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聞 黃龍飛
【摘要】:海綿城市建設是當前中國應對城市多種水生態安全問題的重點研究工作之一。城市綠地作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要載體逐漸成為我國海綿城市體系構建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在中國掀起海綿城市建設實踐的浪潮推動下,勢必對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產生深遠影響。如何解讀“海綿城市”的內涵與建設思路途徑,制定建設核心內容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從而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課題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影響
1、前言
“海綿城市”理念是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彈性,雨季吸收雨水,旱季將雨水排放,并且還能對吸收的雨水進行凈化的過程。城市綠地是建設“海綿城市”和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要場地。在海綿城市建設視角下城市綠地應強化其作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要載體、呼應海綿城市體系結構布局的有機網絡和承擔處理城市雨洪問題的輔助角色的發展特征。在中國掀起海綿城市建設實踐的浪潮推動下,對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影響十分深遠。
2、海綿城市對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影響
2.1綠地規劃海綿效應相關指標的具體化和明確化
目前衡量及評價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狀況主要以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為主。而一般的園林綠地與濕地、雨水花園和暴雨花園等比較起來,在海綿效應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并且對于同一個城市,園林綠地數量的多寡在海綿體系中的作用也有差異。顯然,單靠目前的常用規劃指標無法達到有針對性地來引導和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海綿效益。
2.2豐富綠地類型和完善綠地功能
不同的綠地類型及構成形態,在雨水自然循環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具有差異性,而且根據各地水文氣象條件及城市水問題的不同,對基于海綿城市發展目標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及建設提出機遇和挑戰。傳統的城市綠地雖然具有一定的對降雨的滲透、存儲、凈化等功能,但是遇到強降雨或大暴雨時,絕大多數的降雨還是會形成徑流排放出去。這對水源比較緊缺尤其是一些干旱地區的城市來講是非常可惜的。
2.3推動綠地建設技術的發展
城市綠地系統在海綿城市體系中對雨水徑流的控制率約為30%~40%,而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綠地類型及同一綠地類型如雨水花園,由于結構層的厚度的不同,削減徑流及污染物能力具有差異。隨著對綠地海綿效應的認識及相關實踐的不斷開展,對綠地系統尤其是海綿效應突出的綠色屋頂、生態溝、雨水花園、暴雨花園等建設技術勢必更加成熟完善。
2.4強化綠地系統整體布局結構
城市綠地根據形態分為點狀、線狀及面狀綠地,各種形態的綠地在海綿城市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點狀綠地主要是分散、散點式分布的公園綠地,雖然單個綠地面積尺度大,但是分散,且覆蓋比重沒有面狀的附屬綠地范圍廣。因此,對于整個城市來講,需要通過線狀的可滲透式的城市街道綠地、植草溝、生態溝等將尺度大的點狀公園和覆蓋面廣的附屬綠地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綠地系統布局形態,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布局結構,共同控制雨水徑流量、控制雨水峰值和雨水調蓄存儲,促進雨水的自然、生態循環。
2.5傳統綠地規劃觀念的轉變與提升
城市綠地對雨水的滲透、滯留、凈化等作用,是城市綠地部分生態功能的體現。傳統綠地系統規劃雖然也強化對綠地生態功能及效益的重視,強調通過豐富綠地類型、完善綠地布局結構、強化綠地建設指標和推廣相關樹種的應用來凸顯綠地生態功能。
2.6綠地規劃規范和標準的完善和制定
雨水系統的管理涉及多部門、多單位,同時涉及多方利益。為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的構建,首先要建立較為健全的規劃及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規范性文件管理和引導規劃及行政管理行為。同時,應根據中國目前城市化進程的狀態,區分不同城市化階段的地區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的指標及目標。針對已建成區,側重對局部重點空間地段的城市綠地的海綿效應;針對新城區,則應盡量構建點線面聯系的綠地海綿體。這些都需要通過規范性文件來實現管理控制的目標。
3、海綿城市在綠地設計中的應用
對海綿城市在綠地設計中的應用,本文以下沉式綠地為例進行了討論。
3.1下沉式綠地的含義
下沉式綠地是海綿城市的重要應用,經常被用于道路、停車場、學校周圍,以降低地面徑流量,減少洪澇災害。下沉式綠地高程比周圍地面略低,在綠地內設置有雨水溢流口,且雨水溢流口高程在綠地與地面高程之間。
3.2下沉式綠地的優化設計
3.2.1豎向設計
對下沉式綠地進行設計時要和綠地周圍的建筑、道路高程等眾多環節因素相結合,充分保證雨水能夠流入到下沉式綠地中。以道路周圍的下沉式綠地為例,其位置一般選擇在人行橫道和路緣石之間;人行橫道、機動車道附近的下沉式綠地設置要注意豎向設計,將硬化地面、雨水口和綠地之間緊密銜接起來,以免影響人們步行和駕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硬化地面與下沉式綠地之間的坡度設計不宜過大,設置合理的坡度使雨水可以緩慢的流向綠地;雨水口既可以設置在硬化地面與綠地之間的銜接處,又可以選擇在綠地中,實現對雨水的匯集,還要注意在雨水溢流口處覆蓋好植被和保護膜,防止長期的雨水沖洗造成水土流失;路緣石的高度要與綠地相近,目的是使雨水能夠進入綠地中進行滲透和匯集,如果路緣石高度較高,可以對其進行缺口設計,在缺口附近均勻鋪設鵝卵石,以對雨水進行分散疏導。
3.2.2景觀效果設計
將海綿城市理論引入到目前的下沉式綠地的設計中,以實現對雨水的有效積蓄和生態系統的良好改善。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強綠地的景觀設計,提高其利用價值和觀賞性。首先,選擇耐澇耐旱的鄉土植物,這樣就可以實現海綿城市理論中的對雨水的收集的意圖,而且在干旱條件下這些植物也不用灌溉,節約了一部分的水資源;其次,綠地地面多鋪設石頭,實現對暴雨等降水量過大環境下的雨水分流工作,避免造成綠地的沉降狀況。
4、結語
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將使山水、綠地、建筑等均衡布局和有機融合,也將促進城市順暢地吐納呼吸,營造宜居環境,實現城市、人、水的協調發展。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指導思想有助于城市綠地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完善城市綠地的基礎設施和改善其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寧 戴啟培.基于海綿城市的綠地建設方案設計研究——以試點海綿城市池州為例[J].居業,2015(16):41-42.
[2]李榮東.海綿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J].治淮,20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