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龍
信息技術和初中物理教學的整合可以說是現代教學媒體在課堂應用中的產物,既源于傳統的物理教學,又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傳統的物理教學.相較傳統的物理教學而言,這一整合式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電教媒體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夠啟發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來提高自身的物理學習質量.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本質
課程整合這一概念最早源于歐洲,是在歐洲的工業化背景下逐漸出現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徹底解決那些因日益細化的社會分工所導致的教育和知識片面化的嚴重問題.在十九世紀初期,赫爾巴特與其弟子齊勒等人提出:在學科教學當中,只有將那些不同方面的知識整合起來,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他們便提出了學科整合這一教學理念,即在進行某學科的課程教學安排時,盡量使其與其他的相關學科聯系起來,其目的就是通過這樣的多學科內容的整合和統一,使學生避免因學科并列而造成的意識矛盾.從本質上看,課程整合是一種涉及了多種技術的融合,通過將一種或多種技術,有效結合多門學科,以使學生在接受某一領域范圍內知識的同時,掌握到更多的與該領域知識相關的其它知識.
2信息技術和初中物理教學整合的原則
2.1確立先進指導思想原則
初中物理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并不只是將信息技術簡單地運用到初中的物理教學中去,而是一個改變初中物理教師教學模式、教學思想以及教學行為的過程.這樣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先進的思想理念作為指導,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變革的發生.從這一方面看,我國目前已經有了較多的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這為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有的整合都必須在“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最終目標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2注重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特點原則
眾多研究的結果表明,很多領域都可以和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換句話說,就是信息技術幾乎可以和教育領域中的所有學科實現整合,那么如何體現這種整合的優勢性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該學科教學的特點來與其進行整合.就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言,其學科教學的實驗性和直觀性等,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只有抓住了這些特點,才有可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2.3分清主次和目標統一原則
對初中的物理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而言,作為教師,應該時刻謹記物理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和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并以此來優化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傳統物理教學模式到教材、環境、教師和學生一體化綜合動態學習模式的轉變,進而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目標和課程目標的有機統一.
3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整合的策略
3.1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突破重難點
物理知識的最明顯特點就是抽象性強.在初中的物理知識中,電學的相關知識是學生們必須理解和掌握的一大重難點.無論是電學概念的理解,還是相關公式的推導與應用,對沒有物理基礎的初中生來說,都是非常吃力的.大部分初中生都偏重形象思維,所以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通過實驗演示來將抽象的物理問題變得具體化,將復雜的物理問題變得更加簡單化,這樣更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相關物理內容的理解.將電教媒體引入物理教學當中,能夠使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可視,這更有利于學生實現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高效轉化,進而突破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教師在對磁場方向、直線電流周圍磁感線的環繞方向和磁場中小磁針指向等知識點進行教學時,便可引入相應的信息技術,這樣就能夠使這些在同一空間中發生的物理現象被簡潔有序地闡述和表現出來.大部分初中生都比較缺乏空間想象力,所以很難全面地理解這一類的物理現象,因而也就形成了教學難點所在.而電教媒體中的投影儀能夠有效地將這一問題解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可以用基片來當作“直”,用抽拉片作為“電流方向”,用復蓋片來代替放小磁針時的磁針指向,然后再將這些投影底片組合成為復合片,并將其進行投影,再通過旋轉、復蓋和抽拉等手段進行演示,將那些抽象的物理現象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這樣一來,這些難點便能夠被輕易突破了.
3.2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將微觀現象變為宏觀現象
人們一般都是通過視覺來感知和獲取相關信息的.就物理學科而言,其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所以,視覺對其來說也就更為重要了.在具體的物理教學實踐當中,無論是建立概念,還是驗證規律,都需要引導學生對與之相應的物理現象進行觀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物理現象通常只在微觀世界中發生,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很難用肉眼對其進行直接的觀察,這就使得傳統的物理教學工作很難高效開展.而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投影屏幕中的相關物理圖像,有效地實現了微觀現象到宏觀現象的轉化,使其可見度大大增加,更加有助于學生的觀察、理解和記憶.
例如,教師在對“摩擦起電”這一知識點進行教學時,便可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在“摩擦”的推動作用下,失去電子會使相應的物體帶上正電,而原子在得到了電子之后,又會使物體帶上負電.針對這一物理現象,教師可以采用投影的方法,對電子得失狀況進行清晰明確的描述,從而將這一微觀的物理現象,直接轉變成為宏觀的物理現象來進行觀察,使任何一位學生都能夠以一種非常形象的方式來對這一物理現象進行感知,從而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
3.3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判斷某一教學行為是否取得良好成效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看其是否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了培養.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都是已知的科學結論,作為物理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本身之外,還要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所以,這就要求物理教師要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言傳身教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盡可能多地鼓勵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大氣壓強”這一知識點進行教學時,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將其相關定義在黑板上寫出來并講解的話,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的.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慢速播放一個“馬德堡半球實驗”的動畫,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幾分鐘之后,再次給學生播放這一視頻,視頻播放的速度要更慢,在某些特定的變化強烈的地方,教師可稍作停留,和學生一起對其變化進行分步剖析,再得出與之相關的結論.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為物理教師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幫助,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更加輕易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也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這更利于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來說,也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作為物理教師,應該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更好地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整合起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