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梅
當摩托羅拉做出第一款手機的時候,并沒有人預見這個東西可以改變世界。就如同馮氏架構開始在埃尼阿克展露頭角的時候,并沒有人預見它會引起第三次工業革命。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手機越來越小型化,彼時的我們驚艷的是手機的小巧,而并不是他通話之外的附加功能。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有個人做出了一部名叫iPhone的手機,并且告訴大家,這將是一個新的時代。
不知道何時開始,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開始變快。除了工作外學習外的時間便被各種瑣事劃為“碎片時間”。雖然國家社會都一再大力提倡讀書,但紙質書厚重不堪、難以攜帶弊端卻在“碎片時間”中愈演愈烈。在公交地鐵上抱著一本書看既不方便,還對視力有不好的影響。高峰時期人潮擁擠,書往往只能成為一個累贅。再加上網絡文學的盛行,紙質書甚至淪為了一個收藏品的地位。
當iPhone一如當年的iMac開始領導手機的發展方向時,當Android遍地開花扼殺Symbian的生機時,手機就注定再也無法僅僅作為一個通訊端而存在。
誠然,智能手機的開放性使得我們近乎可以在上面完成一切的事情,可隨著手機屏幕在小到極致后的重新放大,手機的續航能力成為遏制手機繼續發展的掣肘。
智能手機為我們帶了了新的網絡生活,我們每個人都與其息息相關。新的網絡生活同時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量,我們可以方便快捷的獲取以往需要在圖書館中查好久的資料。但我們不難發現,如果電池的技術不得到新的提升,手機作為一個閱讀設備還是不夠合格的。大部分人的手機現在都面臨著一天一充的頻率,而但我們把手機當作一個信息終端的時候,它的耗電量也會成倍增長。
Kindle帶來的電子墨水技術或許會是以上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通過解決技術問題使得屏幕產生和傳統紙張相似的顯示效果的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便攜設備的續航時間。
如果僅僅作為閱讀來說,或許科技發展到kindle就已經符合我們的要求了,但Surface卻為又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情景。通過搭配觸控筆,Surface向我們展示了標注,以及信息共享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當我們通過便攜設備閱讀到某本書的時候可以很方便的參閱其他人的批注,方便更好的理解書中那些晦澀的知識。
21世紀初,我們眼中的網絡那么遙遠和神秘,只能通過為數不多的電腦來探索這片神奇的花園。而進入這又一個十年后,網絡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走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的身邊充滿了一層薄薄的云霧。
從iCloud開始,我們的數據不再是存在我們自己的設備上,只有通過特定的設備才能觀看。iCloud為我們提供了只要連接網絡便可同步的新生活方式。國內隨之出現的115網盤、百度云、有道云筆記等等各具特色的應用也在各自為戰,分割地盤。
寬帶速度的提升其實也是一大助力,當網絡變得越來越快,我們選擇網上的文件并沒有之前的過高延遲,由此產生的不舒服的操作習慣在科技的發展下,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本地和網絡的界限被這層云交融在一起,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與此相關,生活在云中。
紙質書過高的售價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等因素使得紙質書的發展前景并沒有那么美好,而智能終端雖然現在并不完美,但還是憑借龐大的用戶量始終牢牢地把握著用戶的習慣。而且因為物理距離的存在,以及節約人數的限制,使得每個圖書館都需要備上多本相同的書。
試想有一天:我們將所有的書籍都存放在網絡上,這樣無論是芝加哥的圖書館還是北京的,都不需要為此重復備相同的圖書,當我們需要借閱資料的時候,都可以完全無視兩地的遙遠距離。
雖然現在的網絡上還沒有一款成熟的應用或是硬件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這并不是阻撓創新的原因。畢竟有需求就會有創新,而只有不斷的創新社會才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