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在我國各行各業,并不乏周東紅這樣的優秀工匠,他們在時間的打磨里慢慢錘煉,歷久彌堅;他們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在嘈雜的世界里尋求著內心的安定,覺得“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p>
今年的全國兩會,“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眼前一亮。其實,去年中央電視臺就曾制作了一檔紀錄片《大國工匠》,用8個勞動者在不同行業的鉆研和堅守,講述了中國的“工匠精神”,讓我們在贊嘆他們高超技藝的同時,也對他們“匠心筑夢”的信念肅然起敬。
作為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產物,工匠精神代表了精致化的生產要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但在片面追求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企業發展理念下,在“機器換人”的工業新趨勢下,這種精神卻在漸漸消失。
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工業的精神,但談到工匠精神,人們通常更多想到的是瑞士、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想到它們的手表、汽車、鞋子、服裝和壽司。與不少“中國制造”所代表的物美價廉不同,這些國家的產品讓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端、藝術、時尚、優質等字眼。
在意大利和法國,人們為了制作出一雙好皮鞋,愿意花費幾個月的時間,近200道工序;在瑞士,一塊好的鐘表制作出來,則需要1200道工序;在日本,被稱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為了讓壽司中章魚的肉質軟而帶香,還要給章魚按摩50分鐘;對于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而言,德國汽車就是德國制造最好的代表。
據悉,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里,日本最多,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而我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據說僅有5家。
正是這種細碎繁瑣的手工制作和他們對傳統手工藝的崇敬和保護,讓他們的產品成為了“品質”的代名詞。反觀中國制造,在諸多領域和產品生產上,更多表現出的是粗放和粗糙。
當我們看到國人大包小包地去歐美掃貨,看到人手一部iPhone,甚至連一個保溫杯都要去國外購買時,我們的企業在艷羨的同時,有沒有深刻地反思過:為什么我們造不出這樣的產品?
因為我們缺乏工匠精神。
倘若處在一個人人都想賺錢,都想一夜暴富的社會,人就會變得浮躁,變得急功近利,變得缺乏耐心和專注。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接受一份工作的時候,不是因為喜歡,不是因為內心的理想,而總想著“差不多就行了”、“認真你就輸了”,我們往往就難以將其做好,難以取得成功。
早在1560年,瑞士鐘表匠布克就曾說過:“一個鐘表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地完成制作鐘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鐘表所需要的254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p>
觀看《大國工匠》,你會發現這8個工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并懷有崇高的理想和榮譽感,他們耐心專注、鍥而不舍、精益求精。
撈紙工周東紅是這8個工匠中的一個。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100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撈紙。周東紅每天要重復1000多次撈紙動作,每年撈出超過30萬張紙,卻沒有一張不合格。他說,“這30年來,我撈的每一刀紙誤差都不超過一兩,這就是我的手藝。”這“不超過一兩”指的是,做成的每張宣紙的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
其實,在我國各行各業,并不乏周東紅這樣的優秀工匠,他們在時間的打磨里慢慢錘煉,歷久彌堅;他們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在嘈雜的世界里尋求著內心的安定,覺得“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p>
但另一方面,這恰恰又是“中國制造”和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很多行業都還缺乏這樣的匠心,缺乏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和創新,缺乏對質量和品牌的持久鍛造,因而也就缺失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因為這是“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每一件中國制造的背后,都有這樣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中國制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優質制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釋放更耀眼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