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琨
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然跳出“農門”的農民工帶著新的見識、資金和夢想踏上返鄉路。
類比“海歸”一詞,人們稱這一人群為“城歸”一族。
當前,“城歸”一族的數量正迅速擴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外出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外出農民工人數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2.1、0.4、1.3和0.4個百分點。
人們把這一現象稱之為“洗腳進城,洗腦返鄉”。
這些“城歸族”,接受了城市的洗禮,有技術、有渠道、有資源。
但農村地區在迎接這輪人口紅利時,卻遭遇數道隱形屏障。
資金缺乏是返鄉創業面臨的首個“攔路虎”。
由于起步較晚,市場飽和度較高,返鄉創業者在交易、融資中與大企業缺乏平等談判地位,難以與“巨頭”競爭。
創業經驗不足是返鄉農民工的另一苦惱。
以重慶鄉村旅游為例,深度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需要在優化景觀、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發力”,這少不了外來市場介入品牌建設和經營。但如何與旅游開發公司進行利益協調、如何設定股本結構和決策機制等,單憑個人經驗很難準確把控。
值得關注的是,返鄉創業火爆的背后還須謹防泡沫。
不少返鄉創業者過于浮躁,很不理性,沒有想好商業發展模式就盲目找投資,砸錢做廣告,在“打雞血般”的迅速擴張后陷入困境,顯得過于急功近利。
如何讓返鄉農民工回得來、留得住、創得成?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如今的“城歸族”早已不再是被城市“擠出”或消極避世的一族,在初起的鄉村創業大潮中,他們是真正的主角,決定著中國鄉村經濟社會將會經歷怎樣的嬗變。
【支招】
創新激勵返鄉創業的機制。
可鼓勵一批農村初高中畢業生進入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學習,畢業后國家補貼一部分創業資金或利用項目幫扶,支持其回鄉投身現代農業建設,進行“上學、創業、富農”的立體培育。
建立多層次的培訓機制。
一方面整合社會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機構等各種培訓資源,對具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人員開展就業技能等系列培訓服務,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返鄉創辦企業所需人員的培訓,提供勞務保障,避免返鄉創業遭遇“招工難”。
破解融資的基層“梗阻”。
建議政府撥款設立專項基金,用于返鄉創業人員的貸款擔保,引導銀行對合乎要求的返鄉創業者從貸款額度、還款時間上放寬限制,消除金融機構的顧慮。
科學規劃返鄉創業園。
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合理使用土地等稀缺資源,讓鄉村的經濟活動也能發揮集聚效應。結合當地既有資源和實際情況進行創業園區定位,實現區內創業項目互補發展,謹防產業“孤島”或同質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