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對許多人來說,外貿行業是陌生而又“高大上”的,“供給側改革”也是個充滿學術感的新詞。事實上,人們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了跨境電商、海淘、代購帶來的便利,改變已經潤物細無聲地發生了。
外貿行業長期以來作為“三駕馬車”的重要力量,在經濟思想逐步改變、產業結構加緊升級的今天,將如何進行自身的調整、升級,從而繼續引領國民經濟的發展?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新華錦集團董事長張建華,在他提交的報告《關于推進外貿領域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建議》中,構建了一幅極具操作性的行動路線圖。
張建華說:“推行供給側改革對外貿發展以及對外投資等將帶來三重利好:提高供給的質量和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優勢和附加值。擴大供給的范圍和內涵,如‘一帶一路建設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新增長點,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將有助于化大進大出為優進優出。技術標準和規范以及發展理念輸出,也將反向推動供給側改革。”
外貿業需要“源頭活水”
對許多人來說,外貿行業是陌生而又“高大上”的,“供給側改革”也是個充滿學術感的新詞。事實上,人們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了跨境電商、海淘、代購帶來的便利,改變已經潤物細無聲地發生了。
而作為山東外貿航母級企業的掌舵人,張建華透過紛繁表現看到了這個復雜多變行業的本質問題,他說:“外貿企業的經營成本主要由商品采購、物流、人工和資金成本組成。商品采購成本在經營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大多數公司都在精打細算,可壓縮空間已經很小。物流市場的各類價格比較透明、競爭激烈,目前外貿公司可控的物流成本已經沒有太大下降空間。人工成本方面,‘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預計今后人工成本將會穩中有升。”張建華指出,國際貿易屬資金密集型產業,資金成本對于進出口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塊成本尚有很大的下降空間,對外貿企業而言意義重大。
數據表明,對外貿出口企業特別是占外貿企業總數95%的中小微外貿企業來說,經營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緊張、融資難和融資成本高。
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不僅要在基準利率上浮,還要求企業辦理部分全額保證金的承兌匯票等,使企業的總體融資成本超過了10%。不僅如此,部分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只傾向于央企、大型國企,而有的金融機構的授信條件十分苛刻,辦理授信普遍要求抵押、質押,并再追加擔保,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
國際貿易屬資金密集型產業,資金成本對于進出口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存在的融資難和流動資金短缺問題,既是制約外經貿轉型升級的瓶頸問題,也是影響今后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如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外經貿的支持力度,落實好國家支持外經貿發展的各種金融政策,將會有力地降低企業得資金成本,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國際競爭力。
以“產業轉移”促“供給側改革”
在外貿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是降低要素成本,激發企業內在潛力。2009年以來,我國勞動力成本年均增幅超過10%,沿海地區雇傭工人成本已達5500元,月左右,是緬甸、孟加拉等周邊國家的3至5倍,許多生產企業出現了較嚴重的招工難問題。土地、環境保護等約束進一步趨緊。水電氣、運輸等成本持續上漲,這些要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周邊國家,有些成本甚至高于發達國家。成本的上升也嚴重影響了外貿企業的競爭力,目前大量的訂單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而客戶和訂單一旦轉移出去,很難再把他們拉回來。
為此,張建華建議,從產業布局的角度出發,在頂層設計上,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外貿企業到基礎設施良好、投資環境通暢的欠發達地區發展。這樣將有效解決外貿企業勞動力成本上漲和用工難的問題,提高出口競爭能力,同時有利于帶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沿海開發城市對內地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將外向型經濟的先進理念、技術技能和管理經驗帶到當地。
目前,外貿企業到農村和鄉鎮辦廠也面臨一些困難,如物流費用增加,勞動效率、產品質量、合同履行、海關商檢監管等都可能受到一些影響。張建華也建議國家制訂相關的配套政策,或采用大企業與鄉鎮結對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模式,并在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信貸政策、金融政策給予支持。另外,希望土地、稅收、海關、商檢等有關部門也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促進農村和鄉鎮加工企業的發展。
跨境電商:地球是平的
中國的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有自己的“中國特色”:小而全,各自為戰,效率偏低資源易浪費。在這種狀態下,就需要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來改變這種“特色”。
新華錦在此早有布局。2012年2月,新華錦與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打造了面向中小微外貿企業的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青島市中小微企業外貿供應鏈服務平臺”,通過平臺的服務專業化優勢、風險成本最低化優勢、業務操作便利化優勢和功能嫁接綜合化優勢,為眾多中小微企業創造了新的生存空間。目前,平臺已與5000多家中小微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累計出口7億多美元。
通過平臺的產業化和集約化運作,前面提到“融資難”、“融資貴”和企業運營社會比較成本高等突出問題,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解決。中國外貿該如何保持優勢?新華錦做出了“知”與“行”的探索,并且接受了實踐的檢閱。
據張建華介紹,平臺通過集約資源打包的方式,由銀行統一授信,根據企業的需求提供出口發票融資、訂單融資、退稅質押貸款、進口押匯等多種融資項目,使中小微外貿企業不用面對銀行即可獲得資金支持,較好地緩解資金壓力,降低了融資難度。
平臺還與相關銀行合作推行“商圈貸”,為平臺上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融資服務。中小微企業有資金需求,除了銀行貸款外,平臺還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幫助解決。這種供應鏈全段金融服務,成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的有效途徑。
在平臺上運作,能在人工成本、物流、信保等方面享受到集約化經營的優勢,大大降低經營成本。當前,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發展的政策措施,但作為外貿新模式,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仍然面臨著許多政策空白。張建華建議國家出臺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比如針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臺相應的信用管理辦法,考慮進出口業務量等實際情況,以差錯率、違法次數占比等相對值的指標,動態評定信用等級。
今天的中國外貿行業已經步入從“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換的關鍵期,外貿面臨部分傳統優勢逐漸喪失、新優勢尚未形成的現狀。應加快推動外貿商業模式創新,總結跨境電商等新外貿模式的試點經驗,加快擴大試點范圍,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推動外貿動力轉換。
與內貿企業不同,外貿企業面向的是廣闊的海外市場,因此外貿企業推動供給側改革要有國際視野,著力點是將過剩產能轉化為優勢產能,打造競爭新優勢。跨境電子商務不僅具有壓縮中間環節、化解產能過剩、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之道、增加就業等優勢,還有重塑國際產業鏈、增強國際競爭力、更大范圍拓展國際市場等作用,有利于推動一般貿易出口的增長,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在線外貿已經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