉,求出浮力,再根據F浮=ρ液gV排,求出V排,因為完全浸沒,所以V物=V排,最后由ρ=m/V,求出玻璃密度.對這個方案其他組同學提出質疑,V排是整個瓶的體積,而不是玻璃的體積.老師趁熱打鐵問:怎樣求玻璃體積?各組同學再討論,最后總結出可行方案:用測力計測出瓶滿水時的總重力,再減去空瓶重力,求出水的重力,由m=G/g, 求出水的質量,最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水的體積.把整個瓶的體積減去水的體積求出玻璃的體積.
2課后感悟
(1)從這兩個案例的過程形式來比較,案例1:套路平淡,只是對已學的知識重新梳理一遍,授課方式是采用一問一答,邊講邊練的模式,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有效深入學習缺乏鞭策的動力,教學效果相對自然也低一點.案例2:教師打破常規的方式,大膽創新,精心設計,以做實驗的方式復習各知識點,別具匠心,在整堂課中,一直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課堂效果顯然比較好.
(2)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來比較,案例2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著某一個任務去展開的,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完成任務探究,鍛煉了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能力、實驗操作技能、語言組織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還有實驗的評價能力及對其它組的糾錯能力,這些能力在課堂上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些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養的養成對今后的教學過程受益匪淺,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3)從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情比較,由于案例2是學生自己動手,互相探討,因而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眾多學生參與,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連平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也蠢蠢欲動,做到了人人參與.教室里經常能爆發出激烈的討論聲, 思維碰撞的現象.
(4)從問題設計的層次,梯度角度看,由于初中階段課程多,任務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少,學習的主動性差,導致學生之間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分化越來越顯著,針對這種個性化差異,教師如采用類似案例1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大部分學生的求知欲,達不到 “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的目標.案例2中活動1設計較基礎,可以安排成績較差的學生去完成.活動2對前面所學的測浮力的幾種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稍有難度,可讓中上等的學生去操作完成.活動5是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有一定的拔高提升作用,適合尖子生去探究.目標層次分明,內容難易適當,摸清情況,對癥下藥,保證每個學生都會吃飽吃好.
(5)從一題多解,多方位、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角度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提出問題并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1就屬于這種情況,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固定模式進行機械的操練,缺少創新的教學方式.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久而久之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案例2的開放性方案,每個活動要求學生想出多種方法解決,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一題多解,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思考問題,從而得出解決方案.以生為本,把舞臺留給學生,教師只是幕后策劃者.
上好一堂復習課比新授課難度大得多.復習課應注重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網絡化,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堂精彩的復習課,需要教師積極探索,利用有效的課堂資源,不斷鉆研創新,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快樂地、愉悅地、高效率的回顧,得到深化,這是我們每位教師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