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景觀的模糊性評價概念,詳細分析了景觀場地空間、景觀美學的模糊性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探析了上海礦坑公園場地、功能劃分、景觀美學的模糊評價,認識模糊理論質量評價這一研究方法,將有利于我們用綜合性、整體性的觀點來研究大型的、復雜的、不確定性的景觀工程對象,使我們景觀的水平不斷提高,從而體現了模糊理論在景觀評價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模糊評價; 上海礦坑公園; 綠化質量; 功能劃分; 景觀美學
1、景觀中的模糊概念
景觀設計的創作的模糊性在當代設計作品中是十分普遍的,而這種模糊性不但沒有影響人們對作品的理解,反而增加了大眾對設計作品的興趣,更加的豐富了人們對作品的想象力。埃羅·沙里寧以“有機功能主義”立意創造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但是他本人卻從來沒有能較好地詮釋過“有機功能主義”,使得這個概念成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念。不僅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存在著模糊性,而且在設計后的施工和后期管理以及游客欣賞與評價的過程當中也普遍存在著模糊性與不確定性。
2、景觀場地空間模糊評價方法
應當引出空間界面的概念,界面是限定空間的物質實體。頂界面、側界面、底界面是界面限定三要素。而在景觀實際運用中主要是側界面與底界面,即地面與立面,頂界面即天空是受自然因素影響制約的。一個界線分明,由三要素從圍合出來的空間是相對獨立完整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靜態性,但是三要素中其中一個要素的界定被打破,那么這個空間的特性也將改變。
3、上海礦坑公園場地空間模糊界定
3.1 入口
入口的處理對塑造空間起重要作用。因場地規模較小,為增加景觀的尺度感和層次感在入口處采用欲揚先抑的策略,讓主景隱藏起來讓參觀者的心理產生模糊性。南入口由植物園道路穿水杉林而入,為第一重模糊屏障;進入水杉林后緩坡地形,形成半圍合的小空間界面,地形上的植物暫時遮擋鏡湖與臺地,為第二重模糊屏障;由地形中擇路走出,才覺豁然開朗,正式進入核心空間。由西入口自山體下到臺地區的方向轉折和高差變化,由鑿開山體形成“一線天”來完成,在豎直方向上行成了特定界面。既解決高差,又營造了空間模糊性,還創造了空間中巖石雕塑的景點。
3.2 跡地區
跡地區是組織、協調整個空間的核心,同時也是界面最為豐富的地區。其中布置鏡湖、主要植物展示區以及必要的游覽路徑和疏散空間,并由其來完成臺地區與深潭區之間的空間轉換過渡。跡地區挖掘鏡湖所產出土方用于堆積塑造植物展示區的地形,基本使土方平衡。地區設置造景的中心,以平衡兩區之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跡地區山前空間界面相對局促,石壁立面景觀單調,需要以拓展空間界面的技法彌補視覺效果。通過設置一面淺淺的湖水做為界面,從而獲取山體的倒影,成為提升跡地區空間界面質量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同時通過水波紋造景也增加了空間的模糊感,從而形成虛實相生的空間界面。
3.3深潭區
潭區是整個景區的核心所在,也是集中反映場地空間潛質的景點。入口處采用桃花源的設計意象,密植桃樹作為標志性界面,引導參觀者進入,緩坡切入深潭邊緣巖壁中,似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進入“初極狹,才通人”的桃源秘道從而形成模糊美。
經過曲折棧道下至水面高度,觀賞崖壁,再經隱藏在樹叢后的密洞由垂直通道返上潭區南面的地面,或西側潭壁端頭而返回臺地區。由棧道上而得景觀主要是經過整理的山體崖壁自然景觀,主要興奮點為潭中石梁開鑿而成的“一線天”和孤島。棧道終點盡量隱沒在樹叢中,以增加空間界面的視覺深度和距離模糊感。
3.4臺地區
順應臺地 L 形的兩段設兩路徑,一為直接下至鏡湖畔,一為沿臺地伸展方向行進至秘園,進而行進至潭區畔。布置兩個主景空間,一為下至鏡湖畔的休息平臺空間,另一為行至潭區中途的秘園空間。臺地邊緣將原有擋土墻打斷、改造并以鋼板覆蓋部分區域形成半是半虛的空間界面,從而消除原有勻質階梯的單調感。鋼板的交錯彎折間容納了上至臺地的坡道和臺階,是其功能用途。
3.5秘園
利用臺地上現有竹林阻隔向東的視線,形成內向的空間界面,以擴大對臺地的空間尺度感受。由于軍事通道上方不允許建造建筑物,將現有軍事通道臺階狀入口拔高,自由延伸的片狀鋼板墻體分割、圍合空間界面,并容納泉水出水口,形成視覺中心。
4、上海礦坑公園功能劃分的模糊性評價
4.1功能劃分的模糊性評價方法
模糊性總是伴隨著復雜性而出現,復雜性意味著因素的多樣性、聯系的多樣性, 大量可以精確描述的單因素錯綜雜沓地交織在一起,必然均是在設計起始階段就予以考慮的,還有一種模糊性則是與其發展變化相聯系。模糊性的根源也在于事物的發展變化性, 變化性就是不確定性。
4.2上海礦坑公園功能劃分模糊性綜述
作為辰山植物園選址的依據和規劃布局的依托,辰山山體景區在整個園區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極為重要的。辰山山體區的景觀對整個植物園的景觀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此處好的景觀能夠提升整個園區的景觀質量,由于場地被采石活動割裂成三個區域,而對地形大幅度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景觀的功能分區也分為三個區域進行:深潭區、跡地區、臺地區。
深潭區必然是游人進入園區后心理上的目的地,也是園區現存景觀質量最高的區域,因而成為核心景區。但此處本身不具備可供游人停留的水平面,加之地勢險峻、安全隱患較大,因此不考慮將游客大量引入此區,所以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就增加了其隱蔽性,造成模糊感。
結語
景觀空間感知的模糊性評價則是人對上述景觀體驗的評價,評價結論既取決于客觀因素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判斷,也是人的心理對景觀的反應評價,是模糊質量評價最為重要的一環。認識模糊理論評價這一研究方法,將有利于我們用綜合性、整體性的觀點來研究大型的、復雜的、不確定性的景觀工程對象,使我們景觀的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慶費.城市生態綠化的概念和建設原則初探,中國園林,2001(4): 34- 36.
[2]模糊理論: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