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園
[摘要]: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文明程度高且呈現出多元融合特征,長沙窯作為該時期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大量蘊含宗教文化題材的瓷器。在佛教、道教、儒學“三教”相融并行的同時,長沙窯還受到來自異域宗教文化的影響,構成了多元化的宗教藝術裝飾風格。
[關鍵詞]:瓷器;長沙窯;宗教文化;影響
在唐代規模宏大、不計其數的窯場中,長沙窯憑借首創釉下彩裝飾這一跨時代意義的創舉驚艷了唐朝至今幾千年的文化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筆。長沙窯于中晚唐達到鼎盛時期,成為了當時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弘揚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長沙窯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其卓絕千古的工藝特色,還在于其社會背景下蘊含的獨特宗教文化藝術內涵。長沙窯雖為民間瓷窯,內容以日常生活、民俗風情居多,但在瓷器中有很多與宗教相關的圖案和詩文裝飾,包括中亞、西亞等地方獨特的異域文化,促進著宗教文化相融并行。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最接近藝術而比藝術高一級的領域就是宗教”。不僅是國外,在中國,宗教元素也對藝術產生著極其深厚的影響。封建統治時期的中國,宗教往往作為統治者鞏固政權的一種力量,與政治相依附。通常統治者會根據政局的要求推崇不同的宗教主張來維護政權。唐朝社會經濟繁榮, 尤其唐統治者重視宗教對鞏固統治地位所起的作用,隨著政權的變革,甚至出現“三教并行”的現象。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地位和影響力不言而喻,甚至在唐朝成為“全民宗教”,“縱觀唐史,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平民百姓,不信道教者極少。” 儒教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一直被奉為法寶,至隋唐時代,儒教禮儀制度的建設已達到高潮;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又經過魏晉南北朝直至唐朝,已經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緊密融合,占有重要地位;西亞文化也隨著中外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而傳入中國,為適應中國民眾的心理需求而融合了世俗宗法色彩,因而也受到推崇。三教的宗教內容不僅為宮廷皇室所重視,其思想滲透于士大夫作品之間,同時也影響了廣大民眾。例如李白被稱世人為“詩仙”,王維被稱為“詩佛”,都顯示了宗教與文化的相互影響。長沙窯瓷器裝飾內容承載著當時唐代的宗教信仰,同時兼具外來宗教文化,也體現了當時的宗教文化需求。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水器“青釉綠彩塔紋瓷背壺”,“正面以綠彩繪七級佛塔,兩邊樹木高聳入云,反映‘天下名山僧占盡的佛教盛況。” 。中國的佛塔源于印度,中文音譯釋作浮圖、塔婆,亦稱寶塔,于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廣泛延伸至各地。佛塔建筑傳入中國后,融入了中國亭臺樓閣建筑風格,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這件青釉綠彩塔紋瓷背壺上所繪佛塔正如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中所描述的那樣,“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寶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聳入天宮。
長沙窯釉下“五彩火鳳凰紋”壺,繪有紅褐色羽毛鳳凰,雙翅舒展開屏,凰頭朝斜上方揚起,鳳尾朝右方橫擺,左腿彎曲,呈獨立狀態,火鳳凰于紅花綠葉中翩翩起舞儀態萬方,整個畫面頗具動感。“鳳凰”起源于楚國的圖騰信仰,最早就現身于湘楚的高廟文化。古楚原住民崇尚“萬物有靈”,相傳鳳為群鳥之長,飛時百鳥相隨。楚人將太陽和鳳凰結合在一起,這一尊崇鳳凰的習俗影響到了其后幾千年的宗教文化信仰。《說文》中有:“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安寧” (《說文》)。古代傳說中鳳凰雄雌同飛,相和而鳴,因此“鸞鳳和鳴”是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多為婚禮祝辭。再有《大雅》中記載著 “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以“鳳鳴朝陽”寓意稀有的吉兆,比喻才華出眾的人得到發揮的機會。“鳳凰來舞,儀表非凡”是吉祥的征兆,古代相傳,以為瑞應。長沙窯瓷器紋飾中不乏鶴鳥紋樣,如青釉褐字“一雙青鳥子”詩文壺,書有“一雙青鳥子,飛來五兩頭。借問舡軽重,附信到揚州。”一首,其中的“青鳥子”出自《山海經》:“西王母之山,有青鳥”,“青鳥”又稱“青鸞”,是陪伴西王母的坐騎,看到青鸞即是西王母欲來的預兆,故而民間把“青鳥”稱為信使,這是道教思想的深入。
“仁義禮智信”青釉褐彩壺,上有“仁、義、禮、智、信”五字,為儒家所提倡的“五常”。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的概念,后由孟子引入“智”的范疇構成四德,再由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被世人稱作“五常”。儒道是貫穿中華倫理道德發展的兩條主線,該青釉褐彩壺上的詩詞,正是體現了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長沙窯瓷壺還有西亞、中亞宗教文化影響的裝飾內容,例如阿拉伯語書寫的“真主偉大”;模仿中亞和西亞金銀器工藝裝飾手法的“聯珠紋”;“葡萄紋”、“石榴”、“四葉紋”、“椰棗紋”、“金發女郎”、“異國情侶”等紋樣;造型方面如“海棠杯”,其造型由波斯、粟特銀器的“多曲長杯”演變而來。這也反映長沙窯瓷器不僅僅和宗教有關,也和當時的經濟息息相關。
長沙窯產品釉色豐富、造型簡單大氣,裝飾適用雅觀,鮮明地表現出繁榮昌盛的唐代特色,記錄著當時唐代的社會生活景象,宗教信仰,以及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時代背景下的交融,在瓷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通過一件件鮮活的實物資料,反映了當時宗教文化的影響力及人民對精神世界的向往與追求。長沙窯中豐富的宗教藝術元素包含著宗教文化和社會需求等多重價值,宗教文化需求和社會宗教文化交流的雙重濡染使得長沙窯呈現出獨特的多維度價值。
[參考文獻]:
[1]林安.長沙窯新析[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2]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覃小惕.湘瓷[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賈劍秋.論唐代道教對唐代文化的影響[J].四川: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第53頁
[5]付彩琳.長沙窯瓷中宗教藝術元素研究[D].湖南大學.2013
[6]張正明.楚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9頁
[7]鄒幸.淺析湖湘文化對長沙窯裝飾藝術影響[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年05期
[8]翦建文.論長沙窯[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孔六慶.論唐代長沙窯的歷史地位與藝術意義[J].創意與設計.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