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隨著中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類的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的勢頭,食物的升級換代導致中國糧食進口的規模逐年增大。基于此,美國政府和以谷物協會為代表的農業利益集團從多邊和雙邊層面對中國施加影響,通過一系列隱性的手段來侵蝕中國的糧食主權。美國谷物協會致力于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最有效率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因此它投身于開拓、維護和擴大美國的糧食出口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這一點與美國政府的戰略不謀而合。
關鍵詞:美國政府;谷物協會;中國;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058-02
1973—1974年全世界范圍內爆發了第一次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為此,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提出了著名的論斷: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全人類[1]。在后冷戰時代的今天,全球化加速發展,對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而言,糧食安全問題正日益變得尖銳。不斷增加的人口數量及其消費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并制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一、美國政府的對華糧食戰略
從中國的外部環境來看,美國的糧食霸權在冷戰結束后不僅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增強。特別是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參與全球的國際分工之后,美國政府鼓勵大量的包括跨國糧商在內的跨國公司積極進入中國市場,力圖控制中國從上游到下游的糧食產業鏈,中國糧食主權受到侵蝕。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糧食戰略服從和服務于美國全球的糧食戰略,同時又有自身的特點,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美國政府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和規則,把其他國家吸納到農產品自由貿易體制下,以糧食作為武器影響全球所有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使其喪失獨立的糧食生產體系,產生對美國糧食生產的依賴。然后再通過強大的糧食全產業鏈控制,使這些國家接受美國提供的單一而方便的食物體系。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通過巨額的糧食補貼使美國糧食生產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形成糧食生產的絕對優勢后,再利用WTO規則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擠垮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獨立糧食生產體系,使他們的糧食生產進一步依賴美國。并且,不但是糧食生產依賴美國,糧食的消費、食品體系也依賴美國,使美國控制糧食生產的全過程,并從糧食生產的全過程中攫取壟斷利潤。
第二,美國政府通過政策、資金和技術扶持等方式積極鼓勵其跨國糧商和種業巨頭在中國滲透,侵蝕中國糧食主權。當前,中國的大豆產業以及食用油行業已經被外資主導和壟斷,玉米和稻米近幾年也開始依賴大量進口。在種子領域,外資對中國種業的排頭兵企業早就開始了收購。在近幾年國務院新的利用外資的政策下,收購并購還會增加。目前在中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農作物種業公司已有76家,其中有26家獨資公司、42家合資公司、8家中外合作經營公司。這些名義上只占合資公司49%股份的外國資本,實際上掌握著種子公司的核心資源——專利與技術。
第三,美國政府尤其是美國農業部發布某一糧食品種的月度供需報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糧食加工企業都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權威”報告為依據,而掌握糧食定價權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紐約華爾街也以這一報告為依據。缺乏國際經驗、風險意識和套期保值觀念的中國企業很容易會被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所誤導。2004年中國的大豆危機即是一個典型的案例。2003年,美國農業部以天氣影響為由,對大豆月度供需報告做出重大調整,將大豆庫存數據調整到20多年來的最低點。于是大豆價格創下近16年來新高。中國壓榨企業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紛紛加大采購力度。但隨后,國際大豆市場風云突變,大豆價格快速回落,2004年8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合約收盤價暴跌至590美分/蒲式耳。國內大豆加工由原先的盈利變為全行業虧損。面對如此差價,國內部分加工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無奈采取了違約行為,放棄原先在高價位簽訂的采購合同和定金。對此,美方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國際大豆供應商起訴中國進口商毀約,索賠金額高達60億元左右;國際糧商聯合抵制中國民營企業,除一部分他們參股的中國企業外,對其他中國進口商不再報價;這些供應商聯合修改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條款對中國進口商更為不利。國內媒體把這次我國大豆全行業性的大規模虧損稱為“大豆風波”,從此之后中國大豆行業一蹶不振,大豆進口越來越依靠國際市場,外資壟斷了中國的大豆壓榨產業及相關行業。
二、美國谷物協會在華的糧食擴張
如果說美國政府主要從宏觀層面和國家戰略層面來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施加影響,那么以美國谷物協會為代表的跨國糧商則從微觀層面和具體的執行層面來擴大在華的影響。
美國谷物協會(USGrains Council)成立于1960年,目的是為了解決美國國內大量糧食過剩的問題。它是一個由100多個美國農場主和糧食企業組成的大聯合組織和利益集團,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美國政府的撥款,以及美國農場主和糧食企業的捐款,其任務是通過與美國農場主、糧食企業、美國政府和消費者的合作來提升美國農業的價值,引領市場發展,促進美國糧食出口及相關產品出口增長。
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類的食品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糧食的高消費也越來越大,這一點讓美國谷物協會的人員感到歡欣鼓舞,一想起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巨大糧食消費市場,美國農場主和糧食企業不免躍躍欲試,為此,中國在美國谷物協會全球版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在日本、韓國等美國傳統糧食消費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的情況下,美國谷物協會將更多的業務和精力放在中國市場,為了使十三億張嘴巴和胃能夠升級換代,由原來的消化粗糧變成消化肉蛋奶,首先要使在中國無數的牲畜和家禽的胃升級換代,由消耗中國的草類和糧食變成享用美國的糧食,由原來的食草動物變成吃糧牲畜,由原來的散養變成統一標準的圈養,動物們失去了活動自由,擁擠在狹小的飼養車間內拼命消費來自美國大平原的谷物,經過幾個月的速成飼養后被拉到屠宰車間最后變成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美國谷物協會在中國的最終目標是打開中國的糧食市場,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谷物協會通過各種手段來推銷美國的糧食,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通過技術示范員即科學家和市場推銷員共同合作來向中國牲畜飼養者示范如何運用美國的糧食來增加奶牛的產奶量和牲畜(如豬)的重量。按照美國谷物協會聘用的美國科學家的說法,草料類型對于物質攝入量、產奶量和乳脂率有一定的影響。草料類型也影響乳蛋白含量。在使用青貯玉米與苜蓿的混合物時,與單一使用青貯玉米或苜蓿相比,乳蛋白的含量要高。由此說明,單一使用某種草料極有可能會導致氨基酸供應不足,無法滿足乳蛋白的最大合成需求。這樣導致奶牛的產奶量會減少。因此,應該將玉米與草料即苜蓿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地搭配,玉米的比例要遠遠高于苜蓿的比例,如此每天能增加多達1.5公斤的牛奶。因此,中國的奶牛如果原來只吃草料,現在則要吃糧食,由食草動物變成食糧動物,但對于天生食草的奶牛而言,長期食用玉米會不可避免地帶來胃結構的改變,牛的胃本來是用來消化草料的,而現在卻來消化玉米,食物結構的改變很容易導致胃病的發生。為了解決這種情況,美國谷物協會的第二步就是用美國生產的抗生素藥類如金霉素、土霉素等來治療動物出現的胃腸疾病。這帶來的后果就是一方面中國的養殖戶要依靠美國的玉米和抗生素,另一方面給中國消費者帶來的問題是食品安全的隱患越發嚴重。
同樣,對豬的喂養也是如此的邏輯。豬是雜食動物,在農村主要喂養的原料是泔水,但隨著美國谷物協會的宣傳,農民喂豬不再使用泔水,而是變為玉米和大豆,通過將玉米和大豆按照一定的混合比例喂給豬,豬則由雜食動物變為食糧動物,食物消費結構的改變很容易導致胃腸疾病的發生,抗生素也在等著豬享用。試想一下,食用大量催肥劑、助長素和抗生素的豬肉被人類消費之后,所隱含的食品安全的危害有多大。
在具體的推銷方式上,美國谷物協會雇傭的技術示范員首先向農民和飼養者示范提高奶量和肉含量的飼養方法,即按照一定的混合比例將從美國進口的糧食喂養給動物,然后市場推銷員再向他們推銷美國的飼養方式和美國的糧食,最后讓中國農民為了經濟效益改變原來的飼養方式。①②
第二,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培訓班來對中國飼養者進行培訓,培訓的課程內容有:奶牛繁殖管理的關鍵;牧場的糞污管理;圍產期奶牛的營養管理;規模牧場的管理;犢牛的飼養管理。通過一系列的培訓,來擴大美國糧食的消費市場,從而解決美國農場主因糧食生產過剩而帶來的滯銷問題。迄今為止,谷物協會已在中國舉辦了20期的現代化奶牛管理培訓班。同時,針對近年來中國養豬業日益突出的環保問題,美國谷物協會北京辦事處邀請了美國豬營養專家前來中國進行技術交流和舉辦培訓班。與開辦培訓班同步的是,資助中國的喂養大戶去美國參觀考察,這些大戶是采用美國谷物協會推薦的養殖方式來養殖的標兵,他們通過實地采訪和親身經歷,感受到美國工業化和標準化養殖的巨大生產效率,以及高科技的運用所帶來的高效益。不難看出,谷物協會的良苦用心是通過這些標兵帶動中國更多的養殖戶來消費美國的糧食。如同協會的一位管理人員所言,協會的技術項目是教給家畜和家禽生產者如何有效地使用飼料谷物及管理其農場。協會的貿易服務是幫助潛在的客戶和已有客戶了解美國的營銷制度,包括融資、政府項目、美國飼料谷物的質量和價格。
第三,提升美國糧食尤其是玉米的新價值,發展玉米的新用途。當今中國,玉米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不僅當作飼料作物,而且當作工業原料和酒精原料。為此,谷物協會積極向中國企業包括糧食加工企業、造酒廠和生物乙醇企業推銷美國玉米的新用途,與中國各地的飼料行業協會舉辦美國玉米、高粱供求及市場的研討會和展覽會,邀請中國各地飼料、養殖、淀粉和酒精行業、玉米貿易公司及感興趣的有關部門、企業參加。
三、結語
美國谷物協會的會長曾說過:如果協會不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更有效地利用美國的糧食,美國的海外市場將不會擴大[2]。而糧食出口有利于美國的貿易和收支平衡,這是美國政府所樂見其成的。因此,出口是美國政府促進農業平穩發展的唯一途徑,谷物協會將美國三分之一的玉米用來出口,但它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卻熟視無睹。針對美國的一系列隱性的糧食滲透與擴張,我們理應引起高度的關注和警惕。因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而且主要裝中國的糧食。
參考文獻:
[1]威廉·恩道爾.糧食危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10.
[2]U.S. Grains Council.Forty Years of Change[M].Washington: U.S. Grains Council Office,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