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近兩年,潼南區的檸檬點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以檸檬為代表,潼南創建成為全國首批生態原產地保護示范區,成功獲得生態原產地保護標識(PEOP)。
第二把“火”,是當地龍頭企業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達”)進軍香港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簽下3.4億元銷售合同,價格增長達25%。
第三把“火”,是潼南區通過了市級扶貧驗收,檸檬產業生產總值達到9億元,全區11萬畝檸檬成為當地鄉親的“搖錢樹”。
這棵“搖錢樹”是怎樣長成的?
集“群”
——再好的經濟作物,采用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模式都沒出路,只有匯集一定產業規模,才是發展新型效益農業的前提。
近半個世紀以前,潼南西部紅星鄉(現屬崇龕鎮)橋溝村的村民們一直很郁悶。
橋溝村與四川省安岳縣玉池村接壤。
玉池村田地里種著成片黃燦燦的檸檬,年人均收入上千元。同樣的土地,橋溝村的傳統種植業收入卻只夠村民勉強果腹。
田地間淺淺的溝壑,將這兩個村莊分為一富一貧兩個世界。
“我們也種檸檬吧。”部分村民開始嘗試種檸檬。
1972年,橋溝村有了第一批檸檬種植戶。
漸漸地,這抹明亮的檸檬黃,從橋溝村蔓延至周邊的長壽村、白沙村。
鄉親們開始盼望檸檬樹結出“黃金果”。
但是,在隨后很長時間里,當地的檸檬種植卻陷入了傳統農業的“瓶頸”——分散種植,各自產銷,形不成規模優勢和集群效應。
直到1988年,易成學當上了橋溝村黨支部書記,情況才有所改善。
“大家要見縫插針地種檸檬樹!”第一次召開社員大會,易成學就動員村民種檸檬。
盡管村里已經有人種檸檬,不少村民卻仍受傳統思想桎梏,不敢輕易嘗試。
“檸檬的經濟效益可是翻倍的啊!”易成學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承諾將給村民爭取優惠政策。
苦勸之下,種植檸檬的村民越來越多。
1990年,易成學找到潼南縣農業局(現潼南區農委),希望政府能夠支持橋溝村發展檸檬。
縣領導實地考察后,買了幾十萬株檸檬苗子送到橋溝村。
“種多少拿多少,有的村民還挑著擔子來裝。”易成學說。
關于是否要大力發展檸檬產業,潼南有關負責人曾幾次去安岳縣考察。
“當時既有發展起來的擔心,又有發展不起來的擔心。發展起來的擔心是因為安岳已經做得這么好了,我們又種這么多檸檬,萬一賣不出去怎么辦?”潼南區農委特色經濟發展站站長黃明說。
最后,潼南還是決定把檸檬種植作為一項重點產業打造。
上下齊心之際,潼南檸檬初具規模。
一場持續至今的產業優化之戰,隨即打響。
提“技”
——面對防疫、防旱澇等生產環節的技術“瓶頸”,傳統的經驗種植難以突破,因此必須轉向標準化、工業化的技術種植。
上世紀80年代,橋溝村的檸檬遭遇了長達幾年的病蟲災害,許多檸檬表皮都出現了疤痕。
村民們把檸檬翻來覆去查看,認為是果子被風吹動,碰撞到樹干上才造成果皮上有疤痕。
這些疤痕導致檸檬賣相不好,價格走低。
依靠經驗種植的村民,并不知道這是隱翅蟲叮咬留下的傷痕。
幾年下來,災害越來越嚴重,每年的檸檬總產量中,有30%—40%都是殘次果。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村民們全都束手無策。
黃明聞訊趕到橋溝村,看著檸檬表皮的傷痕,他知道這是隱翅蟲留下的。
經過技術人員的努力,隱翅蟲被成功治理了。
“這個問題啟發我們,僅靠經驗種植是不可能把農業做大的——還是得靠技術。”黃明說。
從此,農業部門開始派駐技術人員下鄉。
他們每次下鄉指導,身后都跟著一群村民。
“村民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的人多了,干脆辦個班吧。”黃明說。很快,在各個村社,針對檸檬種植的田間培訓學校辦了起來,村民們可定期享受專業的技術培訓。
“現在,果農個個都是專家,他們知道怎么施肥、如何防蟲、怎樣科學提高檸檬產量。”黃明說。
去“污”
——重視農業發展的生態功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使農業產業邁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前幾年,潼南一些檸檬種植村的小溪只要一漲水,魚就開始翻白肚。
為搞清楚魚蝦的死亡原因,當地農業部門進行了長時間走訪調查,結果發現是農業面源污染造成的。
“肥料、農藥被農產品吸收的部分很少,其余的全部流失——一下雨,這些殘留的肥料和農藥都被帶進河里,造成了污染。”黃明痛心疾首,“長此以往,面源污染將對檸檬產業發展造成致命影響。”
“果樹就是個‘藥罐子,必須立刻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黃明說。
隨后,農業部門開始抽取土壤進行化驗研究,經過綜合分析,推出了“測土配方施肥”和“營養體診斷配方”。
“也就是說,果農能夠更精準地對果樹進行施肥,肥料能最大程度被果樹吸收。”黃明說。
幾年過去,潼南的農業面源污染迅速減少。
六年前,李宏崗在柏梓鎮流轉了1000畝土地,最后全部用來種植檸檬。
以前,這片地種過梨和枇杷,由于這兩種水果上市時間短,如果賣不出去就成了一堆廢料。
“檸檬的經濟效益好得多,一年開四次花,結三次果,存放周期還很長,價格也好。”李宏崗把這1000多畝檸檬樹當成寶,他最喜歡沿著路沿,看著這片黃燦燦的果子。
對地里的檸檬,李宏崗很自信。他按照配方進行施肥,從不噴農藥,地里安裝著一排排太陽能殺蟲燈;在檸檬生長季節,他給每個檸檬套上袋子,讓它生態生長。
“不止我這里,潼南的檸檬都是生態有機的。以前除蟲是打農藥,現在是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以蟲吃蟲等物理和生物除蟲方法。”李宏崗說。
拓“值”
——本地產業鏈環節越齊全,能獲得的利潤就越高,因此必須不斷衍生產業鏈環節,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上世紀90年代末,有人在橋溝村的街邊搭了個棚,里面擺放著幾臺離心機,這是潼南第一個作坊式的檸檬加工廠。
“為了解決次品果,當時就把檸檬磨皮,用離心機分離,提取出檸檬油。”黃明說,“這只是對檸檬的粗加工。”
長久以來,潼南檸檬雖然種得好,卻一直停留在粗加工階段。
“光生產原材料,不衍生產業鏈,就無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黃明說,農產品的深加工,還得依靠企業。
2007年,潼南開始對檸檬產業進行招商引資,匯達入駐潼南。
2014年8月,匯達建成潼南首家新型檸檬加工廠,引進了國內外先進成套的檸檬水生產設備,建成了超高等級無塵生產車間,全自動無菌灌裝生產線。檸檬水、檸檬凍干、檸檬面膜等130余種檸檬產品在這里生產。
“公司一開始就要做集‘種植+加工+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利用深加工,提高檸檬的附加值。”匯達董事長助理夏怡說。
目前,匯達開發出飲料、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四大檸檬系列產品。
2015年,香港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匯達將全部檸檬產品擺放到展臺上。
“檸檬怎么能做出這么多產品?”現場的參觀者驚訝不已,人群迅速聚攏在匯達展臺前。
“你們的檸檬是怎么種植的?”一位在香港做生意的英國人到展臺前坐下來,夏怡向他詳細介紹了匯達檸檬從種植到加工的細節。
“你們的檸檬汁有多少,我全部要了!”英國商人聽完介紹后說。
“外國人注重有機和生態,他覺得這個檸檬是真的好。”在這次博覽會上,匯達檸檬簽下3.4億元的大單,成績出乎意料的好。
巧“售”
——利用“一帶一路”和“互聯網+”等大戰略、大潮流,聯通國內國際大市場。
在匯達檸檬董事長辦公室的墻上,貼著一張“一帶一路”路線圖。
其時,“一帶一路”戰略甫一出臺,匯達立即聞風而動。
“重慶正好在這個點上,潼南檸檬可以通過‘渝新歐鐵路銷往國外。”匯達董事長代小平說。
匯達立即開始著手檸檬出口工作,并很快聯系到哈薩克斯坦一家經銷商。首批檸檬即將通過“渝新歐”鐵路,出口到哈薩克斯坦。
“今后,越來越多的潼南檸檬將沿著這條線出口到國外。”夏怡說。
為了擴大市場,匯達還利用“互聯網+”,采取“線上網絡訂購、線下展示交易”的方式進行銷售。
目前,匯達借助天貓、淘寶、阿里巴巴、一號店等線上平臺進行產品的網絡銷售,同時還在重慶、湖北、新疆等地建立線下配套服務體系,使產品迅速銷往全國。
“我們有20%的營業收入來自電商平臺。”夏怡說。
以匯達為首的企業入駐潼南后,迅速打開了潼南檸檬的市場,開發出多種檸檬產品。
“你現在看到的產品,并不是最終的產品,我們會不斷與時俱進,研發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一個企業要不斷創新,才能發展。”夏怡說,未來,潼南檸檬將帶給消費者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