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韓寒再回過頭去看當初這種極簡模式,他談論的不是信息大爆炸、濃縮或生活碎片化,而是現實的團隊能力制約,“很多當時看似的成功,事后想起來其實都是誤打誤撞”。
你是因為喜歡韓寒,所以才喜歡“ONE一個”這款產品嗎?
面對這個問題,一位用戶的答案是“是啊”。那是一個尚未畢業的高校學生,最初她是韓寒的讀者,在微博上看到韓寒介紹ONE,下載后就一直使用至今。
這是預期中的。ONE的用戶,尤其持續使用的忠實用戶,應該有很多都是韓寒的粉絲。再加上ONE上線之后一直沒有太多突破和變化。并且從公開信息來看,韓寒現在的工作重心似乎更多放在做電影和曬女兒上。
自然而然,大家會覺得ONE只是韓寒“做著開心”的一個東西,并沒有承載著他什么野心。
“那不很好嗎。首先我做著也開心,大家也開心。”韓寒笑了笑,“第二呢,商業競爭是很殘酷的。那我們一直保持著這種無害的小清新形象,不知不覺慢慢就走到了現在。否則的話,你也很容易四處樹敵?!?/p>
改版:從文藝閱讀到文藝生活
2012年10月8日,在ONE上線的發刊詞《碎片》中,韓寒寫道:“身邊的碎片越來越多,新聞越來越雜,話題越來越爆,什么又都是來得快去得快,多睡幾個小時就感覺和世界脫節了,關機一天就以為被人類拋棄了。于是就有了你所看見的‘一個。每天都只有一張照片,一篇文字,一個問題和他的答案。”
從上線開始,直到3.0新版發布,ONE都一直保持這種極簡風格,從數據看來效果不錯,據ONE官方公布的數據,他們已經積累了3000萬用戶,日活近百萬。
現在韓寒再回過頭去看當初這種極簡模式,他談論的不是信息大爆炸、濃縮或生活碎片化,而是現實的團隊能力制約,“很多當時看似的成功,事后想起來其實都是誤打誤撞,”從《獨唱團》繼承過來的傳統編輯部做app不能太復雜,技術也支撐不了,所以采用了極簡模式。
韓寒說ONE在3.0的改版是“基于時代的變化”,要延續每天一文、一圖、一問答的模式,微信公眾號就能滿足,根本不需要一個app。ONE本身也需要更復雜的內容呈現形式,現在已經簽下近20個年輕作家,之后可能要達到近100個,這些作家需要自己的頁面和平臺來展示,如果延續之前文章只保留7天的“閱后即焚”模式,簽這些作家就太浪費了,而且除了簽約作家,其他新人的稿子也需要地方來展現。
韓寒提到這次改版的整體邏輯:“我們原來是一個基于閱讀的APP,宗旨是陪伴文藝生活。但我們發現,原來的這種方式一開始雖然很受歡迎,但是慢慢也會遇到一些瓶頸?!?/p>
所謂的瓶頸在于,靠原先那么單薄的內容維持用戶黏性太過吃力。這次改版后,ONE要把他們所覆蓋的用戶需求從“文藝閱讀”擴展到“文藝生活”。新增的音樂版塊每天會推送一首歌曲,其中部分是原創音樂的首發——ONE的COO李靚雯提到他們手上已經有了近百首“優質原創歌曲”等著在平臺上發布。這些歌曲會伴以文字介紹、故事一起出現,把這首歌或者這個音樂人的故事介紹得更透徹一些。對于音樂人來說,這里雖然不是一個專注的音樂平臺,但每天只推一首歌的聚焦再加上百萬文藝青年用戶的基礎,能獲得的關注度不會太低。
電影是ONE覆蓋的另一塊“文藝生活”。但不同于音樂和文字板塊是作為內容消費而存在的,電影板塊主要是工具屬性,以電影評分和影評功能為主,也承載一點點的社交屬性,最終是為了用戶黏性。ONE組織了一個線下的評審團,每部上線產品的電影ONE會組織評審團先觀影、打分、寫影評。最終產品內體現的總分上,評審團打分和UGC打分會有一個權重比例。
評分體系是。NE電影模塊的有意思的地方。用戶在這里是可以給一部電影打負分的,但是并不能肆意妄為。產品內現在有一套積分成長體系,當用戶通過閱讀文章等長時間使用的結果后會累積一定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在產品內換書等周邊,也可以換取一次負評的機會。
大費周章地設計這些機制,是因為韓寒想把ONE的電影板塊做成一個真正獨立第三方的電影板塊。他提到ONE的電影板塊,不會和任何電影公司做任何合作。
“我們看到的市面上所有帶電影評分的產品,它和很多電影是有關系的,要么是營銷方、聯合營銷或者聯合出品,有的甚至投資了某部電影。這些app有的可能賣票多,有的評分比較有影響力,片方愿意跟他們合作。你說我是一個賣票的app,我現在是你的出品人,我還投資了你的電影500萬元,又給你電影票補什么的……你的評分在我這兒能公正嗎?”
剛剛露出一絲銳氣,韓寒就補充說他其實能理解?!安皇钦f這類電影app不好。我能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這樣,而且他們也不會把某些爛片吹捧得很好,也在盡量做到公平公正。但肯定多多少少會受到商業模式的限制。我們不會,因為我們不接受任何電影的合作。任何片方都不可能,我們連Banner上的電影廣告都沒有?!?/p>
今年1月份,ONE獲得華創資本6000萬元A輪注資。華創負責這次注資的吳海燕認為ONE的一大優勢是動身早,在2012年,即便是一些互聯網公司也不是很重視移動端,優質的文藝類app不多。
如今3年已過,各類瞄準文藝青年的app和公眾號越來越多,ONE的此番改版,應該也是為了面對更激烈的競爭環境。
“我希望一開始就發生利潤”
韓寒一點都不避諱談論商業和賺錢,“我希望一開始就發生利潤,我不喜歡那種永遠靠著A輪、B輪、C輪燒下去,然后大家邊燒邊想以后該怎么賺錢的模式”。
收入首先來自廣告,文藝類app加廣告容易破壞體驗,ONE的辦法則是第一天就加廣告,把用戶預期降到最低?!傲晳T了沒廣告,突然加了廣告,用戶心里就不舒服了,所以第一天就讓他們適應”,韓寒笑著說。但ONE同時也對廣告品牌、設計、文案有自己的要求。
另一塊收入來自出版,據韓寒介紹,現在90后年輕作者很大一部分來自ONE這一平臺,ONE在去年出了4本精選書,每本都賣三四十萬冊,張皓宸的《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和蔡崇達的《皮囊》銷量過百萬冊,其他的作者書銷量都在6位數,十幾萬到二三十萬,最差的純文學類也有八九萬,“我們在出版上的碼洋應該可以超過中型出版社”。COO李靚雯說ONE在出版上的規模大概在一年400萬冊。
李靚雯還透露ONE在2014年的利潤就超過了8位數,當時的團隊才十幾人,而現在團隊總共約50人。
韓寒稱之所以現在才引入A輪,原因就是利潤一直不錯,但現在ONE需要更多的資金儲備去簽更多的作家和內容,“打個比方,南派三叔或劉慈欣手里有個東西,那我要花一兩千萬去簽,我不能說,你等等,等我廣告款結回來我再簽你”。積累優質版權還將帶來IP運營收入,李靚雯稱某作者4個短篇的影視改編權在2015年賣到了200萬。
因為有足夠的收入,ONE可以在電影方面更激進,韓寒說,“我們只有一點是和其他電影app不同的,只有一點,我們不接受任何電影的合作,比如聯合營銷、聯合出品”。
未來,ONE每日推送的首頁圖也都可以購買,這個主意則來自韓寒。
ONE的篩選機制
吳海燕認為ONE的一大特點就是編輯篩選機制。但任何產品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知乎社區里很早就有人問“韓寒《一個》里面的文章寫得怎么樣?”答案里不乏批評之聲。
韓寒說ONE曾一度試圖去引導受眾口味,但這種方式很快就會產生一個小圈子,編輯很快就會產生自己的“編輯趣味”,可能在頭一兩個星期能產生很優秀的文章,但小圈子很陜就形成了,而且沒有辦法打破,因為沒有辦法去界定一個文學的好或壞,無法用數據量化,“后來變成像以前的雜志一樣,一個繁榮的編輯部,反過來就去綁架,我怎么形容呢,就說這就是我們決定的用戶口味,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沒有走得遠,你沒有辦法確定它真正的質量如何?!?/p>
可以說ONE的編輯們是在自身品味與受眾需求之間找平衡,而且這種篩選本身也在變化。
曾經有段時間編輯獎金由文章點贊數決定,而愛情和雞湯類文章容易獲贊,所以那段時間ONE上的文章偏青春、愛情和雞湯,現在對編輯的考核則更復雜,要綜合考慮點贊數、評論數、收藏數、分享數這4個數據,而且文學這個東西僅僅看數據是不行的。ONE內部也會對受眾方向有思辨和探討,是往前走,還是往后退,是擁抱更多的年輕人,還是往25歲甚至30歲的路上走。目前ONE的用戶年齡在18歲到25歲,男女比例幾乎是1:1。
韓寒希望ONE能呈現更多的可能性,讓不同的讀者各取所需。ONE改版后的閱讀頁面能展示更多的文章內容,能查看全部歷史文章,還增加了搜索功能,可以說都是為了盡量滿足各種不同的用戶、提升用戶黏性。
CEO、產品經理、老板
2012年曾有媒體報道過ONE團隊早期的“夢幻時光”,在《獨唱團》???,編輯部對前途的想法甚至包括組樂隊,樂器買了,還請了老師,排練地點就在辦公室的地下室。在記述ONE團隊發展歷程的一篇特寫里,韓寒對ONE的管理曾一度很閑散。
現在的韓寒可能不太一樣,“一段時間很少見到我,因為我在拍電影,”他說。
員工說:“他是我們公司的CEO,他現在花在這個產品上的時間,我覺得是大部分CEO的平均值,我覺得他比以前重視多了,以前他可能只花五分之一的時間來管理公司,現在至少花五分之三。除了定下小記和電影評分表等功能大方向,甚至還會定下‘小記這個名稱?!?/p>
李靚雯稱韓寒是ONE最大的產品經理,負責對接采訪的kimo和暖煦則稱韓寒為“老板”。
“老板”韓寒說自己和團隊溝通的時候可能一票頂個三票、四票,但也有很多被大家說服和否決的時候,比如韓寒曾希望電影版塊里包含電影的票房、排片等實時數據,但等團隊開始準備改版,已經有一些app做得很好,便被說服暫時放棄這一部分。
文藝、科技、商業
韓寒說,“我以前覺得,改變這個世界,靠文藝、文學、藝術,但這些其實是相對深層的影響,對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影響比較久遠,但又很容易受到其他東西鉗制。現在我認為,改變這個社會,讓它向上的很好的兩點就是科技和商業,科技一定會讓信息的傳播更自由,讓每個人的開化更容易;在一個大家都看重商業、商業規則非常行得通的社會,基本上不會產生太邪惡、太倒退的社會現象,因為商業本生就有很多契約精神在里面?!?/p>
“后來我其實發現,不存在一個人要去引導或影響另一個人,我也是在不停地被其他人影響,我所說的、所想的,未必是絕對正確的,像我現在的觀點,可能和2010年、2011年時的觀點不同?!?/p>
(本刊編輯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