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琳 李洪波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新的外交戰略環境,主動謀劃,積極進取,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戰略新理念,并在外交實踐中形成了新的風格、呈現出新的特點。然而,中國發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中國外交正面臨著空前機遇和空前挑戰并存的局面,亟須進一步加強從以往以利用機遇為主向主動創造機遇為主轉移,從壓力之下的反應型外交向主動作為的動力型外交轉型,完成從“乘勢”向“做勢”的轉變。
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中國;外交戰略;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035-0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會引領崛起的中國走向何方,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會怎樣處理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界討論的熱點[1]1。跨過“習近平外交元年”的兩年多時間以來,中共中央契合國際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國家發展的新要求,實現了承上啟下的新發展,并在外交實踐中呈現出新的特點。在本文中,筆者將根據中國所處的外交戰略環境,較為系統而全面地梳理和總結新時期中國外交在理念和實踐上的創新,并從不同角度歸納其主要特點,以期為解讀現有外交政策提供科學視角,并為今后觀察中國外交走向構建有效的框架。
一、新形勢下中國面臨的外交戰略環境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外交面臨的外部戰略環境雖具有一定延續性,但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一)大國外交在競爭、合作中曲折發展
中國一向重視大國關系。但在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標志著中國明顯強大以來,世界不同類型國家與中國的關系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主要大國與中國在外交聯系越發緊密、相互依賴不斷加深的同時,不同領域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使中國外交環境呈現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們對明顯強大的中國在世界上將如何自處,以及如何與世界相處,即“將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存在不確定感,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疑慮”[2]19,導致它們與中國關系發生變化。當前,我國正以新興大國的姿態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將不可避免地與一些力圖維護現有發展優勢的國家產生矛盾[3]。因此,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中美戰略互疑,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是中國外交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如何向世界表明,中國追求的目標不是成為一般意義的“新興大國”,更不是美國式的“霸權國家”,而是成為以追求合作共贏、構建“和諧世界”為目標的新型大國,是中國外交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經濟實力增強但發展空間受到擠壓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強勁,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引擎之一,而且成為新興經濟體的典型代表,引起全世界廣泛關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憑借“10+1”“10+3”、中日韓對話等機制,中國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扮演著“領頭羊”角色[4]69。國內生產總值(GDP)方面,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GDP總量達到58 782.6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的9.34%,世界排名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方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數據,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于2010年達到29 727.6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的9.7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家。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2013年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為6 604.8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5]。因此,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潛在空間來自于國際市場,即通過創建適合亞洲經濟的自由貿易規則和獨立于歐美之外的需求市場,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隨著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積極伙伴關系協定”(TPP)的成功簽訂,如何突破美國的經濟圍堵,在為經濟發展開辟更大空間的同時,更多惠及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安全壓力急劇上升且呈多樣化趨勢
隨著中國與世界相互依存關系的不斷加深,不同領域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中,提及了大量棘手的非傳統安全問題,若處置不當,可能威脅到中國和平發展的穩定局面[6]6。首先,民族分裂勢力猖獗。近年來,“藏獨”“疆獨”勢力在外部勢力的支持下越發活躍,處理不當易造成動蕩不安的嚴重后果,甚至擾亂強國富民的發展步伐,打破和平發展的穩定局面。其次,能源安全問題凸顯。自2013年10月起,中國每天的石油消費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且對外石油依賴度也于同年上升至60%[7]12。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占總消費的一半以上,且主要進口自長期動亂的中東地區,是能源安全領域的一大隱患。再次,信息安全問題趨緊。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持續快速增長,已成為我國最大支柱產業。但同時,我國信息網絡安全也存在極大隱患。由于我國自主研發能力相對較弱,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國外進口,使網絡安全完全處于受制于人的境地。目前,我國95%的與互聯網連接的網絡管理中心均遭受過境內外黑客的攻擊[8],對社會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威脅。
(四)國際影響力增強但軟實力建設進展緩慢
近年來,隨著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文化軟實力隨之得到較快發展,對綜合國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強烈的價值認同,成為中國文化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特別是,近年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通過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索馬里護航等一系列國際活動使“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深入人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軟實力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仍存在對文化資源利用不足、對國際文化市場需求不明及文化傳播手段單一等不足。近年來,世界各地多所孔子學院關門事件表明,只有發展多元傳播手段,形成文化競爭合力,才能有效抵御文化霸權主義,維護國家文化主權。
二、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新理念
基于上述外交戰略環境的變化,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判斷時代潮流的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國際形勢的變化特點,無論在戰略思維還是具體政策方面均有一些新變化,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道路,給世人展現出清新而有力的外交新貌。
(一)以中國夢指引中國外交
習主席在2012年11月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3月,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對“中國夢”做了進一步解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9]。而中國夢的實現,除了要以“兩個一百年”為奮斗目標外,還須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做到以和平促發展,使外交工作服務于國內建設總體規劃。因此,以“中國夢”統籌的外交大局觀包括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國內大局就是以“兩個一百年”為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際大局就是為改革發展穩定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可見,“中國夢”作為統籌國內和國際大局的關鍵,已成為中國外交的核心,為中國新外交的發展指引了前進方向[10]93。
(二)建立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大國關系
習近平早在2012年2月作為國家副主席訪美期間就曾倡議“推動中美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把兩國合作伙伴關系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11]。此后,中美兩國共同就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進行積極探索。2013年6月,中美兩國元首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則“標志著該外交新理念終于成為雙方共識”[12]27。2014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中美兩國元首借“瀛臺夜話”之際就推動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達成共識[13]27。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努力構建的新型大國關系并不囿于中美之間,還致力于將其運用到與其他大國的關系上。例如,習近平將俄羅斯作為就任國家主席后首個出訪國家,并將兩國雙邊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充分表明中俄關系已經成為新型大國關系的典范。習近平訪問印度時,雙方達成了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關系的共識。可見,“新型大國關系”作為一種利益共享、責任分擔、共存共榮的新型國家關系,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贊賞。
(三)用“親、誠、惠、容”理念統籌周邊外交
中國擁有14個陸上鄰國及6個隔海相望國家,其中不乏大國、強國,可以說,“中國周邊的輻射面占了世界政治、經濟、安全的三分之二以上”[14]20。因此,中國的周邊外交不僅僅是一種地區性外交,更是一種大周邊外交,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外交布局的基本戰略思維。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繼續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15]17。“親、誠、惠、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包容,強調亞太地區國家的共同發展,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體現出博大和自信的大國胸懷。為使該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地區間國家遵循的共同行為準則,中國領導人更是率先身體力行:“走親戚式”出訪韓國和蒙古國,赴俄參加冬奧會開幕式為鄰居捧場等舉動,均體現出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鄰里親情[13]28。
(四)通過“一帶一路”推進互聯互通陸海并舉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時倡議亞歐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隨后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又發出了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二者合稱“一帶一路”,其地理范圍涵蓋亞歐大陸及印度洋-太平洋,呈陸海并舉之勢。“一帶一路”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把中國的經濟繁榮與其他國家的發展相結合,通過中國的投入調動各方積極性,“打造新的發展空間,創建新的發展引擎”[16]29。同時,作為中國不走傳統大國崛起道路的實踐,“一帶一路”有利于消除沿線國家對中國強而必霸的疑慮,彰顯中國致力于實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決心。事實證明,“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后,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熱情響應,必將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間實現經濟上互聯互通、政治上增進互信的重要區域合作機制。
三、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戰略新特點
新一代領導集體直面新的歷史環境,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的外交理論和實踐,也使自己的外交戰略具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在外交心態上更加自信
沉著冷靜、自信從容的外交心態,是外交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中國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有限,對外交往中多陷于被動[17]23。隨著自身實力地位的提高,中國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思想,外交心態也隨之發生變化。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中國始終堅持從自身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籌劃外交布局,體現出高度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6]7。正是由于持有自信的外交心態,中國外交更多地呈現出一種主動出擊的態勢,并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經濟領域為例,中國通過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出資建立絲路基金,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做法,在為中國經濟發展助力的同時,也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其他國家,成功增強了區域影響力和話語權。
(二)在外交籌劃上更加主動
隨著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中國外交開始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作為”轉變,強調變“反應式”外交為“主動籌劃型”外交。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海外利益不斷擴展,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加深。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后的一系列外交舉措,均展現出積極進取的態度。現階段,中國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主要是美國重返亞太帶來的地緣戰略困境,以及與周邊部分國家存在的海洋領土主權爭端。但新一代領導集體并未盲目被動應對上述問題,而是進行主動籌劃,采取先把“后方”和“陣地”鞏固好的思路,選擇首先出訪俄羅斯,并在完成對部分非洲及拉美國家的國事訪問后,才與奧巴馬舉行會晤,這種“先外圍后內線”的選擇事實上增強了中國的談判地位[12]29。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新領導集體的外交行為并不是被現有議題“牽著鼻子走”,而是體現出一種“以我為主”的主動性。
(三)在外交策略上更加靈活
新一代領導集體外交策略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面鋪開,凸顯重點。領導人的外交活動在涵蓋大國、鄰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同時,明確區分輕重緩急,強調大國和周邊兩大重點[18]。習近平出任國家主席后通過首訪俄羅斯,強化了俄羅斯的戰略依托地位,并以此促使美國提議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中美雙方的良好互動又帶動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發展,形成良性的連鎖反應。二是多雙并舉,相互促進。習近平通過相繼出席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及博鰲亞洲論壇等會議,通過多邊平臺開展雙邊活動,又借雙邊會晤之機發展多邊關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戰略從理念到實踐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系列外交新舉措表明,中國外交已經開啟了從壓力之下的反應型外交向主動作為的動力型外交轉型,從西方主導的游戲規則的接受者向公平合理的新秩序的謀劃者轉變,開始在國際秩序制定及地區治理規則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逐步完成從“乘勢”向“做勢”的過渡。但由于中國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以及發展速度都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中國外交并沒有現成模式和道路可供選擇,正肩負前所未有的重任。為此,中國必須繼續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并提高認識。
參考文獻:
[1]張清敏.理解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J].外交評論,2014(2):1.
[2]郭震遠.中國外交面臨的最主要挑戰分析[J].中國評論,2014(3):19.
[3]秦亞青.如何避免三大“興衰陷阱”[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05-30)[2016-01-02].http://econ.cssn.cn/xr/xr_
rw/xr_xrld/201505/t20150527_2011672.shtml.
[4]王聯合.TPP對中國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J].國際觀察,2013(4):69.
[5]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EB/OL].商務部網站,(2015-12-03)[2016-01-03].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4266_
0_7.html.
[6]趙可金.中國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國外交新走向[J].社會科學,2013(7).
[7]朱鋒.中國未來十年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做出新的選擇嗎[J].國際政治研究,2014(2):12.
[8]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網絡安全信息與動態周報[EB/OL].(2015-07-18)[2016-01-04].http://www.cert.org.cn/publish/
main/44/2015/20150717155925291774720/20150717155925291774720_.html.
[9]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10]趙可金.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J].新視野,2014(2):93.
[11]楊依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由來[EB/OL].新華網,(2015-
08-28)[2016-01-0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
3-06/06/c_116064614.htm.
[12]金燦榮,王浩.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新理念和新特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13]蘇浩,高飛,周帥.關鍵詞閃現大智慧[J].環球,2015(5).
[14]吳心伯.對周邊外交研究的一些思考[J].世界知識,2015(1):20.
[15]陳須隆,蘇曉暉.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戰略新思想[J].和平與發展,2014(6):17.
[16]張蘊嶺.如何認識“一帶一路”的大戰略設計[J].世界知識,2015(1):29.
[17]楊潔勉.新時期中國外交思想、戰略和實踐的探索創新[J].國際問題研究,2015(1):23.
[18]馬振崗.習近平主席外交戰略新特點[EB/OL].人民網,(2015-12-10)[2016-01-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4/0320/c1001-2468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