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琴


壓強是初中物理的教學重難點,是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畏難情緒的開始階段,幫助學生順利地突破壓強這一難點,對學生學好物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這一部分知識的講解,提高學生對壓強以及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保證學生具備良好的物理基礎,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1解決壓強教學的概念混淆問題
很多教師在講解壓強的時候,總是以放在水平面的物體受到豎直力為講解的范例,導致很多學生誤認為壓力就是重力,并且教師在舉例說明的時候也沒有清楚地說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使得學生對壓力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而將很多概念混淆.有些學生在學習壓強時會將壓力和壓強的概念混淆,并且由于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無法對其進行直接的測量,導致很多學生將壓強的問題和壓力的問題等同起來.有的學生則誤認為壓力大小決定了壓強的大小,壓力大的壓強大,壓力小的壓強小,而沒有考慮到壓強的大小和物體的受力面積有關,導致學生對壓強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因此教師在進行壓強的教學中應淡化重力和壓力的關系,注意引入壓力概念的方法,如在舉例時可以舉手按在墻上的例子,避免用豎直力來舉例,造成學生認知上的誤解.同時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將實例的受力分析展示在黑板上,或者事先做好相應的課件,在將新課時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仔細思考分析這些受力分析圖,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壓力的概念.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構建一個斜面受力的例子,讓學生做出受力分析圖,讓學生從中明白重力和壓力的區別.同時教師應做好壓力向壓強的過渡,讓學生能夠清楚地區分壓力和壓強之間的區別.在實際的壓強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用鉛筆扎氣球的實驗,在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問學生,用鉛筆扎氣球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在學習過壓力之后,會覺得壓力越大,氣球越容易爆炸,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宜立刻給予否定,而應讓學生進行自主科學探究實踐操作,然后讓所有學生觀察,并針對出現的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氣球最容易爆炸的情況.最后讓學生對實驗進行分析和總結,然后引出壓強的定義,讓學生明白壓強是由壓力和受力面積共同決定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兩者中間存在的差異.通過這種講解方式能夠更
好地引發學生的探究和思考,促進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教師還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受力面積,如圖1所示,讓學生指出受力面積,但是此時學生經常會把受力面積認為就是接觸面積,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說將這張桌子靠到墻邊(用課件展示立體效果圖更好),問桌子對地面的壓強的受力面積是指所有的接觸面積嗎?與墻的接觸面積算不算?所以真正的受力面積不是單指接觸還要有擠壓的那部分面積.通過一步一步的引導讓學生真正認識受力面積.
2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講解壓強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列舉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例,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在進行壓強教學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一是在背書包時能夠明顯發現雙肩包和單肩包背起來的不同;二是通過用兩個手指壓住一端削尖的鉛筆,鉛筆處于靜止狀態,根據二力平衡的原則可知兩個手指施加的力大小相等,但能夠明顯發現兩個手指受壓感覺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也因此產生疑問,并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經過相應的學習很快就會發現相同的壓力作用的受力面積較小,作用力更集中,受力面積大,作用力就比較分散,產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然后再引出壓強的概念,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分析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壓強的物理意義,同時也明白了影響壓強的因素,從而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壓強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學習和理解壓強的概念后,更好地學會應用,充分體會物理的實際應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且教師可以給學生列舉生活中很多有關壓強的例子,讓學生熟悉壓強的應用.如表1中例舉了壓強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實例.直觀反映出了受力面積對壓強大小的影響,同時也讓學生對壓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做好壓強概念教學比較與分析
教師在進行壓強教學時應做好相應的比較與分析,讓學生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同時,能夠更全面深刻的理解相關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背書包及手指受壓的實例來進行講解,能夠讓學生更直接的感受到壓強的存在,并且也拉近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存在,從而消除物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同時教師在進行壓強的教學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科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思維方法,對物理知識進行更加有效的探究和分析.如在研究壓強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控制變量法
的使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讓學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提高學生對物理現象分析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向學生解釋壓強的定義時可以結合實例以及實驗所得的數據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科學的理解物理概念的方法.同時在對壓強概念的分析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生對壓強的理性認知.同時教師應做好對教材的研究,充分做好教材習題的分析,進一步完善學生對壓力及壓強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形成學習小組,對壓強的習題共同進行研究,并分析和借鑒彼此的計算過程,從而積累更多有效的理解方法和解題思路,完善學生對壓強的認知.教師還可以把書本上習題中求解出來的坦克行駛時對地面的壓強和測出的一個中學生對地面的壓強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結果強烈的對比更加完善對于壓強的理解.
4完善壓強相關的學生探究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探究和理解一些物理現象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在給學生準備相關壓強實驗的器材時,可以用一些粉狀飼料等松散的材料替代教材中使用的砂子或者海綿,使實驗過程中的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更好地保證實驗效果,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若安排學生親身體驗一些關于壓強的小實驗就更好了.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下準備一塊厚的柔軟的海綿塊,首先做好垂直海綿塊于方向上的一對平衡力的分析,讓學生一只手使用筆尖,另一只手使用食指從兩側水平對海綿塊施力,同時保證海綿處于靜止狀態,再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相同的力,由于作用的面積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更好地理解壓強的概念.同時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能夠對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
如在幫助學生區別重力和壓力的概念時,教師通過一些演示實驗來說明,重力與壓力的區別,從而更清晰地理解物理知識.教師可以向學生演示一個簡單的實驗,如將一個廢鋸條的一端搭在桌子的邊緣,同時另一端用手端平,在鋸條的中間施加一個壓力,壓力越大,鋸條的形變越大,學生可以從鋸條的形變情況感受壓力的大小.然后在鋸條的中央綁上一個砝碼來代替手指的壓力,然后用手緩緩地將鋸條的一端從水平位置向上抬高,發現在此過程中鋸條的彎曲程度也發生了改變,但鋸條上的砝碼重量不變,由此可知,重物在水平面上時,支撐物受到的壓力才和物體的重力大小、方向相同,由此可以清楚地區別出重力與壓力,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壓強的概念.
總之,教師應不斷關注物理教學的發展狀況,及時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總結出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