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表示,制造業是固國之本,做好制造是考驗一個企業堅守核心競爭力的定力。政府能給予這些實現制造溢價的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中國制造業需要空間參與全球的競爭。
今年兩會,
“中國制造2025”依然是熱議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表示,制造業是固國之本,做好制造是考驗一個企業堅守核心競爭力的定力。他呼吁政府能給予這些實現制造溢價的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與各地都在出臺的互聯網等企業的優惠政策相比,中國制造業需要空間參與全球的競爭。
彩電的核心是什么?
“供給側的核心是用戶需求,基礎是技術創新,結果是產業優化。”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如是說。
周厚健認為,彩電市場內需不足已經有幾年時間。而唯有認真揣摩用戶需求、依賴技術創新、突出差異競爭、改善產品結構,創造新的市場。才是彩電業的出路。這個思路恰恰就是“供給側”改革思維。
海信電視十幾年來領跑市場,也是中國彩電業上市公司經營質量最好的企業。周厚健將其歸結為“供給側”。作為一個老彩電人,58歲的周厚健迄今仍奮斗在產品開發第一線,親力親為地扮演產品經理的角色。對海信彩電產業的感悟,周厚健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必須掌握自我定義彩電差異化技術的能力。這是海信在芯片上下功夫的原因。自主技術畫質芯片的能力和大規模應用,海信是中國企業的第一,更是“唯一”。到現在,海信在彩電方面拿到的專利已經有2047個。
力推差異化產品,突出差異化競爭。從2014年開始,海信就依靠自主動態背光技術,主推ULED。事實也證明ULED是目前市場上畫質做到極致的產品。
面向未來,為領先的消費者找到更新換代的技術和產品。海信率先推出了激光影院電視,將其作為LED電視的迭代產品。海信從2007年開始布局激光顯示技術,目前已經取得140多項專利技術突破,核心的激光光學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可掌控70%的整機產品成本。周厚健認為這是海信全球領先的機會,也是中國的機會。
談及彩電業的核心是否在“屏幕”,周厚健的觀點是:海信的考量是是否“稀缺”。屏廠現在很多,供大于求。這就不是核心資源。而芯片和優化屏的顯示技術才是核心。海信的下一代激光電視干脆不需要屏。
“供給側”思路讓海信“厚積薄發”,周厚健給海信電視的定位是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視頻設備與技術供應商,這也是明天中國彩電業的方向和未來。
“供給側”將海信歷練成科技企業
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周厚健對此深有體會。據悉,過去的一年海信B2B板塊也就是科技業務板塊占到了整體銷售收入的23%,利潤卻貢獻了38%,以不到1/4的銷售收入實現了近四成的利潤,海信十幾年來持續轉型形成的產業格局令同行羨慕不已,B2B產業的健康發展使得海信在產業勢能上充滿活力。周厚健表示,以技術驅動為核心,海信正加快產業升級,并且已完全變身為一家科技企業。
周厚健表示,海信城市交通連續七年國內市場第一,寬帶接入網光模塊連續五年全球市場第一,商業POS中國第一,“這都是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創新為路徑,完全依靠自主技術迅速成長的產業。”周厚健表示,這些成長中的“隱形冠軍”實則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樣板。尤其是中國在交通、醫療等領域,我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習近平主席也親自推動“精準醫療”在中國的落地。巨大的市場需求對海信而言正是最好的時代。
“依靠科技創新打破進口依賴,是破題‘供給側的關鍵。”周厚健舉例說,十幾年前海信的智能交通產品甚至進不了政府采購清單,但2012到2015年,國內億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項目海信的中標額占比42%,并直接把相關產品的價格拉下2/3。
海信經常講“結構調整當前看是一碗飯,長遠看就是一條命”。在傳統家電利潤越來越少的今天,利用技術、人才的優勢實現向低風險、高毛利的新興科技市場的戰略布局,培養更多百億科技產業,是海信產業升級的需求,也是中國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
制造強則中國強
有人做過統計,每投入一塊錢在制造業,就可在其他產業創造1.48倍產值,拉動作用是最高的;而基于國情,一個近14億人口的國家,“就業”也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底線。雖然媒體和社會對中國是否是“制造大國”的分工和角色都有“爭議”,但周厚健始終強調,中國必須立足于制造大國,再向制造強國轉變。
近年來,部分國內制造業產能外遷周邊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制造成本的大幅度且持續上升,其中,人工成本的增加是主因。如果制造業沒有了成本優勢,就沒有“贏利能力”,失去了贏利能力企業就無法進行可持續競爭。因此,生產效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失去了效率優勢,就失去了競爭的基礎。因此,制造競爭力的提升必須先從生產效率的提升開始,并不斷推進質量水平,實現又好又快的提升。
據了解,截止到2015年年底,海信集團制造系統在人數減少7000人的基礎上,人均效率每年提升都超過30%,三年累計提升120%,實現效率翻番,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對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品、產品的一致性水平不斷提升,海信成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企業”和質量標桿企業;隨著多個世界標準的五星級工廠建成,制造的精細化、技術的提升、質量的一致性、工序的合理設置等對產品質量水平帶來質的飛躍和質效雙升的突破,三年來,在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增長近70%的情況下,制造水平提高帶來的效益就超過14億元,這是在宏觀經濟形勢低迷形勢下海信仍能保持增長的重要原因。去年海信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之后,今年接管僅僅兩個月,即以原來60%的人員完成了單月產量增長一倍的效果。
“這就是海信的制造溢價。”周厚健說,“中國制造2025綱要里重點發展的十個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海信已經是全球彩電的第三位,我不擔心海信的技術和市場,但仍擔心成本競爭力。所以,持續提高成本競爭能力,是海信國際化程度的一個考驗。更重要的,在保持中國制造競爭力的同時,要把工夫下在做“強”上,也就是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人力資源的提升。”
“無論是美國的《制造業再生法案》、德國的工業4.0戰略,還是‘中國制造2025,這些戰略的背后意圖是實現制造業的升級和轉型,體現了各國對自身發展和安全的選擇。”周厚健相信只要中國企業用心做也一定會出現眾多世界級制造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