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摘 要:在1935年發生的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不僅繼承了民主、愛國、進步和科學的五四精神,并且顯現出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新特點。這次運動中青年學生通過政治結社、請愿和示威游行三種方式進行政治參與,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社會動員作用。本文嘗試對這次愛國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做系統分析,進而為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借鑒。
關鍵詞:一二·九運動;青年學生;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156-02
一二·九運動是在20世紀上半葉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情況下發生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國內出現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為擺脫困境,日本制定對華侵略擴張的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三省,1932年3月1日,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1935年,日本又把侵略矛頭指向華北,通過“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控制河北與察哈爾,隨后進一步策動所謂“華北防共自治運動”。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擴張,為發動全面侵華做準備。
一、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的社會背景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態度是不同的。南京國民政府最初采取“攘外必先妥內”政策,宣稱:“革命軍當前的責任,第一個乃是‘剿共來安內,第二個才是抗日來攘外。”[1]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一方面助長日本侵略野心,另一方面加緊法西斯獨裁統治,對中國共產黨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殘酷鎮壓愛國民主運動,這些都激起青年學生的憤怒。
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后即發表宣言反對日本侵略,實行“反蔣抗日”政策。1935年8月1日,以中共中央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提出:“無論各黨派間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①北京等各地大中學校學生正是在中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號召下,于1935年12月9日發動學生愛國運動,即一二·九運動,向南京國民政府請愿,要求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二、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的方式
1.政治結社
政治結社是公民基于共同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結成持久性的集團組織的活動與過程。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簡稱“北平學聯”),于1935年11月18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下成立,是公開領導一二·九運動的青年群眾性結社組織。該組織干部與成員均由以北平為首的大中學校學生組成,女一中代表郭明秋任學聯主席、清華大學代表姚依林任秘書長,鏡湖中學代表楊承順任總交通,東北大學代表鄒魯風任總糾察,燕京大學代表黃華任總交際,五人均為中國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北平學聯在中共帶領下,宣傳抗日主張,承擔請愿、示威游行的動員、準備和組織工作。隨著一二·九運動在北京深入發展,天津、上海和浙江等全國各大中學校學生愛國熱情高漲,公開成立學生聯合會、自治會和救國會等學生團體,擴大抗日宣傳,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日救亡運動。
2.請愿
請愿是學生向政府表達其政治訴求的首要參與方式。最先組織請愿的是北平學聯。1935年12月3日,北平學聯在女一中召開各校代表會議,通過了《聯絡北平市大中學校發起大規模請愿》議案[2],學生以請愿方式向南京國民政府表達反對內戰、要求抗日救國的意愿。6日,北平十五所大中學校發表宣言,反對華北“防共自治”,要求國民黨政府討伐殷汝耕,宣布對日本外交政策,動員全國對日抵抗。此時,有消息稱南京國民政府為滿足日本“華北特殊化”要求,將于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北平學聯決定在這一天舉行抗日救國請愿。7日,北平學聯召開各校代表會議,議定請愿游行的集合時間、行動路線和口號等。9日,愛國青年學生高呼“打到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向新華門進發。學生代表進新華門與政府代表交涉,最終無果。于是,各校代表決定改請愿為示威游行。在北京學生愛國行動影響下,17日起上海、天津、南京、武漢、廣州等地學生也組織參與請愿,響應北京學生抗日救國運動。
3.示威游行
學生以請愿的方式向政府表達其政治訴求遭拒后,開始展開示威游行。12月9日,當學生與政府代表交涉未果后,開始沿街示威游行。在示威游行過程中散發關于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的傳單,學生高喊口號,向群眾宣講抗日救國道理。圍觀群眾不斷加入隊伍。后來在王府井大街南口,隊伍遭到軍警鎮壓。最后,因為有學生受傷、被捕,停止示威游行。12月16日,北京學生舉行了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此后,在全國各地大中學校學生紛紛掀起罷課和示威游行活動。
三、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的歷史評價
1.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一二·九運動中愛國學生在中國共產黨引導下宣傳抗日主張,為全面抗戰的社會動員奠定了基礎。“一二·九運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準備”,“一二·九推動了七七抗戰,準備了七七抗戰。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開展的思想,準備了開展的人心,準備了開展的干部。”[3]
青年學生提出“打到日本帝國主義”“打到漢奸賣國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取消冀察政委會”“中國人民團結起來”等口號,揭露國民黨和南京政府賣國本質。北京、天津等地學生聯合會在遭到政府強行解散后,組織華北宣傳團,深入民間,宣傳抗日救亡,激發中國人民各個階層參加抗日救亡斗爭的熱情。全國各地大中學校學生自治組織致電北京學生,聲援學生政治參與行為。在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下工人們積極舉行集會、示威和募捐等活動來援助愛國青年學生。上海、北京文化界組成救國會發表公開宣言,反對文化專制,呼吁全國文化界工作者用各種方式激發大眾斗爭意識,建立正確理論指導。法國、美國、英國輿論抨擊日本侵略暴行,贊揚中國學生愛國行為。旅美、旅德、旅法等海外華僑通電聲援捐資捐物表達對愛國青年學生的支持。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是代表全國被壓迫民眾一致對外的先聲,積極促成由工人、農民、學生、商人等階層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對當時青年學生的影響
一二·九運動激發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促使他們積極投身抗日戰爭。青年學生在請愿游行之后,組織南下宣傳團,擴大抗日救國宣傳,不僅為動員廣大民眾參與抗日戰爭奠定基礎,而且教育了廣大青年學生。在宣傳抗日過程中,愛國學生下工廠進農舍,與工人農民親密接觸,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親身感受到勞苦大眾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人民的反抗,促使青年學生堅定革命信念,走上投身革命救國的道路。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是抗戰社會動員的一支先鋒。它是在平津學生聯合會擴大宣傳團的基礎上成立,以抗日救國為主旨的先進青年群眾性組織。該組織成員大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青團團員,積極參與培訓干部,戰區難民收容、戰地救護、抗日宣傳等各種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發揚一二·九運動的愛國精神。一些青年學生還在中國共產黨組織下進行秘密軍事訓練。甚至一些進步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戰爭,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的一員。
然而,由于青年學生社會經驗和革命經驗缺乏,又是在民族危亡之際,因此在運動中學生政治參與不免表現出激進與不理性的局限性。這種不理性的政治參與行為突出表現為放棄學業、大規模長時間罷課。長期罷課不僅對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無益,而且荒廢自己學業,更加擾亂學校教學秩序,使這次政治參與失去教授和輿論界同情,削弱了以抗日救亡為目的政治參與的群眾基礎。
四、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對當代青年的啟示
1.當代青年應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青年學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最富熱情、最具有政治敏銳性的群體。雖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現代中國,社會動蕩,政府更迭,不能夠為青年學生的政治參與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途徑。然而,接受近代化教育的青年學生向往將中國建立成為民主、自由、獨立的國家,憑借自身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發起一場又一場救亡強國的政治斗爭。對比而言,在現代社會,我國明確提出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要求我們黨要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政府的支持、學校的引導都很大程度上為青年學生參與到政治活動當中提供更多的機會。因此,當代青年,尤其是高校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不畏險阻的愛國精神,自覺提高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2.當代青年要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合法有序政治參與
在一二·九運動爆發前后,中國共產黨多次發表宣言,支持青年學生的愛國行動,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理性的政治參與。中國共產黨以各校校刊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加強對進步學生的形勢教育,提高其思想認識。為糾正激進學生為愛國政治參與進行罷課的錯誤行為,中國共產黨鮮明地提出“救國不忘讀書,讀書為了救國的主張”,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處理讀書和愛國之間的關系。歷史事實證明,一二·九運動前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青年學生政治參與逐漸趨于理性,避免給革命帶來嚴重消極影響,在抗日救國的社會動員中發揮積極作用。現如今,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代青年學生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積極參與政治生活。
參考文獻:
[1]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言論摘錄(六則)[M]//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三、四冊補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413.
[2]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班.一二九運動史要[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14—15.
[3]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1939年12月9日在延安青年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新中華報,1939-12-16.