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
國際產能合作是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行為,與企業自身努力關系不大。
【糾偏】
“對于國際產能合作,誰做先鋒、誰做服務保障、如何服務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到哪兒,政府和企業都要梳理清楚。‘走出去的主體是企業,這是不會變的,因為政府不可能干涉企業經營,企業也不能老躺在政府懷里;政府只是搭平臺,怎樣走得更好,更多是靠企業。”
——中鐵建子公司中非萊基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軍
【例證】
市場為推手
“海龜”大淘金
2015年3月27日,一家來自重慶的公司與印度尼西亞簽定了商務合同。
消息傳回山城,便震撼了整個重慶企業界。
為何?原來,這筆生意總金額高達300億元人民幣。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家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一舉成為印尼萬隆地區5條輕軌建設工程的總承包商。
這個一夜火爆的企業,究竟什么來頭?
你也許想不到,三年前,這家企業是多么的寒酸——
只有7名員工,還算上了老板在內,企業的“總部”就設在不足90平方米的小區住宅里。
2005年,黃海從北大畢業,學計算機工程專業的他來到華為公司,拓展海外市場。
既當業務員,又兼技術員,三年下來,他從一個技術人員成長為成熟的項目操盤手。
隨后,黃海又跳槽到德國一家通訊公司,擔任中東和非洲區域總負責人。
2011年,黃海到阿聯酋的迪拜出差,參加一個通訊和軌道交通行業的技術研討會。
會上,一套最新的軌道交通實時監控系統引起了他的注意。
“感覺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黃海激動不已。
激動之余,黃海想到:“家鄉重慶的軌道交通一定非常需要這套設備。”
半年后,黃海回到重慶,并以10萬元注冊資金創辦了華非云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就這樣,在小區住宅里,黃海的公司成立了。
雖然只是7個人的創業小團隊,但他們卻有著一項獨有的技術:依靠單軌交通通信及信號承載網絡的核心技術。
很快,得益于其先進技術,黃海的公司很快就開始為重慶輕軌服務。
然而,此時另一個“心病”卻找上黃海。
由于重慶本地單軌工程數量有限,盡管公司營業額年年增長,但始終難以滿足黃海的“胃口”。
轉機,最終出現在“渝洽會”上。
2014年5月,印尼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率團來渝參加“渝洽會”時,對引進重慶單軌交通表達了強烈意愿。
黃海敏銳地感覺到,這是個絕佳機會。
同年10月,黃海向印尼提出,希望能參與當地城市軌道建設。
果然,得到對方肯定答復,合作之路就此開啟。
如今,通過引入戰略投資,新成立的華非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已達到12億元。
“等印尼項目做成了,我還打算把重慶單軌技術和建設資源帶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去。”黃海說。
【點睛】
應注重市場細分和差異化營銷,從自身核心競爭力積累入手,培育獨特性。
注重與中國國內母公司做好溝通和協調工作,特別是發揮好行業協會的溝通和協調作用。
實力相當的大型企業在海外出現競爭情況時,可以通過鼓勵企業錯位發展,實現利益共贏。
依托“海外商會”等海外中介協調機構,游說和鼓勵“抱團發展”,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發展,這也是日本大型商社走出去相對成功的經驗。
(綜合摘編自《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