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
[摘要]:民間玩具作為人類文化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自身無可避免地攜帶有濃郁的文化特征。本文通過對河南獨具代表性的泥玩具—淮陽泥泥狗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試圖從中找到其設計來源以及當代玩具設計如何從中汲取民間玩具的平民化特征來應用到當代設計為目的進行的一些論述。
[關鍵字]:民間玩具;淮陽;泥泥狗;當代設計
1、河南民間玩具的歷史起源
河南省地處中原,這里素有“農業大省”的稱號,它幅員遼闊,有很多豐厚的物質資源,因此成為千百年來兵家競相逐鹿之地。歷史上曾經有兩朝古都都坐落于此—開封和洛陽。也正是由于兵家爭搶的原因,這里的人民飽受顛沛之苦。黃河從這里流過,她曾三番五次的肆虐泛濫,也在同時滋潤著良田,既造成了無數家庭的妻離子散,也養了一方水土。于是,河南人憑借著自身的智慧,堅強和樂觀精神,在這種天災人禍面前造就了高亢激昂的豫劇、方城惟妙惟肖的石猴、有“面塑之鄉”美稱的沈丘以及造型質樸色彩火辣的木版年畫,更有被譽為“活化石、真圖騰”之稱的浚縣泥咕咕和淮陽泥泥狗等多才多藝的民間傳統藝術。
我國的民間玩具俗稱“耍貨”,在河南更是如此稱呼。民間玩具它原本是家里老人為了哄小孩所隨手捏制的玩具,它出現是在娛樂方式單一和物質生活貧乏的年代,是老人為了供孩童玩耍、娛樂和游戲的一種工具。后來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飛快發展的生產力,演化成了今天具有商業性質的一種產品。這些玩具大多有一定的“說頭”,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可觀、可賣、可玩,具有豐厚的群眾土壤和成長基礎,因而得以經久不衰,廣泛流傳。
其中最能代表河南地域文化的泥玩具當屬淮陽縣的泥泥狗。
淮陽泥泥狗主要產區在淮陽縣城東的十二個村莊內。從古城遺址由西往東,這一帶南距古宛丘遺址八里,而西至太昊陵僅二里。這十二個村莊向太昊陵集中分別是:金莊、前后下樓、武莊、陳樓、史莊、金莊、許樓、段莊、劉莊、白王莊、五谷臺。主要消費和傳播區域在以淮陽縣為中心的具有強烈區域性特征的廣大豫東平原地區。
淮陽縣位于河南省的南部,古稱“宛丘”、“陳州”。縣境內分布著太昊伏羲陵、伏羲畫卦臺、伏羲白龜池、神農五谷臺、宛丘城遺址等多處古跡、祖傳是人祖“太昊伏羲陵”建都之地,因此關于伏羲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廣。由于原始先民對特有的圖騰崇拜意識, 并加上對伏羲的緬懷,隨之便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以狗為圖騰、以狗為神物的部落,后來當地的人們就創造了“泥泥狗”以作紀念。泥泥狗是疊用兩個“泥”字,前一個做動詞,有用手捏制之意,后一個泥是指制作泥泥狗的材料, “泥泥狗” 又稱“靈狗”或“陵狗”, 傳說是為伏羲看家護院的使者, “泥泥狗”不但作為一種祭物用來出售在現在淮陽人祖廟會上,它更是傳承淮陽民俗文化的一個載體。傳說女媧在這兒捏土造人,還傳說伏羲與女媧兄妹結婚繁衍了人類,她被尊為“高媒神”并為人類建立了最早的婚姻制度。“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方圓百余里內的農民群眾紛紛前去趕會,當地人民都在陵區內舉辦盛大的太昊陵廟會”。
2、淮陽泥泥狗的特征
淮陽泥泥狗大致可分為三類:怪獸、泥猴、禽鳥魚蟲,它主要材料是用黏土捏制而成,具有“敦厚、簡練、疏朗、氣勢宏大、施色大膽”的藝術風格。主要有人面猴,貓拉猴,人祖猴,抱桃猴,扛鋤猴,打火猴,猴報猴等。其中最為醒目的當屬泥猴的變化,除泥猴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怪獸種類,如獨角獸,多角獸,四不像,八大高等。禽鳥類有猴駝燕,子母燕,斑鳩等,魚蟲類有八叉龜,小泥鱉,四腳蛇等。在所有的泥猴類玩具中,最為普通和典型的造型當屬“人祖猴”了。前身的裝飾是人祖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泥猴的外觀特征絕大多數前身是以紅色的柳葉形色塊繪制在中央,而在中央往外延伸的是有規律的豎向排列的白色圓點;再往外是對稱的黃色弧線,這些弧線圍繞著紅色柳葉形色塊,而在泥泥狗的最外圍是放射狀的白色短線。這些圖案從整體上看,很像女性的生殖器官,人們無疑是受到了原始社會生殖器崇拜觀念的影響才會想到將這種圖案描繪在玩具身上,而這與當地流傳的神話傳說“伏羲女媧造人”不無關系。聯系當地的人文地域特征和人祖傳說的風俗,這種符號可以說是生育文化的象征。從這里我們都不難看出這些紋飾實質上反映了女陰崇拜, 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具體的人祖信仰。
泥泥狗的色彩是用黑色染底,然后用其它顏色畫繪。通體色彩是根據中華民族的五色觀進行搭配的,黑色象征著生殖崇拜。另外,泥泥狗有孔可吹,音韻渾厚,聲音悠遠空曠。
泥泥狗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其創作的手法很獨特。其所使用的不是毛筆,而是高梁秸桿農作物削尖以后當做的彩繪工具。這充分體現了民間藝人由于沒有經過專業的美術培訓所具有的特色,也是淮陽民間藝術家畫泥泥狗所獨有的方式。又因為這些藝人們在創作時用膠來調色, 顯得精神飽滿,因此畫出的點線都粗獷而有力度, 有微妙的凸起 ,獨具鮮明的個性。
3、泥泥狗的象征意義
由于對伏羲的這種緬懷,并加上原始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意識,隨之便自熱而然的出現了以狗為神物、以狗為圖騰的部落,后來當地的人們就創造了“泥泥狗”以作紀念。泥泥狗是疊用兩個“泥”字,前一個做動詞,有用手捏制之意,后一個泥是指制作泥泥狗的材料,傳說“泥泥狗”是為伏羲看家護院的使者,所以又稱“陵狗”或“靈狗”,在現在的淮陽人祖廟會上,“泥泥狗”不但作為一種祭物用來出售,而且它更是傳承淮陽民俗文化的一個載體。
泥泥狗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首先是在泥巴的選擇上,一般想要挖到一個比較好的泥巴需要在平地上挖一兩米才能找到。將挖出來的泥取回家,先要粉碎,然后再用鐵錘砸。捶泥是個非常費體力的事情,需要捶泥者有一個很好的體力,即使再冷的天,捶泥者都脫得只剩下內衣才行。泥巴捶成以后,分成三四十斤重的泥,垛起來慢慢做。而這樣費力氣捶出來的泥巴,足足有三四十斤的重量,但拎起來時候卻不變形,足見手工藝人的技藝之精。當地的優秀傳承人如房國富、許述章、任國和這些平均年齡過了花甲之年的老藝人,雖然有功夫,但做起捶泥這些力氣活也已經很吃力了。
民間玩具不同于當代藝術設計的創作只是簡單的流于外形,它的每件玩具誕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如布老虎的出現,隨著人們對老虎的了解不斷加深,在人類的社會實踐過程中,虎這種在動物界中身強體壯、威風凜凜的威猛動物使它逐漸成為了人們的保護神。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疾病鬼魅的困擾和別人的欺負,能夠像老虎一樣身強體壯。“虎”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動物意義,徹底地融合進了人們的意識之中,它已經化作了能夠帶給人們吉祥的符號。于是就出現了大量以老虎為原形的虎頭鞋、虎枕、虎頭帽之類的物品,它們的出現既兼具玩具的功能又增加了許多其他的裝飾,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在民間,由于信息的閉塞和大多數老年人的知識文化水平有限,他們的很多信仰都帶有濃厚的封建意味,且常常以卑賤低微的動物來為自己的子孫命名。這絕不是對人性的褻瀆,相反它恰恰襯托了人性的崇高、偉大,突出了父輩們對孩子們的寵愛,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及幸福健康生活的向往。今天,在農村我們仍然能夠聽見父親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仍有叫大狗、二狗、狗蛋、狗剩、狗娃等乳名的人。在父輩人的眼里,他們認為這樣人名的孩子好養、命硬。
我認為,沒有傳承性的作品就不能說是一種完整的民間工藝美術。淮陽泥泥狗歷經千年風雨流傳至今而不衰,從混沌初開的曠古時代到盛世繁華的現代社會,具有很強的傳承性。這種傳承性之外又同時具有了很強的獨創性。這種獨創性不僅表現為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是出自于各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對藝術創作的經驗積累與創新,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點以及對生活深入觀察與認知的結果,因此很多作品都有其不同的藝術特點與價值。與大多數泥泥狗的傳承方式和民間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一樣,它的傳承多為父子相傳、師徒相授。一件優秀作品的產生,一位工藝美術大師的誕生,乃至一件經典之作的問世,往往要經過師徒、父子幾代人的藝術積累,傳承與發展。 這種命名和泥泥狗所包含的寓意有異曲同工之妙。泥泥狗又叫“狗子”,這里面有“陵狗” 、 護駕之狗看門之意,也意味伏羲崇拜。另外,狗是人類親密的朋友,為群獸百類,同時狗也是幸福、健康、平安的象征。幾千年來,狗在先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們對狗傾注了太多的情感,它儼然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常伴左右的忠實小伙伴。
結語
淮陽“泥泥狗” 造型奇特,作為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個特殊品種,它有著豐富的藝術特質和文化內涵。然而,淮陽泥泥狗的生存和發展狀況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與其他大多數民間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一樣前景不容樂觀。
從淮陽泥泥狗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民間玩具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也在逐步的改變著自身的步伐來和現代社會融為一體。雖然民間藝人們的創作手法有的還會像從前那樣拙劣甚至有的仍然會出現比例不協調的情況,然而他們對于民藝的傳承和創新卻時刻鼓舞著我們當代的設計師。我們不禁感嘆,那些連最基本的美術課程都沒有學過的民間藝人是如何做到把玩具捏的如此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我想這些民間玩具歷經千百年依然存在的原因除了它們具有謀生功能以外,那些民間藝人們對于民間玩具特殊的感情也是支撐著他們把民間玩具發展壯大的原因吧。
像馬克思說的:“動物只能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人卻能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是我們人類歷代生生不息的能力所在。民間玩具作為人類為了自身更好地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物品,自身攜帶了豐厚的文化氣息。這種氣息里帶有很多平民化的特征,他們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無法企及的夢想和愿望通過手中的玩具來實現,去賦予給玩具更多的文化和寓意。當然,這些寓意大多含有吉祥如意,平安健康的性質。這也是民間藝人和現代設計師的設計理念所不同的地方。現代設計在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已經越來越多的傾向于商業化、利益化。因此,如何從民間玩具中汲取精華和精神,則是我們當代設計師所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民間玩具承載著人類精神崇拜的印記,蘊含著祈求平安、趨吉避邪的寓意,是民眾心理愿望的現實反映。現代玩具的設計應從中吸取其平民精神,這樣才能夠設計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呂品田著 《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游藝編·玩具卷》 [M]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2] 李友友著 《民間玩具》 [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3] 孫建君著 《中國民間美術》 [M] 上海 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4] 王連海著 《玩具之旅》 [M] 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5] 黃永健著 《中國民藝采風錄—泥咕咕》 [M] 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
[6] 張道一著 《中國民間美術辭典》 [M]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7] 王連海著 《中國民間玩具簡史》 [M]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7
[8] 王連海著 《 民間玩具》 [M] 湖北美術出版社,2000
[9] 潘魯生、黃永健著 《中國民藝采風錄—泥咕咕》 [M] 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
[10] 李寸松著 《中國民間玩具》 [M] 希望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