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2015年被稱為“社群元年”,2016年社群經濟必然會進一步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早期依然延續著工業時代拼規模、拼流量的模式,誰掌握了“連接”的技術和渠道,誰就是商業的主宰。社群經濟的到來,正在改變這種模式,內容者的春天即將到來。
風繼續吹,不忍遠離。
互聯網的風永不止息,新概念層出不窮,當你剛剛把B2C、C2C整明白,卻發現社群經濟已經火了起來。
2015年被稱為社群經濟的元年,創業者們通過正和島、黑馬會這樣的資源型社群締結人脈,分享創意,獲得資金;消費者們通過酣客公社、美否等產品型社群購買產品,交流情感,參與互動;學習者們通過邏輯思維之類的互聯網知識社群求真增智,激發思考,重塑理性。
在這一年,你發現視角廣闊、情懷深遠,“激蕩、跌蕩、浩蕩”的財經作家吳曉波所創立的社群“吳曉波頻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突破百萬粉絲;在這一年,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社群邏輯思維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億元人民幣。
社群經濟又是一個什么鬼?何以被認為是互聯網經濟的下一個風口?風吹過,又有哪些社群能起飛,哪些逃不過消亡的命運?對于傳統的制造業而言,社群經濟能帶來哪些轉型的啟示?
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際關系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市場經濟是一場伴隨著生產率的解放,大規模的商品通過市場營銷活動找到它的消費者,互聯網經濟大潮下的電商,也不外如是。百年工業史背后是標準化、規模化、流水線的產業邏輯,而互聯網經濟是一種長尾經濟、范圍經濟,工業時代過去了,規模邏輯結束了,社群邏輯重啟了。社群經濟儼然改變了工業時代的關系,把從物到人(B2C)變成了從人到物(C2B)。
早在2010年,蘋果只發布了3款智能手機,正是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之際,小米手機采用“米粉”的市場推廣方式,去中間商,實現高配置低價格,一時之間成為高性價比品牌的代表。
實際上,智能手機的改朝換代、社交網絡的移動化和社群化、B2C電商的消費習慣成熟期是小米的三大機遇,抓住了這三大機遇,小米創造了C2B手機預購模式,品牌和產品運營的社群化,讓小米的供應鏈變成了動態供應鏈,營銷變成了社群口碑營銷。可以說,社群在小米產業鏈的前端和后端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對于生產制造企業來說,當客戶變成了用戶,用戶變成了粉絲,粉絲變成了朋友,一個社群進化史由此完成。過去的商業也在追求這樣的進化,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等高效率工具的誕生為這種商業的進化提供了可能。
社群把有著某種相似點的人聚集在一起:孕婦辣媽們有媽媽群,攝影愛好者們有攝影群,騎行愛好者有騎友群……不管是因為相同的身份,相同的愛好,還是相同的價值觀聚集,社群里的人都在不斷交流碰撞,社群文化因為這種交流和碰撞越發明確,社群互動也越發猛烈,社群價值便凸顯出來。
互聯網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對人際關系的重構,社群基于社交,而又遠遠超越了社交,深層次社交的活力正在不斷化為商業的內生動力,2014年6月成立的“美否網”就是一例。
這個全國首家以女性粉絲參與為主的C2B移動電商平臺,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天使投資的產品型粉絲經濟社群項目,估值達到5000萬。美否網的模式,就是通過女性“扎堆”,讓社群里的群員參與設計、選款和傳播,通過女性粉絲的線上交流、溝通、互動和參與,全面實現產品供應鏈的深度反向定制。設計師品牌服飾、高性價比衛生巾、“美美噠”文胸……由于社群的互動和參與,對粉絲、群員的重視,美否網的產品背后投射出不同以往電商模式的人文關懷。
“我們厭倦了流量時代的冷血無情”,這是美否網的理念,在美否網的創始人吳文兵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粉絲的品牌稱不上是品牌,沒有粉絲的平臺注定無法生存下去。
價值觀是社群的靈魂
廣義上,能夠傳播交流信息的媒介,都可以稱之為媒體,從這個角度來講,社群也是新媒體,每個群里的人就是新媒體人。當人們執著于探索社群經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的時候,不應該忘記最大的落腳點在于一個社群或者一個聯盟內的這些“自媒體人”的注意力在哪里。人決定了社群價值,也決定了社群應該流動什么信息。
馬化騰認為互聯網:連接+內容,而吳曉波將這個公式優化為互聯網:連接+價值觀+內容。吳曉波利用新媒體開啟了“吳曉波頻道”,并鮮明地標識自己的態度——崇尚商業之美,反對“屌絲經濟”。他認為“如果大家很茫然地跑到一起,這個社群是沒有價值的。”在公眾號開到300天時,吳曉波發文確定這個社群的價值觀,這些觀點被提出之后,每天有五六百人取消關注,但每天仍有2000多人增加關注。“我覺得這個挺好的,慢慢大家變成價值取向比較認同,在這個意義來講,所謂的社群才真正存在。”吳曉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正因為社群將從物到人的關系變成從人到物的關系,社群之中人的思想、觀念尤為重要,同樣的例子還有“酣客公社”社群。這個匯集中年企業家群體的白酒愛好者群,以酒文化、酒知識和粉絲經濟研討為主,創立者王為提出“心聯網”及FFC模式(Factory、Fans、Customers),通過“有態度的內容”集合起大量粉絲群體,隨后推出自己的產品——酣客酒。“我只跟靠譜的人喝靠譜的酒”,酣客公社的價值理念無異于對流量時代的挑戰,也是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的轉型。
無論是“邏輯思維”提倡獨立思考的理性精神,還是“吳曉波頻道”旗幟鮮明地崇尚商業之美,反對“屌絲經濟”,新媒體時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特性是越來越明顯了,強勢的互聯網和大數據讓天南海北的人基于某個點、某種需求、某個共同愛好聚合在一起,讓成千上萬人彼此相連,由此及彼,為共同的需求、喜好埋單,會自覺地受群體影響而消費,而所有的愛好、需求、痛點,都基于價值觀生發出來。
不能錯過的風口
社群經濟怎么玩?各種規律尚在探索之中。有人說社群沒有商業模式,但社群能為商業模式創造機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實踐者都意識到了這個風口是不容錯過的.綜觀目前較為成熟的社群案例,不難發現企業媒體化、用戶粉絲化是社群經濟的兩大實現路徑。
以創新創業群體熟知的“正和島”為例,號稱“中國商界第一高端人脈與價值分享平臺”的正和島本身就是媒體轉型的產物。正如其創始人、《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原社長劉東華所言:正和島平臺“只是過去的全部積累、全部追求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延伸和放大,只是為同一個人群提供更大價值、更好服務的新模式、新載體”。
同樣,也有很多并非媒體轉型的企業開始媒體化,這本身對企業管理也是一個新的嘗試。在青島本土有一家科技創新小企業菜鳥科技,這家企業就是社群經濟的典型,首先通過騎行、樂玩等價值理念集合粉絲,再通過“鳥衫”、“鳥窩”等獨特的認知體系強化粉絲的參與感、儀式感、歸屬感。當菜鳥科技要發布一款新的智能騎行裝備,他首先做的是社群內部引爆,進而輻射外部。沿著這樣的思路,在2015年菜鳥科技創造了23分鐘1萬只“鳥蛋”的京東眾籌最快售罄紀錄。
當然,社群不僅僅要在線上玩,也需要O2O,線上線下結合。“吳曉波頻道”上線不久就推出了“書友會”的概念。把喜歡讀書的同學召集到一起,藉由一本書,勾連一批人,以價值觀聚之,以價值系之。吳曉波發起的“咖啡琯改造計劃”,全國600多個咖啡館報名,掌閱提供了書架,亞馬遜供應半價Kindle,一些出版社提供了新書。利用公眾號的圈層和集聚效應,吳曉波將他“講大課”效益最大化。線上宣傳、報名,線下授課并實時將授課部分內容反饋線上。線上線下的結合,讓用戶黏度更大,渠道成本則大大降低。
2015年被稱為“社群元年”,2016年社群經濟必然會進一步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早期依然延續著工業時代拼規模、拼流量的模式,誰掌握了“連接”的技術和渠道,誰就是商業的主宰。社群經濟的到來,正在改變這種模式,吳曉波認為“連接者霸權”的時代結束,內容者的春天即將到來。面對圈層化、范圍化的社群經濟商業模式,“反向定制”、基于用戶需求的產品和內容,是企業應當得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